
一到秋冬季,很多家庭的水果就被橘子、橙子、柚子承包了。但你知道嗎,橙子、橘子如果碰到氣球,稍不注意就會引發爆炸。
不久前,浙江義烏消防救援支隊做了一次實驗,消防員将橘子皮擠出汁液滴在氣球上,氣球瞬間爆炸了。
不僅如此,剛剝完橘子的手觸摸到氣球,氣球也爆炸了。
兩類完全挨不着邊的東西,湊在一塊竟然能擦出“火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生命時報》結合實驗采訪專家,解讀橘子“引爆”氣球的原理,提醒你留意身邊那些有爆炸風險的食物。
受訪專家
北京市通州區消防救援支隊宣傳科 祁興龍
為啥橘子能“引爆”氣球
橘子的什麼成分會引爆氣球?到底是橘子皮上的汁液導緻氣球爆炸,還是橘子汁導緻的?
為了抓住引爆氣球的元兇,消防員分别用果皮汁液和果汁做了實驗:
将橘子皮的汁液擠到氣球上,氣球瞬間爆炸。
柚子、檸檬等柑橘類的果皮汁液同樣能“完爆”氣球。
用力将剝了皮的橘子擠出果汁,氣球完好無損。
由實驗可知,氣球爆炸的元兇是橘子皮。
柚子、檸檬、西柚等6“兄弟”依次上陣,重複同樣實驗。
專家指出,橘子、柚子等橘子類水果的果皮中含有芳香烴類化合物,該物質對橡膠的溶解性很強,瞬間就能溶解掉。
而氣球正是橡膠制品,當氣球内部充滿大量氣體時,本身就承受着很大的壓強,如果有一處被腐蝕變薄或破裂,就會讓内部壓強不均,進而發生爆炸。
義烏消防提醒:氣球爆炸與汁液的多少、橡膠的厚度、氣球吹脹的情況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并不是隻要液體濺到氣球表層就能引起爆炸,實際上要看是否達到了氣球爆炸的臨界點。
如果氣球體積比較小,橡膠厚度又比較厚,那可能要汁液比較多,甚至需要塗抹才會爆炸。
除了驚吓,可能會有更大傷害
2016年12月,有新聞報道1歲多的溫州男童小星吃橘子的時候玩氣球,突然氣球在右眼爆炸,導緻小星的眼球直接被炸裂。
除了帶來直接的傷害,氣球爆炸瞬間産生的響聲,也會給孩子造成驚吓,甚至留下對氣球的恐懼。
專家提醒:在吃橘子、橙子、柚子、檸檬等柑橘類水果的時候,請勿靠近氣球。
吃完水果後,剝過果皮的手要清水沖洗幹淨,将果皮扔進垃圾桶内,才能接觸氣球。
家裡有孩子的,在給孩子吃柑橘類水果時,最好不要給孩子玩氣球,以免氣球突然爆破傷害到孩子。
這些食物也有爆炸風險
除了柑橘類水果之外,還有很多常見的食物會有爆炸風險:
百香果
今年7月,河北滄州某快遞站裡一件包裹突然發出一聲巨響,經檢查發現,是一箱百香果醬發生了爆炸。
百香果做成百香果醬後,相對液态化,具備微生物發酵的條件,當微生物引起發酵時産生氣體,氣壓過大超過瓶身承受力,就會爆炸。
是以,拿到百香果後,可以連包裝一起先放入冰箱冷藏一下,減少内部氣體壓力,再打開就不容易爆炸了。
含氣飲品
今年7月,上海一男孩被一罐冷凍碳酸飲料炸傷。易拉罐拉環劃傷了臉部,又穿透了腮部,最後縫了38針。
碳酸飲料在被冷凍時,内部的水結冰發生膨脹,内本身有二氧化碳,就存在壓力,瞬間開啟就把密封的罐子“脹炸了”。
一般碳酸飲料在0℃以下才會結冰,是以在冰箱内冷藏格子裡比較安全,千萬不要放到冷凍室内。
除了碳酸飲料,密封的瓶裝或罐裝啤酒、氣泡酒等飲品都可能發生類似危險,建議放在0~25℃左右的環境内更加安全。
酸奶
2019年,廣東送奶工唐先生在檢查酸奶時,被突然炸開的瓶蓋傷了眼睛。
有些乳酸菌比較穩定,發酵也隻會産生乳酸,這被稱為正型乳酸發酵。這種情況下,是不會發生爆炸的。
而有一些乳酸菌除了乳酸外,還可能會産生醋酸、酒精、二氧化碳等,這些被稱為異型乳酸發酵。
如果酸奶沒有進行正确儲藏,乳酸菌會更加活躍,進而産生很多氣體,當二氧化碳越積越多,容器撐不住時,輕微的碰撞就會讓它爆炸。
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正确食用、科學儲存以上食物,避免發生意外。▲
本期編輯:王薏欣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