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弗裡達·卡羅《Self-Portrait with Necklace》,油畫,35×29cm,1933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人們總流連忘返于某個鏡面折射出的自己的倒影,沉湎在自戀情結中自我欣賞。而這也成為了衆多藝術家的創作動力與源泉。為什麼在當下語境中略帶貶義色彩的自戀心理對藝術家那麼重要?今天,時尚芭莎藝術為你解讀。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h1 toutiao-origin="h2">「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h1>

你是否也常有這樣的時刻:在洗臉後對着鏡子細細端詳自己的外表,或是舉起手機變換角度試圖拍一張完美的自拍?

顧影自憐、孤芳自賞似乎是人之秉性。追根溯源,從凝視着水中倒影直至生命殆盡的古希臘美少年納西索斯(Narcissus)典故,到将自我投射至親手雕刻而成的少女像并愛上她的皮格馬利翁(Pygmalion),自戀情結(Narcissism)在藝術家的精神世界紮根已久,且如影随形、從未散去。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卡拉瓦喬(Caravaggio)《納西索斯》(Narcissus),布面油畫,110×92cm,1597-1599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讓-萊昂·熱羅姆(Jean-Léon Gérme)《皮格馬利翁和伽拉泰亞》(Pygmalion and Galatea),布面油畫,89×69cm,1890年

在心理學家科胡特(Heinz Kohut)的理論中,自戀是人類的一般本質,不論承認與否,每個人在看不到的内心深處都是自戀的。這在以個人精神與思考為創作動機的藝術家身上展現得尤為淋漓盡緻,并在作品中展露出對自我的強烈關注與表現欲望。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胡安·米羅(Joan Miró)《自畫像》,146.1×97.2cm,1937-1938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雷内·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人類之子》(The Son of Man),油畫,116×89cm,1964年

自畫像是對自戀最為直接而坦率的表現形式。從“自畫像之父”阿爾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開始,源自文藝複興的人文主義觀念深深影響着創作者把自我傾注入如同鏡面的自畫像,并将這種自我陶醉式的創作精神延續下來。彼得·勃魯蓋爾(Bruegel Pieter)在《畫家與主顧》中描繪出藝術家的自得神态,而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則在《畫家在他的畫室》中記錄了自己獨自創作的場景。諸如此類的工作自畫像不勝枚舉,無一不展現了創作者對藝術家身份的滿足與自傲。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阿爾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自畫像》,油畫,67.1×48.9cm,1500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畫家在他的畫室》(Painter in His Studio),油畫,27×22cm,1730-1735年

相比之下,雙目凝視前方的自畫像則更顯露出藝術家的自我傾注表現,仿佛畫家站在鏡子前極為投入且沉醉地欣賞着自己的倒影。在法國藝術家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的一系列自畫像中,抒情式的筆觸将其面部表情描繪得柔和而優雅,映射出創作者眼中的自我氣質。

庫爾貝說:“我是我自己畫作的唯一裁判官。所有現代法國畫家中,唯我是以獨創方法來表現個性和社會力量的人。”他自視為“全法國最自負且最傲慢的人”,并在作品中毫無遮掩地炫耀着天賦與自得。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黑狗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a Black Dog),布面油畫,69×77cm,1842-1844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戴皮帶的人》(The Man with the Leather Belt),布面油畫,100×82cm,1845-1846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抽煙鬥的人》(Man with a Pipe),布面油畫,45×37cm,1848-1849年

而在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系列自畫像中,其深邃的凝視結合稍顯叛逆的身體姿态,流露出更為深刻且隐蔽的内心情緒,以及專注于自我的沉醉。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自畫像》,油畫,79.2×51.3cm,1889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獻給梵·高的自畫像(悲慘世界)》,布面油畫,44.5×50.3cm,1888年

在藝術從傳統步入現當代并發展至今的曆程中,藝術家漸漸不再滿足于描畫表象上的自我情緒,而是轉向表現難以言喻的潛意識中的個人意志,這在波普藝術中尤為顯著。以安迪·沃霍爾的無限複制、去除平面形象所指意義的創作方式為典型,将一切事物與人符号化的模式使自畫像成為藝術家擴張自我的手段,每張作品都喃語着自己的個性與标志。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自畫像》,171.1×171.1cm,1966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保羅·克利(Paul Klee)《Senecio》,布面油畫,1922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自畫像》,布面丙烯,121.9×121.9cm,1985年

「 鏡中的自我陶醉 」

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情結在社會語境下常常褒貶不一,并且多數時候人們評價他人“太過自戀”,更像不滿與指責,潛台詞中把“自戀”與“自我認知偏差過大”和“自以為是”劃起了等号。然而作為人普遍的本質情結,“自戀”同樣能帶來強大的自驅力并助益我們,藝術家也不例外。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自畫像》,35.5×30.5cm,1975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胡安·米羅(Joan Miró)《自畫像》,1937年

“我是我自己的缪斯。不管是好是壞,我都誠實地把自己展現給你們看。”以創作充滿情緒張力的自畫像聞名于世的墨西哥藝術家弗裡達·卡羅(Frida Kahlo)無疑稱得上是一名“自戀者”。她曾經曆的病痛、車禍等多年以來的不幸和苦難都呈現在其作品裡,人們卻從中窺不到一絲自棄與絕望,反而是充滿力量和勇氣的自我剖析及認同。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弗裡達·卡羅(Frida Kahlo)《The Two Fridas》,布面油畫,173.5×173cm,1939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弗裡達·卡羅(Frida Kahlo)《The Wounded Deer》,油畫,22.9×30.5cm,1946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弗裡達·卡羅(Frida Kahlo)《Autorretrato con chango y loro》,油畫,54.6×43.2cm,1942年

其作品充斥着現實在卡羅身上刻下的血淋淋的傷痕,超現實主義的誇張元素将痛感放大,傳遞給觀者。但無論何時,畫面中她的表情都一如既往地平靜、淡漠、無動于衷,仿佛在經曆一個陌生人的故事。對自己無條件的信任與坦誠助她同生活達成和解,并自殘酷污濁的現實中保護着她的初心,令她得以在藝術人生中解放真正的自我。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弗裡達·卡羅(Frida Kahlo)《戴着荊棘項鍊與蜂雀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Thorn Necklace and Hummingbird),布面油畫,61.25×47cm,1940年

以狂妄自大與反叛著稱的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則自戀情結更為深重。他以古羅馬詩人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對納西索斯神話的描寫為背景,創作了著名作品《Metamorphosis of Narcissus》。在其用超現實主義風格叙述的故事中,象征着美少年的巨大人型出現在左側,模糊的輪廓倒映在水面上;他的頭枕于膝蓋、彎下身子,似乎生命即将殆盡。畫面右側的水仙花轉化成一隻手拿着雞蛋的雙重形象,從中又初生一株同樣的花。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Metamorphosis of Narcissus》,布面油畫,51.2×78.1cm,1937年

和弗洛伊德心理學專著的相遇為達利打開了探索夢境與放飛自我的大門。這幅作品顯露的根深蒂固的自戀情結也使他将偏執的一面融入創作,并不斷尋求建構對自己具有重要意義的個人形象。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Soft Self-Portrait with Grilled Bacon》,61.3×50.8cm,1941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The Whole Dali in a Face》,28×22cm,1975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The Sun of Dalí》,油畫,101×75.7cm,1965年

「 顧影自憐之外的回響」

除了影響創作内容與形式,你能想象藝術家的自戀還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作品是否好賣嗎?在一篇發表于《歐洲金融學報》(The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的論文中,研究人員發現越自戀的藝術家的作品市場價格越高、拍賣行對其估價越高,對比藝術市場指數表現也越好。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巴勃羅·畢加索《戴淡紫色貝雷帽的女子》(Femme au Béret Mauve),布面油畫,41×33cm,1937年

不難了解,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特質使自戀者具有高度自我價值感與優越感,展現出的絕對自信往往使他們在事業與愛情方面表現出衆。巴勃羅·畢加索即是典型,自戀如斯,曾說出“上帝真的是一位藝術家,就像我一樣……我就是上帝,我就是上帝,我就是上帝”這樣的狂妄之語,一貫的目中無人與自大不斷傷害着身邊的夫妻。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巴勃羅·畢加索《The Dream(Le Rêve)》,布面油畫,130×97cm,1932年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巴勃羅·畢加索《Dora Maar With a Cat》,布面油畫,103×97cm,1941年

正是這份自戀使畢加索在他人眼中更富魅力和積極性,其藝術才華也更具說服力。他的作品《坐在窗邊的女子(瑪麗-特蕾莎)》在5月13日晚于美國紐約佳士得拍出約6.6億人民币的高價,受到的追捧令人咂舌。該作品中,特蕾莎仿佛持有絕對主導權的形象映射出創作者的迷人自我,深深吸引着觀者。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巴勃羅·畢加索《坐在窗邊的女子(瑪麗-特蕾莎)》(Femme assise près d'une fenêtre (Marie-Thérèse)),布面油畫,146×114cm,1932年

有藝評指出:“不論大衆是否接受,畢加索都是全球藝術品市場上最具有辨識度的品牌。”對自己的高度重視與肯定不僅激發了藝術家對作品全神貫注的投入、創作形式與手法的獨特性以及對成功的無限追求,也為藏家和市場增添了更多信心。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巴勃羅·畢加索《Seated Woman in Blue Dress》,布面油畫,70×60cm,1939年

若“自戀”情結及時在自我傾注、自我認同與自由彰顯個人意志的次元停下,則能恰到好處地作為積極的情緒因素解放藝術家的創造力。可如果這一情結越過了那條微妙的邊界,便易滋生虛榮與傲慢。毫無自覺與愧疚地誇大自己的重要性并從控制乃緻強壓他人擷取優越感,更會造成藝術家情感上的孤立與隔絕,而這是多少好友與夫妻都無法彌補的空虛與障礙。當自戀帶來的超凡魅力與創作激情沒有受到回應與肯定,則是你應當警惕并自省的時刻。

為何自戀?「 根源“深種”的自戀情結 」

編輯、文謝玮葦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