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自然博物館
說起重慶市北集區的重慶自然博物館,很多市民都非常熟悉它。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各種生物化石,還可以有一個特殊的恐龍展廳,還可以讓大家看到各種重慶生産的恐龍化石。
重慶自然博物館自1930年其前身中國科學院西院長大以來,陪伴重慶市民已有90年的曆史。12月25日,重慶自然博物館迎來了90歲生日。
90年并不短,但說到這個亭子的故事,你懂多少?如今,在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的故事中,博物館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科技中心之一,再次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這裡是中國第一所民營科學院的所在地,抗日戰争期間,中國著名科學家聚集在它周圍,不僅研究了中國第一台現代地震儀,還研究了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也首次站在這裡進行公開展示......
陸祖甫成立中國第一所民辦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西區舊址
矗立在北蜀文興灣的山丘上,一座兩層樓的建築,屋檐的拐角處有屋檐,中西合璧。白色的石牆,紅色的木門窗,在綠色的樹蔭下給小建築一種别緻的感覺。
如果你隻是站在這座小樓前,而不是直接進去,很難猜到,近一個世紀以來,屋檐下的舊建築一直與技術和自然的字眼相悖。
它是中國第一個私人經營的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西部的所在地。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中國西部科學院的名字,即使在最初創立該科學機構的重慶也是如此。然而,在20世紀30年代,西部科學院異常響亮,不僅是中國西部第一所綜合性科研機構,也是中國第一所民辦院校。
歐陽輝說,這個民辦科學院的成立是中國著名的實業家陸祖夫。
充足的資金對于建立科學院至關重要。歐陽輝說,當時陸祖甫已經是四川的名人,民生公司的著名總經理自然有影響力,再加上當時西科院一直上司的四川軍的劉翔、劉文輝等人,資金很快就結清了。
建築的錢到位了,陸祖夫立即開始建立一個受歡迎的博物館。1930年,陸祖夫選擇了北投這個被礦産環繞的美麗山區作為自己的選址,遠離城市煩惱,交通便利。以"研究西部科學,助力西部經濟文化事業發展"為宗旨的中國科學院在重慶市北玥寺正式成立。
到目前為止,中國在西南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民辦科學院已經正式成立,擁有科技、地質、生物、農林等四個科研院所,以及博物館、圖書館和好學校。抗日戰争年代,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科學家,以四川和中國西南部為基地,調查礦産和地質條件,探明礦産儲量,考察四川獨特的風俗習慣,采集川西南和西北的動植物标本,栽培、改良和引進水果、蔬菜和動物。
中國第一台現代地震儀在這裡誕生
今天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收藏了全國最稀有、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四川獨有的折疊魚化石、世界上最早珍貴的中觀化石———中國古代。還以其收藏的礦物古生物學、動物、植物标本7萬餘件,位居全國同類博物館之首,其中,稀有的動植物标本占全國此類标本的四分之一以上。
這屬于博物館現在的輝煌,但70多年前,也因為科技成就,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焦點。歐陽輝說,中國第一台現代地震儀,就是在這裡誕生的,他的發明者是中國著名的地震學家李善邦。
抗日戰争期間,在中國科學院西部的幫助下,中央地質研究所的内部遷徙定居在北矶。1943年,李善邦為躲避戰争,從北京逃往重慶。在這裡,他開始開發自己的中文地震儀。
在敵機不斷的轟鳴聲中,李善邦克服了老百姓無法想象的困難。車床沒有電,用手搖晃。沒有飛輪,讓石匠撞上石輪。為了糾正儀器的精度,李善邦親自跑到廢料攤位,在機器配件上,他甚至用了鞋油盒和錫罐。
1943年夏天,中國人研制的第一台機械記錄水準地震儀終于問世。這是一個曆史性的時刻:1943年6月22日清晨,李善邦的地震儀清楚地記錄了成都附近的地震。
随後,李善邦在抗日戰争期間建造了重慶北吉唯一的地震台,從工作開始到抗日戰争結束,共記錄和報告地震109次。
70多年前,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就矗立在這裡
徐氏的陸鳳龍
說起博物館的恐龍化石,人們可以說是津津樂道,合川馬門西龍、永川龍、大芝恐龍......他們的故事總是感人至深。
但要知道,70多年前,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正是當時在中國科學院西院展廳裡"站起來",就是舉世聞名的徐祿鳳龍。
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骨架于1939年在雲南省陸豐縣沙灣東坡出土,被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先驅和創始者楊忠健命名為徐氏的路鳳龍。當時,當官戰火紛飛時,為了保護這些珍貴化石的安全,楊忠健開始把它們帶到重慶。
1941年春,楊仲健在重慶北碌撰寫并出版了徐的第一本關于中國恐龍的科學專著《徐的魯鳳龍》。
根據楊忠健先生的研究,我們知道徐的陸峰龍長約6米,身高超過2米。它的頭很小,嘴巴尖尖的,鼻孔呈正三角形,眼睛很大。長出牙齒的牙骨又薄又弱,前後邊緣呈鋸齒狀。
徐祿峰龍前肢短,後肢長而粗壯,前腳和後腳有5個手指(腳趾)頭,後腳的腳趾骨比前腳的指骨更強,前腳和後腳的第一爪發達。假設它在活着的時候可以用後腳站立和行走,它的尾巴被拖到地面上以保持平衡。它也可以在覓食或休息時前肢。
1941年1月5日,中國地質學會在文興灣地質調查局舉辦的丁文江逝世五周年會議後,楊忠健作了"徐祿峰龍的收藏與研究"講座,并引導與會者參觀了徐祿峰龍化石骨架。随後,徐氏的陸鳳龍在地質調查局開設了一個公開展覽。
這是徐祿鳳龍第一次公開露面,這個大佬的出現,在當時的重慶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合川馬門西龍場發掘現場(1957年)
永川龍場發掘現場(1976年)
更多新聞>>
重慶自然博物館
重慶自然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産,有着90年不間斷的曆史,在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上,博物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博物館的前身是1930年由陸祖夫先生創立的中國科學院西部,以及1943年由十幾個國家學術機構共同建立的中國西部博物館。
1950年,中國科學院西部和中國西部博物館被西南文化和教育部接管。1952年改為西南人民科學館。1953年,它被并入西南博物館,并更名為西南自然博物館。1955年,西南博物館改建為重慶博物館。198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重慶博物館增設了"四川省重慶自然博物館"标志。1991年,重慶自然博物館獨立成立。
上遊新聞 重慶早報 記者 李偉
來源:上遊新聞 聚集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