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培養孩子安全感是為人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依賴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過度依賴是一種病态的關系過度保護或溺愛會導緻依賴嬰兒期媽媽的陪伴,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尊重和鼓勵

小宇今年4歲了,隻要外出,就一定要牽着媽媽的手;遇到陌生人,他總是躲到媽媽身後;有時候,媽媽要離開一會兒,他就會特别的緊張,哭着喊着不讓媽媽走。

媽媽很困惑:為什麼隔壁的小婷才3歲,就已經能滿大街跑,有時候還會自己串門、去買東西。而自己的兒子已經4歲了,為何一刻也離不開她呢?

在百度百科,對于依賴的解釋為: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日常生活中有人對煙、酒、茶、咖啡的嗜好,其原因都是人們對這些物質産生了依賴性。

“人人都有依賴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強大、更有力的人關心自己”。美國著名作家、醫學博士、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不管我們看起來多麼強壯,也不管我們花多大的心思,竭力做出無須關心的樣子,但從内心深處,我們都渴望過依賴他人的感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依賴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h1>

孩子依賴父母是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依戀”, 主要指幼兒和他的照顧者,一般為父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系,是一種感情上的連接配接紐帶。

單婷婷在她的《兒童微行為心理學》一書中說道:孩子的依賴性,往往與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關系。作者同時表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處處依賴父母,每做一件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慮。而有安全感的孩子,則是完全不一樣的表現,他們自信、獨立、友好。

培養孩子安全感是為人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依賴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過度依賴是一種病态的關系過度保護或溺愛會導緻依賴嬰兒期媽媽的陪伴,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尊重和鼓勵

馬斯洛需求

大家聽說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吧?這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 1943年他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将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作需求。

他表示生理需求是人類最底層、最基本的需求,包含水、食物、睡眠、性等内容,隻有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人們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後,人類會上升到安全感的追求。

百度上說: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是來自一方的表現所帶給另一方的感覺;是一種讓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談舉止所帶來的感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過度依賴是一種病态的關系</h1>

雖然依賴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發展到過分的依賴,就是一種不健康的關系了。很顯然,小宇這種一刻也離不開媽媽的表現,是不健康的過度依賴。

跟小宇媽媽交流後,了解到小宇兩歲多的時候,小宇的媽媽跟爸爸去城裡做生意,把小宇留給爺爺奶奶照顧。當時為了避免小宇哭鬧,爸爸媽媽偷偷開車走的。半年前,家裡的生意步入正軌,爸爸請了幾個全職的勞工,媽媽才把小宇接回了身邊。

回到媽媽身邊的小宇,什麼事都離不開媽媽:媽媽做飯時,小宇就像小尾巴一樣揪着媽媽的衣角跟在她身後;媽媽走到哪,他就跟到哪;甚至媽媽上廁所,他也要跟着;他恨不得24小時纏着媽媽。

培養孩子安全感是為人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依賴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過度依賴是一種病态的關系過度保護或溺愛會導緻依賴嬰兒期媽媽的陪伴,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尊重和鼓勵

纏着媽媽的孩子

小宇對媽媽的這種過度依賴,顯然是因為上次媽媽的不告而别引起的,他對于媽媽的信任感被破壞了,害怕媽媽突然消失;害怕再度被媽媽抛棄。小宇的表現是嚴重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還會有如下特征: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危險的、都是“惡”的,覺得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險的。

比如浩浩,上次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他去報告老師,結果老師說:“你不惹他,他怎麼會惹你”。浩浩受到了老師不公平的對待,從此,他開始變得不相信同學、不相信老師,變得不敢表現自己、不敢跟同學正常交往,因為他認為這是危險的,再大一些,他可能會變得不相信這社會。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過度保護或溺愛會導緻依賴</h1>

去年有檔很火的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主要講述獨居男藝人的日常生活。朱雨辰媽媽在綜藝上的一番言論,讓它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已經70歲的朱媽媽,每天事無巨細地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早上三四點起來給兒子做午飯,熬梨汁熬10年。

培養孩子安全感是為人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依賴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過度依賴是一種病态的關系過度保護或溺愛會導緻依賴嬰兒期媽媽的陪伴,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尊重和鼓勵

朱雨辰媽媽

“我的宗旨就是,不管兒子走到哪裡,我都會給兒子一個溫暖的廚房,我在家裡頂兩個菲傭”。這是媽媽的原話。節目中,朱雨辰邀請朋友來家裡,随手就是一桌菜,頗有大廚風範。觀衆們驚歎于朱雨辰的廚藝時,朱媽媽直接戳破幻想:“都是半成品!”是以節目播出後,朱雨辰一度被吐槽生活自理能力差。

斯坦福大學新生主任、教育專家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在《怎樣養育一個成人》中提到,她在擔任斯坦福大學新生主任時,發現有越來越多成績和理論學習無可挑剔的新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

顯然,父母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遇到問題都為他解決,甚至包攬一切,會導緻孩子自主能力的缺乏。孩子一旦脫離父母的庇護和指引,會缺乏信心,遇到問題隻能依賴父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嬰兒期媽媽的陪伴,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h1>

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猕猴實驗: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跟他的同僚,選取剛出生的恒河猴做實驗。恒河猴94%的基因和人類相同,它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應,和人類非常類似或相近。

這個實驗是這樣子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就同母親分離,在往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一個是鐵絲做媽媽,一個是絨布做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挂着奶瓶,24小時提供奶水。布料媽媽摸起來比較柔軟和舒适。

培養孩子安全感是為人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依賴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過度依賴是一種病态的關系過度保護或溺愛會導緻依賴嬰兒期媽媽的陪伴,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尊重和鼓勵

鐵絲媽媽與絨布媽媽實驗

雖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 但它們常常甯願不喝奶,也願意同絨布媽媽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隻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才去找鐵絲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絨布媽媽的身上。雖然這個實驗的對象是猴子,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 它對人類嬰兒同樣适用。

研究還發現,被帶離猴媽媽身邊的小猴在成年後性格冷漠,不喜歡群居,不與其他同類親近。這說明溫暖的肌膚相親、溫柔和話語交流,對于幼小生命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

通過這件事可以知道,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重視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尊重和鼓勵</h1>

婷婷每周五晚上都有舞蹈課,因為從放學到上舞蹈課,隻有不到一個小時的間隔。她跟我說:“放學回來先看書和練字,等下舞蹈課了再做書面作業”。我說:“好的,由你自己決定 ”!她就這樣愉快地決定了,舞蹈課回來後,果然很認真的寫作業。

鼓勵孩子自己做主,并且尊重他/她的決定,可以激發孩子思考的能力,并且增強信心。

此外我們也可以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交給孩子處理。

有時候我正在做飯,發現沒有雞蛋了、沒有醬油了,我都會請求婷婷幫忙,她都是欣然接受。我真誠地感謝她,幫我買雞蛋、買醬油,讓我按時做好飯。她因為幫到媽媽,覺得特别有成就感。

父母都是愛着孩子的,愛需要陪伴、愛需要尊重、愛需要了解、愛需要鼓勵……有了這些,孩子不再依賴,安全感倍增。

培養孩子安全感是為人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依賴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過度依賴是一種病态的關系過度保護或溺愛會導緻依賴嬰兒期媽媽的陪伴,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尊重和鼓勵

有安全感的孩子更自信

但是,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不是天生就會跟孩子好好相處。父母也需要學習、需要成長。無論是“非暴力溝通”,還是“正面管教”,還是“PET父母效能訓練”,都重視平等、尊重的跟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