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電影網訊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再次集結大銀幕,帶來了這部絕無僅有的演藝界跨時代“群星”的紀錄電影。
自10月18日起,《演員》在全國十城展開「遠方與行者」為主題的新中國電影制片廠巡禮路演。我們帶着各大電影制片廠選送“二十二大”的曆史記憶,一一回到故事的起點。
第一站北京——暨電影全國首映禮上,謝芳、金迪、張亮三位80多歲的老藝術家在映後亮相。
謝芳老師難掩激動之情,向現場觀衆深情“告白三連”:
“我們演員最愛的人是觀衆!”
“演員最需要的是觀衆!沒有你們,就沒有演員。”
“我唯一值得驕傲的是拍我的背影的時候,我心裡也是充實的。我不欺騙觀衆,觀衆,我愛你們!”
經典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主演金迪已經88歲高齡,她感慨道,《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主演“隻剩下我一個人了”,但她轉而說道,“我覺得我這一生沒白活。”她寄語當代青年演員,“不要老想個人出風頭,而是要忠實于角色、忠實于電影、忠實于劇本。”
這些曾紅極一時的“二十二大影星”已經淡出觀衆的視線許久。如今,耄耋之年的他們有機會再一次作為電影主人公近距離面對觀衆,恰恰也是導演潘奕霖的創作初衷:
“有一天我突然在想,我能不能讓他們今日的風采再次出現在電影的大銀幕上,這是我的一個初衷。我就是想把他們——無論他們是80多歲,甚至還有90多歲——這些前輩們的影像留在我們的大銀幕上。”
路演上海站,電影中湊在秦怡耳邊、和老太太親切說話的上影演員劇團團長佟瑞欣也來到觀影現場。
潘奕霖導演向觀衆分享了這段拍攝背後的曲折過程,等待拍攝秦怡老師時她一直在醫院調養,醫生護士不允許在病房架機器拍攝。導演幾乎要放棄之際,終于借着佟瑞欣團長定期探視的機會,進入病房用手機“偷拍”下了影片中的珍貴鏡頭。
作為演藝界的中堅力量,佟瑞欣團長這樣形容《演員》在今天所展現的“二十二大”的意義,“任何一個行業都有榜樣、有燈塔,他們就是我們的燈塔。”
年輕的上戲學生表示自己收獲頗豐,“90分鐘的影片,像給我們上了兩堂史詩級的表演課。”
《演員》每到一地,都喚起更多關于“二十二大”、關于經典電影的鮮活記憶。
在北京,“二十二大”之一龐學勤之子龐好導演觀影時“又親切又很感動”,并動情發言,“父輩、母親輩你們把所有的輝煌都承載了,把所有的苦難都承載了,到我們這兒,我們能否把你們的輝煌、你們的精神延續下去?”
在上海,與秦怡合作過《女籃五号》續集《千裡尋夢》的演員于慧提起當時的主演秦怡說過的對她“影響一生”的話:
“拍一部戲要體驗生活半年,沒有酬金,還要自己背着行李,帶着暖壺、臉盆,但作為演員,任何角色都要去體驗生活,讓角色靈魂能走入你的靈魂中,要對得起觀衆。”
在南京,演員馬軍勤回憶自己被“二十二大”之一的孫道臨發現并推薦出演中國第一部科幻劇情片《珊瑚島上的雷射》的經曆;演員惠娟豔則與“二十二大”中的很多位都有過合作,她稱《演員》是一部緻敬之作,“緻敬中國電影,緻敬這二十二位藝術家,緻敬所有的觀衆,是你們陪伴中國電影事業走到今天。”
“緻敬”之外,觀衆還頻頻提及另一個詞——懷念,許多懷揣經典電影情懷的觀衆前來“圓夢”。
桂林首映禮上,不少年輕觀衆都帶着媽媽來觀影,甚至行動不便也要拄拐趕來,“老母親也很感慨,仿佛又把她帶回初看這些電影時的少女、青年時期。”
阿姨們相約集體身着旗袍觀影,為這一場光影之約營造最優雅的儀式感。
資深影迷參加點映後翻出家中的個人收藏,“二十二大”之一陳強老師88年的題詞贈言“我演電影為觀衆”。
“陪爸媽去追星”的觀衆則感歎,觀看《演員》真是一次意義特殊的活動,“為了拿全場大獎的定制手賬慫恿媽媽在互動環節發言,聽到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媽媽說起從年少時至今對老電影的熱愛和懷念”。
“終于有一部電影可以帶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三代人一起走進電影院,幫他們還一張電影票。”
《演員》這一封緻敬中國電影、緻記憶中那個老電影時代的“情書”,跨過時光,連接配接過去與當下,也打通了兩代人的記憶。
對于随着銀幕中的“二十二大”一并老去的觀衆而言,《演員》看的是回首,是紀念:
“當年我們喜歡的老演員都老了,也有不在人世的,電影老了,我們也老了,緻我們青春的記憶。”
“把我的思緒拉回小時候,那時候在露天的電影院,在大銀幕裡欣賞到的老電影、好看的電影、經典的電影,好懷念!”
“小時候在家裡一台21寸的黃河牌電視機上看到了江姐、芳林嫂、吳瓊花和白毛女們,如今在IMAX廳看到了年老的于藍,秦怡,祝希娟和田華這些老藝術家。”
“是會帶家裡人一起去看的電影,他們這一輩看到曾經熟悉的年輕面孔經過歲月沉澱變成如今的樣子一定會感觸頗深。”
而年輕尚輕、觀影前對“二十二大”的名字感到陌生的觀衆看《演員》,看到的是隽永,是不被歲月磨蝕的感動:
“看了IMAX首映,彙集了數十部老電影的精彩畫面,并且完全能撐得住IMAX大銀幕,一片回本。為什麼他們能被稱為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看完電影終于明白,真正的明星不會被歲月所磨損。”
“淳樸又浪漫,數次落淚。”
“輕松的剪輯和演員發自内心的最真摯的表達,細膩深情足以打動人。”
“真好,能有這樣一個機會沉下心來去聆聽他們當年拍攝的心路曆程。不由自主跟着激動,這就是真情實感的力量。”
以及,《演員》這樣一部作品于當下、于時代、于所有人的意義:
“在流量明星四起的時代推出關于人民演員的故事,他們是流動的中國電影史,是值得銘記的藝術家。”
“曆史裡的影像又具備了現在的意義,一點都沒有過時。本片能夠将現在與曆史影像中的人物連結起來,實作古今對話,這個意義真的很偉大。”
“一部新中國早期的電影史濃縮,這些曾經的電影明星晚年對于一生的深刻記憶,紀錄下來足矣。(真值得現在的小鮮肉們好好學)”
而在業内人士看來,《演員》從演員明星的視角切入,是對當下演藝圈種種現象的一道回應。《演員》的專家研讨會上,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胡智鋒認為影片着墨于中國演員精神,“什麼是演員精神?演員精神就是戲比天大,為藝術獻身,這是演員精神。”
各家經紀公司、演員工作室也開始紛紛組織影片包場學習,在大銀幕聆聽老一輩藝術家從藝半生的心血感悟,感受楷模言傳身教的力量。
如同英文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films”,《演員》無疑是一部“懷舊”的電影。那些逐漸被人們淡忘的名字,那些年華老去的面容,他們在鏡頭下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來,重制一段膠片時代的中國電影史。
《演員》也是一部照見當下的電影,退回到沒有明星、流量的年代,甚至連“二十二大”的榮光也褪去,有一群人如此質樸地活了一生:
他們将演戲當作一門藝術,将演員隻是當作一項職業;提起表演,他們一定會同時提到“生活”。
正如一位觀衆絕妙的總結:
“隻有内心真誠、精神豐盈,才能在暮年之時呈現出這般從容。這是一部當今時代需要的影片,也是對未來有意義的影片。它的意義不僅是對電影人的,也是對所有人的,它使我們更明白應該以何種态度面對外界的浮躁。”
在戲裡,演好角色;在生活中,演好自己。
期待你走進影院,看一個時代的演員的戲劇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