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0後"大學生一作發表專業頂刊!交大“後浪”,有實力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大學生王晗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領先學術雜志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位材料“後浪”,以及他的成長曆程吧!

關于作者

王晗,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8級大學生,F18緻遠工科榮譽計劃成員,材料學院國際化試點班成員。

"00後"大學生一作發表專業頂刊!交大“後浪”,有實力

學業情況:曾獲香港董氏獎學金,緻遠榮譽獎學金,上海交通大學三好學生,上海交通大學優秀團員等榮譽。

科創活動:“錢學森杯”科技創新競賽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模組化競賽F獎,入選上海交通大學䇹政項目,第二十期優秀大創項目。

緣起緻遠榮譽計劃

機緣巧合下,王晗在緻遠榮譽計劃的參觀活動中偶遇宋成轶老師,相談十分融洽,以此為契,他進入了鄧濤老師的課題組,開始自己正兒八經的科研路。

"00後"大學生一作發表專業頂刊!交大“後浪”,有實力

在課題組,王晗主要研究的是熱界面材料,通俗的來說,就是幫助電子器件散熱的一種材料。電腦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熱量,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耗散,熱量的積壓會對電子元件的壽命、使用效率産生很大的影響。使用熱界面材料填充于散熱器件和發熱器件之間,可以有效幫助熱量交換。該項材料有着良好的應用前景。

充滿挑戰的學術之路

對于王晗來說,這項課題研究與發表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在項目初期的摸索階段,知識儲備與相關經驗不足的王晗鉚足勁做了一個半月的實驗,卻發現結論已經被别人證明了。文獻閱讀不夠深入和廣泛,讓他低落了一陣,但他很快振作起來,意識到是自己沒有平衡好花在實驗與文獻閱讀上的時間。他開始查閱大量文獻,積極向指導老師鄧濤和宋成轶請教。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錯,終于在實驗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王晗原以為,相比取得突出的實驗成果,撰寫論文應該是比較順利的環節,但實際上,身體力行做實驗和用邏輯總結自己的實驗成果完全是兩碼事。在截稿日期的前一天,論文的文稿剛完成30%,他一邊通宵寫論文,一邊線上上和指導老師宋成轶遠端讨論。王晗熬了一整夜,宋老師也熬了一整夜,說起這段經曆,王晗至今都很感動。

"00後"大學生一作發表專業頂刊!交大“後浪”,有實力

寫作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時間,是文章返修恰逢考試月。王晗白天做實驗,晚上複習考試,連着一個月都在自習室,深夜回寝室,八點又爬起來去實驗室。“這是一個通過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那我為什麼不去試一試?”這一信念支撐着王晗堅持了下來,最終為本次投稿之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在回顧總結中成長

談起這段經曆,王晗總結了幾點做科研的要點,也期望能以此勉勵後面的學術之路。一是要細心,要留意實驗中所出現的各種實驗現象,這可能是你提出新思路的第一步;二是要嚴謹,在實驗中,對于一些無關變量正确的把握,是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三是要紮實的理論基礎,想做深入、前沿的研究,沒有紮實的基礎,研究很難走得特别遠。

作為大學生,專業課程多,學習任務緊。在如何平衡好科研和學習的問題上,王晗也有一些思考。大三上學期,王晗從早到晚都在埋頭做實驗,留給學習和做作業的時間很少。即使考試周拼命複習,但材料實體期終考試還是不理想。于是,他調整了自己,即使有點疲憊,也調整心态和身體,認真聽課,多做筆記,利用課後作業複習,讓成績回到了之前的水準。

"00後"大學生一作發表專業頂刊!交大“後浪”,有實力

對剛踏入材料學科的新生們,王晗給出了他的大學建議:“無論現在處于什麼階段,都一定要提前規劃好自己的大學四年,不要等到最後一刻再去考慮這個問題。早早有對自己的清晰認識,會讓你的行動變得不再盲目。雖然現在可能并沒有一個準确的答案,但也請盡力去思考這個問題。帶着自己已有的認識去接觸你身邊的人或事,相信未來的某一天,你一定會作出适合自己的選擇。”

研究方向介紹

液态金屬基複合材料是由液态金屬基體和高導熱填料組成的一類複合材料,其作為熱界面材料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但這種材料的發展也面臨着諸多挑戰,首先,由于液态金屬基體易于同多數金屬填料發生合金化反應,導緻材料化學穩定性較差。其次,基體與填料之間氧化層的存在增大了兩者之間的界面熱阻,阻礙整體熱導率提升。目前大部分研究雖然達到了較高的熱導率,但材料穩定性表現往往不盡如人意。

本項目創新地利用界面化學改性,首次在液态金屬複合材料中引入有機分子層。通過在銅填料的表面使用3-氯丙基三乙氧基矽烷進行表面修飾,實作了複合材料熱導率與穩定性的同時提升。該項成果已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領先學術雜志《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

潛心探索,細心研究

厚積薄發,年輕有為!

00後大學生以一作身份發表頂刊論文

這屆交大”後浪“,有實力!

轉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來源: 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