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看到鮑爾斯為我們展現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之後的人生結局,我恍然:人生其實可以平淡一點、輕松一點。存在的意義,可以在生活裡找而不需要尋求遙遠的異族黃沙。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看到鮑爾斯為我們展現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之後的人生結局,我恍然:人生其實可以平淡一點、輕松一點。存在的意義,可以在生活裡找而不需要尋求遙遠的異族黃沙。
人是宇宙中的偶然存在,生命之初的偶然性可以由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覆寫,換言之,存在的意義即由我們自己書寫和造就。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看到鮑爾斯為我們展現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之後的人生結局,我恍然:人生其實可以平淡一點、輕松一點。存在的意義,可以在生活裡找而不需要尋求遙遠的異族黃沙。
人是宇宙中的偶然存在,生命之初的偶然性可以由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覆寫,換言之,存在的意義即由我們自己書寫和造就。
我個人非常認同,一行禅師的正念修行和活在此時此刻。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看到鮑爾斯為我們展現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之後的人生結局,我恍然:人生其實可以平淡一點、輕松一點。存在的意義,可以在生活裡找而不需要尋求遙遠的異族黃沙。
人是宇宙中的偶然存在,生命之初的偶然性可以由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覆寫,換言之,存在的意義即由我們自己書寫和造就。
我個人非常認同,一行禅師的正念修行和活在此時此刻。
此時此刻即當下,當下的生活、工作及與我息息相關的萬事萬物,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看到鮑爾斯為我們展現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之後的人生結局,我恍然:人生其實可以平淡一點、輕松一點。存在的意義,可以在生活裡找而不需要尋求遙遠的異族黃沙。
人是宇宙中的偶然存在,生命之初的偶然性可以由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覆寫,換言之,存在的意義即由我們自己書寫和造就。
我個人非常認同,一行禅師的正念修行和活在此時此刻。
此時此刻即當下,當下的生活、工作及與我息息相關的萬事萬物,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我所了解的存在意義,不遠求,隻是單純地享受每一天,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喝茶的時候喝茶。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和每一次呼吸。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看到鮑爾斯為我們展現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之後的人生結局,我恍然:人生其實可以平淡一點、輕松一點。存在的意義,可以在生活裡找而不需要尋求遙遠的異族黃沙。
人是宇宙中的偶然存在,生命之初的偶然性可以由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覆寫,換言之,存在的意義即由我們自己書寫和造就。
我個人非常認同,一行禅師的正念修行和活在此時此刻。
此時此刻即當下,當下的生活、工作及與我息息相關的萬事萬物,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我所了解的存在意義,不遠求,隻是單純地享受每一天,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喝茶的時候喝茶。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和每一次呼吸。
一行禅師曾說,當他還是個小沙彌的時候,最不喜歡的事就是洗碗。但他必須做這件事。因為,這是他的生活,他的責任。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看到鮑爾斯為我們展現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之後的人生結局,我恍然:人生其實可以平淡一點、輕松一點。存在的意義,可以在生活裡找而不需要尋求遙遠的異族黃沙。
人是宇宙中的偶然存在,生命之初的偶然性可以由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覆寫,換言之,存在的意義即由我們自己書寫和造就。
我個人非常認同,一行禅師的正念修行和活在此時此刻。
此時此刻即當下,當下的生活、工作及與我息息相關的萬事萬物,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我所了解的存在意義,不遠求,隻是單純地享受每一天,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喝茶的時候喝茶。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和每一次呼吸。
一行禅師曾說,當他還是個小沙彌的時候,最不喜歡的事就是洗碗。但他必須做這件事。因為,這是他的生活,他的責任。
他回憶說,隻有在不洗碗的時候才會覺得洗碗令人非常不悅。而當他真正專注于洗碗的時候,内心卻是愉悅的。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看到鮑爾斯為我們展現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之後的人生結局,我恍然:人生其實可以平淡一點、輕松一點。存在的意義,可以在生活裡找而不需要尋求遙遠的異族黃沙。
人是宇宙中的偶然存在,生命之初的偶然性可以由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覆寫,換言之,存在的意義即由我們自己書寫和造就。
我個人非常認同,一行禅師的正念修行和活在此時此刻。
此時此刻即當下,當下的生活、工作及與我息息相關的萬事萬物,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我所了解的存在意義,不遠求,隻是單純地享受每一天,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喝茶的時候喝茶。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和每一次呼吸。
一行禅師曾說,當他還是個小沙彌的時候,最不喜歡的事就是洗碗。但他必須做這件事。因為,這是他的生活,他的責任。
他回憶說,隻有在不洗碗的時候才會覺得洗碗令人非常不悅。而當他真正專注于洗碗的時候,内心卻是愉悅的。
他提醒人們,如果一直想着洗碗令人不快這件事,就會為了急于求成而敷衍了事或者壓根不打算開始,心裡隻會一味地逃避,渴望去吃點心和喝茶。那麼,等到我們真正享受點心和茶的時候,就又會思考接下來做什麼,以至于,點心的可口美味與享用這份美味的愉悅之情都将消失不見。就好比波特·莫斯比,一路逃又一路追,結果一無所獲。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看到鮑爾斯為我們展現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之後的人生結局,我恍然:人生其實可以平淡一點、輕松一點。存在的意義,可以在生活裡找而不需要尋求遙遠的異族黃沙。
人是宇宙中的偶然存在,生命之初的偶然性可以由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覆寫,換言之,存在的意義即由我們自己書寫和造就。
我個人非常認同,一行禅師的正念修行和活在此時此刻。
此時此刻即當下,當下的生活、工作及與我息息相關的萬事萬物,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我所了解的存在意義,不遠求,隻是單純地享受每一天,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喝茶的時候喝茶。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和每一次呼吸。
一行禅師曾說,當他還是個小沙彌的時候,最不喜歡的事就是洗碗。但他必須做這件事。因為,這是他的生活,他的責任。
他回憶說,隻有在不洗碗的時候才會覺得洗碗令人非常不悅。而當他真正專注于洗碗的時候,内心卻是愉悅的。
他提醒人們,如果一直想着洗碗令人不快這件事,就會為了急于求成而敷衍了事或者壓根不打算開始,心裡隻會一味地逃避,渴望去吃點心和喝茶。那麼,等到我們真正享受點心和茶的時候,就又會思考接下來做什麼,以至于,點心的可口美味與享用這份美味的愉悅之情都将消失不見。就好比波特·莫斯比,一路逃又一路追,結果一無所獲。
人生好比洗碗。我們洗碗隻是為了洗碗本身,為了完全地感受洗碗時的每一刻。正如,我們活着隻為了生活本身,感受生命的鮮活和作為人類踏實的存在,不逃避不抗拒。如此,才不會留下遺憾和悔恨。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看到鮑爾斯為我們展現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之後的人生結局,我恍然:人生其實可以平淡一點、輕松一點。存在的意義,可以在生活裡找而不需要尋求遙遠的異族黃沙。
人是宇宙中的偶然存在,生命之初的偶然性可以由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覆寫,換言之,存在的意義即由我們自己書寫和造就。
我個人非常認同,一行禅師的正念修行和活在此時此刻。
此時此刻即當下,當下的生活、工作及與我息息相關的萬事萬物,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我所了解的存在意義,不遠求,隻是單純地享受每一天,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喝茶的時候喝茶。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和每一次呼吸。
一行禅師曾說,當他還是個小沙彌的時候,最不喜歡的事就是洗碗。但他必須做這件事。因為,這是他的生活,他的責任。
他回憶說,隻有在不洗碗的時候才會覺得洗碗令人非常不悅。而當他真正專注于洗碗的時候,内心卻是愉悅的。
他提醒人們,如果一直想着洗碗令人不快這件事,就會為了急于求成而敷衍了事或者壓根不打算開始,心裡隻會一味地逃避,渴望去吃點心和喝茶。那麼,等到我們真正享受點心和茶的時候,就又會思考接下來做什麼,以至于,點心的可口美味與享用這份美味的愉悅之情都将消失不見。就好比波特·莫斯比,一路逃又一路追,結果一無所獲。
人生好比洗碗。我們洗碗隻是為了洗碗本身,為了完全地感受洗碗時的每一刻。正如,我們活着隻為了生活本身,感受生命的鮮活和作為人類踏實的存在,不逃避不抗拒。如此,才不會留下遺憾和悔恨。
時間是進步的,宇宙是流動的,我們的生命在這變動不居中生生不息。每分每秒我們的身體、腳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氣都是不同的,都是全新的,是以,我們若能盡情享受每一天,便是在享受生命的新奇和存在的意義。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千篇一律和乏味,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有人,動了動嘴唇,一生未付出行動;有人,沖動一時,踏上一段新奇之旅。
于是,抱怨的人,将“明日複明日”留在了唇角;旅途中的人,将“明日複明日”化作了異地無意義的遊蕩。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正如我們看到一些閑地要是肥沃富饒,就會長滿千百種無益的野草”,生活無憂又無所事事的人,思想就會像無益的野草,漫無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曠野中,“騷動中産生的無非是瘋狂與空想。”
<h1>-01- 骨子裡的懦弱,決定了“改變”隻是“明日複明日”的徒勞和對現實的逃避。</h1>
“人生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後你開始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經快燒完了。這時,你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這是《遮蔽的天空》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對于人生的感悟。他在嘗到苦澀滋味的時候,踏上了北非的旅途,渴望在未被文明浸染的撒哈拉沙漠找到存在的意義。
波特·莫斯比屬于典型的美國大衆性格,物質生活優渥,閑來無事找點兒刺激,然後美其名曰:掙脫文明的束縛,讓生命回歸本初的意義。
于是,他帶着妻子姬特和妻子的情人特納展開了撒哈拉沙漠的尋覓之旅。
旅行之初,波特的宏願是:改變過去的一切,在撒哈拉重新開始。
有時,人們想去做一件事,跟他實際做成的事情,是有差距的。
婚姻
12年的婚姻讓波特和妻子漸行漸遠,他希望趁此旅途找回昔日的愛情。
然而,面對非洲男女關系的原初開放,他退縮了。他不願承受夫妻間因愛而來的情感責任,并以“時機不對、狀态不好,作出的判斷鐵定錯誤,等到明天或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借口,“暫時”擱下修複婚姻的念頭。
工作
自父親去世之後,波特便沒再工作過,他認為不需要。
抵達非洲第一站——阿爾及利亞北部港口城市奧蘭時,他竟重燃寫作的念頭(因為姬特說他是個作家),并決心為了姬特将寫作進行到底。
當他興緻勃勃地将此想法在腦中預演了一遍之後,覺得有些為難。他太久沒有寫作卻又想要完成鴻篇巨作,故而力不從心。于是,波特打算從寫日記開始,記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可現實是,特納整日纏着姬特,每天的三人行令他煩躁不堪,難以下筆。
最後,波特下定決心:他要不留痕迹地一頭紮進沙漠深處。至此,寫作這件事,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曾知道它存在過。
尋找存在的意義
波特認為戰争和文明毀掉了一切,于是,他來到撒哈拉尋找遠離文明、作為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在奧蘭待了兩天,喝酒聊天之餘與一個住在帳篷裡的女人共度一宿,随後與一對剛認識一天的母子去了波西夫。在波西夫,波特企圖與一個盲女譜寫情緣未果,然後逃命似的去了艾因科爾發,接着是布諾拉、阿爾及爾,目的隻為了擺脫特納對姬特的糾纏。
波特一路盲目而急促地行進,經過一座座城,卻從未停下來看看、體會它們的存在帶給他的意義。
有人說,誰都想平平安安過日子,哪個會像亞曆山大和凱撒一樣攪個天下大亂?
顯然,波特·莫斯比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太安逸太順遂,總想弄出點波瀾和水花。差別隻在于,亞曆山大和凱撒攪得腥風血雨,而波特将自己獻給了黃沙。
富有、不用工作、生活簡單,成了波特厭倦城市的“罪魁禍首”。朋友的豔羨之語,在他聽來全成了責難。于是,他從安逸中生出了悲傷,認為存在沒有價值。至少,在文明城市裡的存在毫無價值。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悲傷不存在于天性,而是存在于理念。”
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是以,波特·莫斯比的悲傷是個理念問題,是外在世界在内心投下的陰影。它來自于城市文明。對于非洲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的隻是生活,脫離生活的悲傷根本不存在。
古羅馬詩人盧卡努斯說:無所事事會胡思亂想。
毫無疑問,波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擁有的從不知珍惜,内心永遠騷動不安,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瘋狂”和“空想”。
他想要改變,可天生的懦弱讓他缺乏改變的勇氣,隻能不斷地期盼明天會更好;他渴望找到存在的意義,卻一味逃避生活、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追逐千萬公裡之外的虛無缥缈。他的尋覓之旅不過是一場“明日複明日”的歲月蹉跎,一種對生活的盲目叛逆,一種不知珍惜的揮霍,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魯莽。
<h1>-02- 遮蔽的天空是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鮑爾斯為人們預演了打破平衡之後的場景。</h1>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傳奇作家保羅·鮑爾斯先生中年的作品,也是他的長篇處女作。據說,鮑爾斯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但卻被《時代周刊》稱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此書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文學經典。而其在完成之初,卻受盡了出版商的冷眼。他們認為它不是小說而更像是一本傳記,出于利潤的考慮都不願冒險,最後隻有新方向出版社答應出版3500冊。
然而,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好的作品,即使蒙塵70年,依舊綻放生命之光。
鮑爾斯1998年為《遮蔽的天空》寫序時,在序言的結尾處寫到:“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曾評價:“《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局外人》以荒誕直面現實、以反抗維護存在的真實。而《遮蔽的天空》則是作為旁觀者,以冷靜中立又堅定不移的目光,觀察人們在面對個人價值感缺失時的自我掙紮和走向投降的每一步。
書中幾乎涵蓋了全部人生問題,愛情、婚姻、旅行、責任、存在價值、人生意義及死亡等等。鮑爾斯像一個殘忍的執法者,将我們耐以生存的面具、包裝、僞裝,一層層撕掉,然後強迫我們赤身裸體地站在鏡子前,一覽無遺。
美國作家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遮蔽的天空》像一場噩夢;這本書的字句太容易讓我們迷失其中,因為它暗藏着一種非現實的恐懼。”
鮑爾斯是存在主義作家,他酷愛探尋人們遭遇自我價值喪失之後的彷徨、放縱和堕落。他總是冷靜地叙述,殘忍地放任,直至絕境,從不試圖伸出援手加以救援。
托拜厄斯·沃爾夫說,“這部小說的力量恰恰在于此,它迫使我們直面現實——每個人内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告訴你拒絕責任、拒絕選擇的勞苦将帶來莫大的自由。”
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擁有三種不同的性格,但他們卻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逃避——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的勞苦。
波特時常困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他認為,天空擋住的是黑暗。
作為遮蔽的天空是一種平衡,一種維持着人們正常生活,現實與幻想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們便會墜入無邊的虛無和堕落的深淵,直至被毀滅。
鮑爾斯為我們徹底展現了打破平衡之後所有可能的結局:
波特渴望遠離文明,作者就讓他長眠于撒哈拉一座高高的沙山上的一個小小的硬殼裡——斯巴的醫院;姬特恐懼征兆,渴望逃避選擇、任人主宰,作者讓她永遠遊蕩在沙漠深處,徹底喪失理性;特納玩世不恭,作者讓他帶着愧疚與不安,一直遊走在追尋姬特的陌路上而身不由己。
《遮蔽的天空》,我讀了三遍,時間間隔一年。而每次閱讀,它都會帶給我同樣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h1>-03- 存在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書寫。</h1>
人性,最是經不起探究和考驗,一旦穿透“遮蔽的天空”,它将注定支離破碎。鮑爾斯将故事放在仿若幕天幕地的一面巨大鏡子的撒哈拉沙漠裡,如此,人性百态暴露無疑。
看到鮑爾斯為我們展現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逃避選擇之後的人生結局,我恍然:人生其實可以平淡一點、輕松一點。存在的意義,可以在生活裡找而不需要尋求遙遠的異族黃沙。
人是宇宙中的偶然存在,生命之初的偶然性可以由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覆寫,換言之,存在的意義即由我們自己書寫和造就。
我個人非常認同,一行禅師的正念修行和活在此時此刻。
此時此刻即當下,當下的生活、工作及與我息息相關的萬事萬物,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我所了解的存在意義,不遠求,隻是單純地享受每一天,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喝茶的時候喝茶。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和每一次呼吸。
一行禅師曾說,當他還是個小沙彌的時候,最不喜歡的事就是洗碗。但他必須做這件事。因為,這是他的生活,他的責任。
他回憶說,隻有在不洗碗的時候才會覺得洗碗令人非常不悅。而當他真正專注于洗碗的時候,内心卻是愉悅的。
他提醒人們,如果一直想着洗碗令人不快這件事,就會為了急于求成而敷衍了事或者壓根不打算開始,心裡隻會一味地逃避,渴望去吃點心和喝茶。那麼,等到我們真正享受點心和茶的時候,就又會思考接下來做什麼,以至于,點心的可口美味與享用這份美味的愉悅之情都将消失不見。就好比波特·莫斯比,一路逃又一路追,結果一無所獲。
人生好比洗碗。我們洗碗隻是為了洗碗本身,為了完全地感受洗碗時的每一刻。正如,我們活着隻為了生活本身,感受生命的鮮活和作為人類踏實的存在,不逃避不抗拒。如此,才不會留下遺憾和悔恨。
時間是進步的,宇宙是流動的,我們的生命在這變動不居中生生不息。每分每秒我們的身體、腳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氣都是不同的,都是全新的,是以,我們若能盡情享受每一天,便是在享受生命的新奇和存在的意義。
*作者簡介:秀逗茉莉 迷茫時讀書,糊塗時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