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氏族公社、私有制、階級沖突,看國家是怎樣一步步誕生的?前言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開始萌芽私有制的出現和分工的發展,促使階級産生不可調和的階級沖突,最終導緻國家的誕生結言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前言</h1>

氏族公社是原始社會中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結成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它是社會經濟的基本機關。氏族成員一般都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延續而來的。他們都是在一起居住,一起共同勞動,共同配置設定所得的食物,他們之間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遵循人人平等之原則。氏族公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它經曆了兩個發展階段——母系氏族公社與父系氏族公社。

從氏族公社、私有制、階級沖突,看國家是怎樣一步步誕生的?前言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開始萌芽私有制的出現和分工的發展,促使階級産生不可調和的階級沖突,最終導緻國家的誕生結言

母系氏族公社大約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此時社會的最基本機關是母系血緣關系。在這一時期,婦女主要從事采集、生産等工作,收獲比從事狩獵的男子更加的穩定,因而她們在生産和生活中居于一個主導的地位。而随着社會生産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勞動分工的變化,男子逐漸成為了社會生産的主要力量,母系氏族公社随即逐漸被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在這一時期,由男子來支配生産、生活和公共事務。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開始萌芽</h1>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按照性别和年齡的不同存在着一個簡單的分工。青壯年男子主要從事狩獵、捕魚等力量型勞動,而婦女則負責采集、加工食物、管理雜物等工作,由于婦女的采集工作比男子漁獵的收獲更為的穩定,是以婦女的采內建為了維持氏族生存的根本保障,婦女在經濟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始終以母系血緣關系為紐帶,世系、财産均按母親一方計算,實行的是母系繼承制度。婚姻形式在早期實行的是普那路亞婚。

即一個血緣群體的女子與另一血緣群體的一群男子,或一血緣群體的男子與另一血緣群體的一群女子互相通婚。

從氏族公社、私有制、階級沖突,看國家是怎樣一步步誕生的?前言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開始萌芽私有制的出現和分工的發展,促使階級産生不可調和的階級沖突,最終導緻國家的誕生結言

母系氏族公社時婦女活動

在這種群婚的形态下,出現了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兄弟共妻,姐妹共夫。子女随着母親住,隻知其母,不知其父(沒有“父親”觀念)。在母系氏族的晚期,婚姻形态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對偶婚。

對偶婚:是指一男一女在一段時間内保持相對比較穩定的偶居生活的一種婚姻形式,即是女子(或男子)在衆多丈夫(或妻子)中有一個主丈夫(或主妻子),它是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轉變的一個過渡形式。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母系氏族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議事會,它對氏族的一切大事都有着決定權。氏族首領由全體氏族成員推舉選出,一般都是由婦女來擔任,氏族首領的工作就是安排氏族成員的生産和生活。

從氏族公社、私有制、階級沖突,看國家是怎樣一步步誕生的?前言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開始萌芽私有制的出現和分工的發展,促使階級産生不可調和的階級沖突,最終導緻國家的誕生結言

随着社會生産力不斷的提升、發展,男子在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生産勞動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于是母權制随之開始過渡為父權制,到最後逐漸形成了父系氏族公社。這一時期,生産資料、生活資料都是由男子來支配,氏族首領也由婦女變成了由成年男子擔任。此時,男子的社會地位高于女子,女子在經濟生活中也由主導地位退居于從屬地位。

父系氏族公社中世系與财産按照父系來計算。而在婚姻形态上,母系氏族的對偶婚也被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妻子都是跟随着丈夫一起居住、生活。建立這種婚姻制的目的就是為了確定子女出自于一個父親,以繼承家庭所有的财産。

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由于生産力的逐漸提高,人們的勞動成果除用于基本的日常消費外,開始出現了剩餘,于是在氏族内部逐漸産生了一個貧富分化現象,私有制開始萌芽了。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私有制的出現和分工的發展,促使階級産生</h1>

在原始社會的早期,社會生産力水準較低,人們隻有通過互相合作、共同勞動、平均配置設定收獲物,才能生存下來。但到了原始社會後期,由于農業、畜牧業的快速發展以及金屬工具的出現,原來需要很多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生産活動,變得隻需要少數人就能完成了。比如以前狩獵、捕魚時通常會需要許多人一起共同協作進行,才能有所收獲,現在隻需要少數幾個人就可以勝任了。

從氏族公社、私有制、階級沖突,看國家是怎樣一步步誕生的?前言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開始萌芽私有制的出現和分工的發展,促使階級産生不可調和的階級沖突,最終導緻國家的誕生結言

私有制

這樣,以氏族成員為機關的群體勞動逐漸被以家庭為機關的個體勞動所代替,社會生産關系也随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們知道,當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時,牲畜、土地等生産資料歸氏族集體所有,而當個體勞動逐漸成為勞動的主要方式後,生産資料也逐漸從集體過渡到為個體家庭所擁有,勞動産品也從過去的氏族共同所有、共同配置設定,轉變為個體家庭的私有财産、自己配置設定。

于是,私有制出現了。

與此同時,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在原始社會晚期發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部落中的畜牧業被分離了出來。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許多重大的變化。由于各個部落生産的産品除了滿足本部落的需要之外,往往還有不少不盡相同的剩餘産品,它們為部落間的交換創造了條件。而随着金屬工具在日常生活勞動中的廣泛應用,使得農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人們經營的種類也日益增多,于是便開始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在這一次的分工中,農業中的手工業也被分離了出來,同時還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私有制的出現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使階級的出現成為了一個必然發生的現實。

從氏族公社、私有制、階級沖突,看國家是怎樣一步步誕生的?前言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開始萌芽私有制的出現和分工的發展,促使階級産生不可調和的階級沖突,最終導緻國家的誕生結言

商品交換

在血緣氏族中,勞動集體内展現的是民主意識,人與人之間完全平等,沒有剝削與壓迫。但随着各氏族部落人口的增加,為了生存的需要,勞動範圍逐漸地擴大,各各氏族部落間便開始有了界線之劃分,私有制萌芽後,由于各氏族部落所屬勞動範圍内的物質資源各不相同,他們勞動創造出來的産品種類、數量也就不同,于是交換便産生了。交換是以産品的私有制為前提的,是為了生存需求的多樣性而産生的一種形式。

歸根結底,私有制是原始社會未期生産力不斷提高的一個産物。金屬工具以及牛耕等新型的生産工具的發明和廣泛使用,進一步促進了剩餘産品、商品的出現。而剩餘産品、商品的不公平配置設定則成為了私有制的最早形式。私有制的出現,社會财富的配置設定更加地不均,而财富的不均則導緻了階級的産生。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不可調和的階級沖突,最終導緻國家的誕生</h1>

随着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換的日趨興盛,氏族之間貧富差距逐漸增大。氏族首領利用手中的職權,越來越富裕,成為了氏族中的貴族。同時,由于勞動生産率的大幅度提高,勞動剩餘産品越來越多,于是奴役他人便成了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氏族貴族逐漸演變成了奴隸主,他們強迫貧困的氏族成員以及戰争俘虜為自己勞動。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剝削形式——奴隸占有制便出現了。

從氏族公社、私有制、階級沖突,看國家是怎樣一步步誕生的?前言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開始萌芽私有制的出現和分工的發展,促使階級産生不可調和的階級沖突,最終導緻國家的誕生結言

被奴隸主殘酷剝削的奴隸

于是,階級便開始形成了,氏族顯貴越來越多地霸占牲畜、土地等氏族集體的财産,逐漸轉變成奴隸主階級。而那些貧困的氏族成員、戰争俘虜則淪為了奴隸,受到奴隸主階級的層層剝削。

在這些奴隸主的眼中,奴隸隻是一個會說話的工具而已,他們殘酷剝削、壓榨奴隸,以擷取更多的利益,而奴隸則往往以破壞生産工具、消極怠工、逃亡等方式來反抗奴隸主的殘酷剝削,進而使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沖突和鬥争日趨激烈。

随之而來的就是氏族的管理機構發生了劇變,出現了由軍事首領控制的軍事民主制,它是氏族向國家機關過渡的一種管理形式。在軍事民主制度下,軍事首領和氏族貴族(奴隸主)的權勢不斷地加強,最後,他們将軍事民主制變成了壓迫人民的強制機關。他們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不受奴隸的侵犯,就建立了一套暴力機構,包括軍隊、警察、監獄等等,通過這些機構來加強對奴隸們的統治以及鎮壓奴隸的反抗、鬥争。

這樣,作為兩個對立階級不可調和的沖突産物,國家便應運而生了。

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階級沖突不可調和的産物。國家的出現标志着氏族社會的徹底解體。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出現的國家是奴隸制國家。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先後出現于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以及愛琴海地區。

從氏族公社、私有制、階級沖突,看國家是怎樣一步步誕生的?前言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開始萌芽私有制的出現和分工的發展,促使階級産生不可調和的階級沖突,最終導緻國家的誕生結言

世界各個國家

當社會上存在階級時,由于利益和要求的不同,階級沖突便不可避免。當兩個對立的階級的沖突不可調和時,國家這個新型的社會群體就出現了,國家使得在經濟上占據統治地位的階級獲得了“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恩格斯指出,國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國家的出現,也标志着氏族公社已失去了現實意義,失去了它存在的必然性,它在曆史上過時了。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5">結言</h1>

氏族公社(氏族社會)是建立在十分低下的生産力基礎之上的,當生産力進一步發展時,它便随之發生變化。到金屬器時代,由于生産的高速發展,父系氏族取代了母系氏族,血緣關系這個氏族公社的基礎也越來越稀薄;私有制出現并逐漸取代了公有制,使得貧富差距逐漸加大,繼而導緻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沖突大爆發。從此,氏族社會開始走向解體,最後被國家所代替。

氏族社會與國家的不同之處在于:氏族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而國家是以地域劃分它的國民;氏族社會擁有民主管理機關;而國家設立了軍隊,監獄等暴力機關。奴隸制國家雖然充斥着野蠻的剝削與壓迫,但與原始社會相比,它則是曆史的一個進步,因為它打破了氏族社會最根本的狹隘性和局限性,它為整個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