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新聞:當地時間周五,美國衆議院議長、民主黨人佩洛西對媒體表示,她與軍方讨論了防止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核攻擊的問題。在最後不到兩周的總統任期裡,特朗普是否真的如佩洛西所言有能力做出如此石破天驚之事?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這是個好問題,不談特朗普想不想,就說在技術流程上,特朗普是否有不受制約的權力可以随時發動核打擊?
根據美國現行制度,總統具有唯一的核武器發射權,且該權力無需受任何人核實。總統随行由副官攜帶一個俗稱為“nuclear football”,也就是“核橄榄球”的特殊通信工具,可以讓其随時随地發起核打擊。
該系統設計于美蘇古巴飛彈危機之後,因為當時美國高層普遍擔心總統僅有“幾分鐘的時間”來應對蘇聯的大規模核打擊。而通過“核橄榄球”發射核武器的唯一制約,僅是總統必須要使用俗稱為“餅幹”的卡片向國防部長核實,指令是由總統本人所發出。而國防部長也隻能核實指令的真實性,無法在法律上否決總統的指令,因為美軍的指揮系統必須假設“總統稱職,且不會随意發起核打擊”。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包括華盛頓郵報、CNN、CBS等美媒宣稱,如果總統的指令是非法的,軍方有義務說不。在大多數情況下,總統的指令需要逐級轉發,最終下至某人轉鑰匙或者按按鈕以發射核武器,在這個過程中,從國防部長以下的各層軍方人員的确都有能力抗命。
正如上一任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海騰将軍2017年在特朗普威脅對北韓使用核武器時曾言,如果他認為總統下令的核打擊是非法的,他會嘗試說服總統打消這一想法。
但注意,我剛才說的是,“大多數情況”,因為據公開資料顯示,“核橄榄球”中設有預設攻擊方案,從向某個固定坐标發射一枚帶有核彈頭的巡航飛彈,到發射所有洲際飛彈,皆在其中,總統是以可以在技術上繞過所有試圖阻止其的軍方人員。
此外,美國軍方也并不鼓勵一線官兵質疑上級指令,道理很簡單,就像電影《紅潮風暴》中所描述的,處于戰備狀态的核軍事力量,例如彈道飛彈核潛艇上的官兵,根本無從分辨核打擊的指令究竟是非法,還是拯救國家的最後希望。而如果軍人養成逐層猜測上級指令是否合法的傳統,那整個指揮鍊也便宣告崩潰。
事實上,1973年美國空軍上校哈羅德·赫林就因提出“我如何知道我收到的核飛彈發射指令是來自一個理智的總統”這一問題而被軍方開除。是以對于這個技術問題,答案是,特朗普幾乎有不受制約的權力可以随時發動核打擊,隻要他還是總統,他想發射,就可以發射,沒人攔得住他。
直新聞:“核橄榄球”系統誕生至今已超過近半個世紀,曆經10餘位總統,為何如今在特朗普任期之内,尤其是其任期最後不到兩周時間裡,有關總統濫用核打擊權力的問題被鬧得沸沸揚揚,特朗普正如佩洛西等人所言,是一位“瘋王”嗎?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首先,特朗普不是第一位被質疑會濫用核打擊權力的總統,1973美國空軍上校哈羅德·赫林那句“我如何知道我收到的核飛彈發射指令是來自一個理智的總統”,抨擊的就是時任總統尼克松,但這不是我今天要讨論的問題。
其次,特朗普是不是一位“瘋王”,答案是又不是。在特朗普之前,沒有人會想到美國總統還可以向自己的前任所締結的世界秩序發起挑戰,沒有人會想到誕生了林肯與裡根的政黨,在21世紀還會誕生一位公然支援白人至上主義的總統,沒有人會想到有一天,美國總統還可以針對賦予其權力的民主制度,煽動一場公然的“政變”。
特朗普的瘋狂毋庸置疑,這也是為什麼當佩洛西聲稱與軍方讨論了如何防止特朗普發起核打擊時,美媒在初始的荒謬感之後,很快就平靜地接受了這一消息,因為佩洛西的擔憂似乎“非常有必要”。
然而美媒鮮有關注,特朗普為什麼要發起核打擊?一鍋端民主黨總部?抑或是在任期的最後時間裡一勞永逸地解決北韓問題、伊朗問題、俄羅斯問題?可以想見,哪怕是最低規模的核打擊,比如說使用戰術核武器,必然會引起全世界極其劇烈的反應,更不必說來自其餘有核國家的反擊。
特朗普這麼做總需要有合理的動機和目的。特朗普也許是一個殘忍的戰術家,一個自私的利己主義者,但他絕不是一個反社會人格的瘋子。他已經在為離開白宮後的生活鋪路了,這幾天來自其近侍的消息稱,總統正在積極尋求特赦自己,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特朗普遠未到拉全世界為其陪葬的瘋狂狀态,但事實上他已經被民主黨釘死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的“瘋王”之位上。佩洛西的話術其實很簡單,既然特朗普能煽動群眾對選舉結果施壓,那他為什麼不會使用核武器威脅民主制度呢?既然美國的“核橄榄球”系統本身沒有任何措施來驗證釋出指令的總統實際上是否理智,那特朗普精神錯亂的威脅便是切實且值得嚴肅對待的,至于這位“瘋王”是否真瘋了,早就不重要了。
而這一切的一切,最終的落點便是援引憲法第25修正案第4款,解除“瘋王”的總統職權。有人會問,民主黨何苦這麼麻煩,11天後特朗普的總統權力不就自動中止,然後拜登不也就宣誓就職了嗎?不盡然,民主黨要在特朗普的最後時刻将其釘死在“瘋王”的恥辱柱上,其深遠目的在于為拜登如今後四年若執政不利,尋求退路。接替一位“瘋王”,和将一位“瘋王”趕下台,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意義。
也許未來有一天,面對不滿的群眾,拜登政府可以底氣十足地說道,“如果不是我們,你們還将生活在特朗普的暴政之下,如果不是我們,你們甚至要生活在核武器的威脅之下”。一句“不然你要選‘瘋王’的繼任者上台嗎”,不滿的美國群眾恐怕也就隻能打落牙齒和血吞,默默忍耐了。
特朗普的Twitter頁面已經顯示為“賬号已停用”
直新聞:當地時間周五,推特公司以“有可能進一步煽動暴力”為由,永久禁用特朗普的社交賬戶,你對此作何評價?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民主黨此舉,有意借特朗普煽動“政變”失敗落入下風之際,以一刀切的方式削弱他在美國社會巨大影響力,我認為其中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是1月6日的圍攻國會大廈事件向所有人證明,特朗普8800萬關注者的推特賬戶,不僅有着左右美國政治輿論的巨大影響力,還可以轉化為相當程度的基層動員能力,以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沖擊把持在職業政客手中的遊戲規則。而這一點,不僅為民主黨所忌憚,在此次風波之後,部分共和黨人也清楚認識到,特朗普的影響力已經在反噬共和黨本身,“共和黨的上司人正在出賣共和黨”。
二是封禁特朗普的推特賬戶,短期内民主黨将是絕對的受益方,長期來看或弄巧成拙。就美國的選舉政治而言,特朗普幾乎以一己之身代表了整個共和黨。此前的黨内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支援率高達93%。封禁特朗普的推特賬戶某種意義上也等同于癱瘓共和黨的基層媒體觸角,由此産生的巨大輿論真空将給予民主黨一個寶貴的戰略機遇期。
但與此同時,特朗普也不會坐以待斃。周五賬戶被封禁當晚,特朗普就表示,推特緻力于建立一個“激進左派”的平台,而他将與其餘社交平台談判,甚至考慮建構“自己的平台”。
可以想見,特朗普将帶領大量他的網絡支援者轉移至一個更加激進且封閉的平台。推特删除了特朗普的賬戶,卻永遠無法在肉體上删除特朗普的支援者。民主黨将和他們産生新的次元上的隔離,進一步失去對他們的影響力。
要知道,這可能是近半數美國人群。往大了估計,2020年大選資料統計,特朗普獲得了7392萬張選票,比2016年當選時多出了整整1000萬張;而他的全國得票率在47.2%左右,也就是說特朗普有着全美近半數公衆的支援。長期來看,随着特朗普支援者的在網絡空間上的轉移和在政治光譜上的進一步極化,美國輿論場中的平行空間現象将進一步加劇,社會氛圍中的分裂與對立也将進一步惡化。這對于即将入主白宮的拜登而言,無論如何都不會是個好消息。
第三點觀察則是各方圖窮匕見之後,共和黨将何去何從。我此前曾中指出,未來4年,即便不擔任總統職務,特朗普也将是共和黨事實上的“隐形總統”,統合國會中的共和黨人對抗拜登。到2024年,就算特朗普不參選,代表共和黨的新總統候選人要麼與特朗普相似,要麼得到特朗普本人的親自背書。
盡管此次國會大廈暴動之後,不在少數的共和黨人對特朗普予以尖銳批評,例如參議員本·薩斯和羅姆尼都指責特朗普煽動“政變”,但兩院的共和黨領袖均保持了相當的沉默。與此同時,當天有超過140位共和黨衆議員對大選結果表示了質疑,這個數字已經占到了共和黨議席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特朗普已經打破共和黨的底線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但共和黨似乎為了某種自我利益的制度化表達而陷入了集體沉默。
這不禁讓我想到,四年前,當特朗普戰勝希拉裡時,很多人說,“特朗普的勝利就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勝利”,這意味着“就算是再平庸的上司人,美國的體制也可以保證美國的發展,平穩而不受波折”。而今天我想用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一句話進行回應,沒有賢良之人,再好的權力體制都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