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視訊加載中...

AI PARK Trailer

AI PARK 是特斯聯科技集團(TERMINUS GROUP)打造的人工智能城市先行區。 作為特斯聯未來之城 AI CITY 的“序章”,AI PARK 是一個未來城市體驗、研發測試、以及人與機器人互動的實驗基地。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嵌入大地景觀中的AI PARK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形體錯動結合地形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晶片牆泛起亮光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與機器人共用的空間

1/3 . 嵌入大地的“晶片”

AI PARK 位于重慶高新區鳳鳴湖畔,由一組金屬牆排列而成,像“晶片”一樣插進起伏的景觀地形之中。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嵌入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內建牆體

這些牆體內建了機器人坡道,硬體裝置,伺服器,管線風口和支撐結構。牆與牆之間則能自由建構實驗室所需要的空間。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公園步行入口夜景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交錯的牆面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機器人坡道作為立面構成元素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牆體側面是排煙口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牆表面反射光的色澤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冷卻塔,排風口等也內建在牆中

牆體垂直于水岸,依地勢錯動。院落和實驗室夾在牆之間,互相串聯,都有朝向水面的通透視野。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牆之間的庭院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屋面看台朝向水面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樓梯夾在牆之間的院子裡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一些實驗室懸挂在兩片牆之間

“嵌入大地的晶片”表達了特斯聯的使命——萬物互聯,建構城市實體空間的智慧系統。這就是特斯聯的“AI CITY”。

這不僅是構想,它已經付諸實踐。

在AI PARK中研發調試的TACOS(Terminus Ai City Operating System)就是AI CITY的作業系統。它也建構了AI PARK的數字孿生,同步疊代進化。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AI PARK控制中心和TACOS系統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AI PARK 正面懸停在水上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AI PARK 背面埋在地形裡

當然,空間智能化并不是單一的技術,它有賴于智能軟硬體産業的完整生态,建築工程等傳統行業的革新,甚至建築學、社會管理等學科的發展。我們作為建築師也将參與其中。

AI PARK也是漸進式和實驗性的建築,空間彈性靈活,根據需要進行改造和拓展。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建築形體不強調“完形”,開放給未來的改造

2/3. 與機器人同行

正如人的直立行走決定了建築需要樓梯,當機器人也作為空間的共同使用者時,它們如何行動,也會影響建築的空間形式。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中心大廳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機器人行走在大廳側牆

機器人的機動模式分為兩個大類:仿生機器人(Android)與其他形态各異的機械形式(Robot)。目前特斯聯量産的機器人以輪軸底盤為基礎,是以AI PARK在牆體之中內建了機器人坡道,保證機器人可以到達各層區域。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牆裡的機器人坡道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各層平面機器人皆可達

在AI PARK 入口處,設定着機器人充電台,停靠着待命的各類機型。參觀者由此被機器人帶領穿越甬道,到達一個圍合入口庭院,仿佛來到另一個時空。然後和機器人一起走進AI PARK中展開探索。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AI Park建築與公園機器人皆可達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機器人充電平台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充電平台坡道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進入AI PARK的入口甬道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AI PARK 主入口庭院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機器人走過水院和影音廳前通廊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影音廳可自動打開面向水院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未來建築學的擴充,很可能是人機雙重驅動的

設計AI PARK也引發了我們更多的思考。未來建築學的擴充,很可能是人機雙重驅動的。機器人除了作為空間的共同使用者,還可能以另一種更加劇烈的方式來影響建築:

那就是成為建築的一部分。

3/3. 關于建築,機器,機器人

1923年,柯布西耶說“建築是居住的機器”,來挑戰舊的建築倫理。而機器與建築的關系遠比一種“形式風格”或“審美偏好”要深刻得多。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勒.柯布西耶《走向建立築》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建築形式模仿機器風格,倫敦勞埃德銀行大樓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雲引擎模型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雲引擎施工現場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正在建造中的雲引擎,內建了一架冷熱源機

建築學似乎更強調文化場所、光影材質、空間和藝術性,而另一個灰犀牛似的屬性卻容易被忽略:

建築是技術的不斷內建。

大概因為在地球的慈祥庇護下,什麼樣的房子都能湊合用,是以建築的技術疊代一直很遲緩。可它一直沒有停,就像悄無聲息地滾大雪球。

400年前,建築最需要石匠和木工,靠近河流水井留好煙囪;而如今很難想象建築沒有空調新風系統,電梯,上下水,強弱電氣管網,光纖和wifi。而未來,軟體驅動的實體空間、建築裡行走的機器人、機器人化的建築部件等技術應用,會和石材打磨、磚瓦燒制、鋼筋混凝土、Low-e玻璃、自動扶梯一樣習以為常。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當代建築各專業BIM模型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映出周圍綠色的金屬牆面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AI PARK局部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AI PARK水面倒影

和建築一樣,機器是技術內建的另一種形式,這種形式的極緻就是機器人。雖然“機器人”暗示了“人的屬性”,Robot其實泛指各種機械形态。但像融合建築一樣,融合所有的硬體終端,并不是機器人發展的終點。The shell is waiting for ghosts。

經曆了“可程式設計”,“可感覺”兩代的發展,機器人開始邁向第三階段——智能化。智能也許是分布式自治的,像大部分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角色一樣 ;也可以是雲集中式的;也許兩者兼而有之。直到具有自我意識,才意味着機器人終于和我們一樣,也走出了伊甸園。

不知道打開這扇門還需要多久,也不知道門後是個寵兒還是怪物。但無論怎樣,屆時我們不得不面對“人何以為人”這種終極靈魂拷問。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機器人作為建築的使用者

但我們對于未來的想象總是狹隘的。

就像五十年代我們以為未來是管道和齒輪;七十年代以為未來是球形建築和電鈕面闆;21世紀之初以為未來是扭動的參數化大樓,或者賽博朋克。也許未來并不關乎外在的形式,未來總是以意料之外的方式,悄然來到身邊。

建築和機器、機器與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還遠沒有到謝幕的時候。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人與機器人之路,遠沒有到謝幕的時候

特斯聯 AI PARK:機器人伊甸園

△大爺在機器人的地盤打太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