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9.1《天堂回信》:國産佳作,獻給每一個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人

作者:小影吉

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一個深秋,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女導演王君正拿到了一個劇本。

她拿到劇本後認認真真地看了好幾遍,當即聯系上了編劇賀國甫,兩人來來回回改了好幾稿,等到劇本最後定下來的時候,北京已經入了冬。

北風料峭,冬寒深重,就是在這樣寒冷的北京城,一部溫言軟語描繪生活的小制作電影《天堂回信》,靜悄悄地上映了。

豆瓣9.1《天堂回信》:國産佳作,獻給每一個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人

或許很多人對王君正這個名字都感到陌生,但對北京電影制片廠的電影略有了解的人想必對她的作品都略有耳聞。

1980年,講述人民教師與孩子之間的相處的《苗苗》,憑借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和樸素清雅的藝術風格,廣受歡迎,還獲得了文化部1980年優秀影片獎和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别獎;

兩年後,王君正再次作為導演(兼編劇之一),執導兒童劇情片《應聲阿哥》,并憑借精巧的構思和溫和的叙事,再次獲得當年的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又五年,王君正執導《山林中頭一個女人》,一改之前溫和細膩又不失精巧的拍攝風格,在講述戲劇學院女學生林楠到東北大興安嶺林區深入生活搜集創作素材時的過程中,展現出強烈的戲劇性和感情色彩,榮獲當年的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最佳錄音提名。

至此,王君正的執導風格幾乎已經成型:風格可細膩可博大,巧用鏡頭語言展現導演意圖所指,尤其擅長挖掘生活中随處可見的細節,用獨特的鏡頭語言和精巧的主題構思賦予每一段尋常的生活以回味悠長的溫暖和感動。

這種風格在《天堂回信》中更是被展現地淋漓盡緻。憑借細膩的鏡頭語言和多元的生活化表達,影片在次年斬獲了國内外如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青少年兒童影視中心獎、第十屆芝加哥兒童電影節-兒童劇情片獎、第五屆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劇情片等12個獎項,也成了王君正職業生涯中獲獎最多的一部作品。

看過《天堂回信》的人很少,在豆瓣也隻不到兩萬人給出了評分,評分卻高達9.1分,被認定為“好于98%的劇情片和兒童片”。

豆瓣9.1《天堂回信》:國産佳作,獻給每一個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人

一部小制作的“老”片子,何以在二十多年後依然廣受推崇?

原《文藝報》副主編鐘藝兵是這樣歸納《天堂回信》的成功的:“該片的成功,不是因為故事曲折、人物顯貴、場面宏大,而是由于編導者專心緻志地寫情、寫得深、寫得巧,寫得動人,以情感的起伏變化來推動人物和故事的發展。”

在一部電影的制作還沒有具備高端的拍攝器材和讓人眼花缭亂的技術特效的九十年代,《天堂回信》劇組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劇本上,也正是這種“講好故事”的精神,成就了電影并不曾被歲月蒙塵的魅力。寫情極深,寫事精巧,運鏡舒緩,一部講述祖孫三代家庭生活的《天堂回信》,至今仍讓人潸然落淚。

豆瓣9.1《天堂回信》:國産佳作,獻給每一個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人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北京。男孩晨晨的父母在他出生幾個月後就前往國外工作,隻留下爺爺一個人在家裡照顧他,祖孫倆相依為命。爺爺是一個退休的郵差,但有時候依然會出去幫忙送信,閑暇時會帶晨晨去公園裡放自己制作的風筝,祖孫倆往往一玩就是半天,随着風筝一起飛起來的,則是晨晨童真快樂的笑聲。

年邁的爺爺看着小孫子的笑臉,覺得生活裡的一切不舒坦都随着不見了。

爺爺有心髒病,晨晨始終記得這一點,總是像個小大人兒似的叮囑爺爺:“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兒。”對于曾經看過這部電影的觀衆來說,這句話幾乎成了淚腺的開關,隻是無意中聽到就讓人忍不住眼眶發酸。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直到現在,我們每一個家庭的生存選擇其實都不盡相同。為了給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未來,為了能更好地照顧老一代,父母這一輩幾乎都會選擇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外出掙錢,尚有生活能力的爺爺奶奶和毫無生存能力的孫輩,就是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相依為命。所謂“隔代親”,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我們或許深有體會。

豆瓣9.1《天堂回信》:國産佳作,獻給每一個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人

爺爺的慈愛和晨晨的懂事,和天下每一對祖孫如出一轍。但影片在用舒緩的長鏡頭營造出家長裡短般的瑣碎與細膩的同時,也不僅僅隻是囿于展現祖孫感情的深厚,而是通過恰當的情節進展不動聲色地展現着導演和編劇試圖诠釋的内容,如生老病死的常态、不同教育觀念的沖突、和孩子相處的适當方式等。

正是因為這種細膩柔和又不失理性的表現方式,讓《天堂回信》成了一部以兒童的視角看到的關于生活和生命的善意之作,這份簡單到純粹的善意,則讓它在多項兒童影片評選大獎上備受矚目。

①與其讓孩子接受死亡的冷漠真相,不如給他們留下一份心懷善意的期望。

晨晨纏着要陪爺爺去送信,兩人跑到地方卻發現電梯壞了。晨晨有些洩氣,爺爺彎下腰問他,如果你收到信會不會高興呀?晨晨低頭想了會,擡頭告訴爺爺,“咱們爬樓梯上去吧!”爺爺看着孫子稚嫩而又堅定的小臉,抿起嘴笑了。

到了樓上,兩人卻發現收信人已經去世了。年幼的晨晨還不能了解死亡是什麼,爺爺卻臉色黯然,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小孫子在自己離開後一定會十分傷心,想着想着,自己就覺得心疼起來。他帶着晨晨去放風筝,把那封再也不會有人收到的信綁在了線上,告訴晨晨把信送到天堂去,對方就可以收到了。

在一次爺爺出院後,兩人第一次談到了死亡。爺爺是這樣解釋死亡的:“人老了都得死,要是都不死,人越來越多,地球上就站不下了,是不是?”

在晨晨接受了老了和死亡之間的某種關系之後,爺爺告訴他,如果想自己了把信寄到天堂,自己會收到的。這個時候的他想到了爺爺将來會老會死,雖然難免傷感,但卻因為可以把信送到天堂給爺爺而有了不再害怕的勇氣。

“死亡”,這個沉重而又絕望的話題,對于孩子來說自然難以承受,可因了爺爺這個善意的謊言,世界上無數個“晨晨”将會在幼年時光中免于被這種分别的殘忍和痛苦所糾纏,也擁有了一份善意的溫暖。

豆瓣9.1《天堂回信》:國産佳作,獻給每一個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人

②教育焦慮的時代主題下,無論多麼不同的觀念也隻有一個終點:為了所愛的孩子

晨晨的媽媽辭去了國外的工作,回來照顧父親和兒子。然而最初團聚的喜悅過去,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卻又讓雙方摩擦不斷,譬如中西餐的喜好不同,家庭裝修的風格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其中最矚目也是沖突最大的,則是對晨晨的教育态度方面。

媽媽從國外回來,崇尚的是精英教育,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生存能力,是以屢次逼迫晨晨學習英語、鋼琴等。然而對于爺爺來說,他隻希望晨晨能夠健康快樂地長大,加上自身并不具備相應的眼界學識,是以落在了媽媽眼中,就成了對晨晨的嬌慣。

兩代人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屢次交鋒,最終爺爺由于擔心晨晨因為自己而對母親心懷不滿,選擇了回到自己的老房子。臨走前,爺爺和媽媽有過一次令人心酸的談話。對爺爺來說,自己老了,晨晨将來總是要跟母親生活的,再加上自己确實不是很懂教育,難免讓晨晨任性了點,為了晨晨的成長和家庭關系的融洽,他選擇搬回老房子。而媽媽一直搓着手,想要說服父親跟自己住在一起,但也心知肚明,為了晨晨的教育,這或許是最好的辦法。

教育的焦慮,已經不僅僅隻是那個年代的“新潮事物”,而是現實裡的每一對父母都會面對的問題。然而時代不同,不同輩的人觀念自然也諸多不同,然而無論多麼摩擦不斷,我們依然需要正視,他們的出發點依然是對孩子不計付出的愛,終點也同樣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未來罷了。

豆瓣9.1《天堂回信》:國産佳作,獻給每一個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人

③做長輩和孩子,不如做朋友,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成長

如果要在晨晨心中劃個線的話,毫無疑問,媽媽是媽媽,但爺爺會是朋友。爺爺會帶着他去放風筝去送信,媽媽卻隻會抛開爺爺帶着他單獨去拍照,哪怕他說自己希望帶爺爺一起,媽媽也隻是告訴他自己需要和他單獨相處的時間;爺爺會幫他照顧養了多年的老朋友(兩隻荷蘭豬),媽媽卻不喜歡自己的老朋友;爺爺會陪他一起看卡通片跟他鬧成一團,媽媽卻逼着他去學鋼琴,一點都不想讓他玩耍。

誠然,爺爺的愛帶着些許的溺愛成分,但毫無疑問他得到了晨晨的信賴,而這份信賴則會讓晨晨在成長過程中用朋友的身份,學會關心照顧爺爺,也慢慢長成了一個小大人。可媽媽的行為卻隻能遭到晨晨的抵觸,畢竟,誰願意喜歡一個不了解自己、處處逼自己做不喜歡的事的人呢?

在兩隻荷蘭豬被媽媽無意間摔下樓之後,晨晨一度怨恨媽媽,可所有的怨恨和不滿,卻又在媽媽跟着自己一起給空空的箱子放食物的瞬間煙消雲散。對他來說,沒有什麼,比媽媽的了解和支援更讓他滿意了。

而在得到兒子的原諒之後,媽媽也終于找到了和孩子相處的正确方式。畢竟,平等的交流和設身處地的思考,才是讓一個孩子健康成長最甘甜的雨露。

豆瓣9.1《天堂回信》:國産佳作,獻給每一個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人

影片之是以叫做《天堂回信》,其實恰是出于這種讓人心生溫暖的象征意味。世界上本沒有天堂,但因為那份善意,孩子們的心中有了美好的期盼。天堂裡本來不能收到信件,但因為那個充滿善意的謊言,孩子們在成長中增添了許多的念想。

這是一段再尋常不過的生活,卻有着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感同身受的溫暖。影片雖然看的人不多,卻能夠得到極高的評價,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它細膩又真實地還原了我們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每一份溫暖、每一個苦惱和每一段離别吧。

當年影片在參加柏林電影節展映時,很多人哭得一塌糊塗。德國墨尼黑的一個醫院院長問王君正,“你有這樣一個爺爺嗎?”

事實上,她沒有這樣一個爺爺,但有這樣一個養父。可惜的是她的養父在她十五歲時就離開了,在改編和拍攝過程中,她把自己對養父的情感傾注其間,後來接受采訪時,她還表示如果當時能打字幕,她一定要寫上:“謹以此片獻給我的養父。 ”

那麼,就謹以這樣一封淚水和歡笑交織的《天堂回信》,獻給每一個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你我,也獻給每一個用老去的年華陪着我們長大的爺爺。

豆瓣9.1《天堂回信》:國産佳作,獻給每一個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