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柏潤
當森林覆寫率達99.6%的莽山以5萬公頃的身姿橫卧在湘粵邊界,那一片綠色是怎樣的惹人心醉?
在接近北回歸線的地方,宜章美得靜谧而端莊。
1000多年的建縣曆史、220公裡的省際邊界特色,“楚粵之孔道”的角色擔當,是無法忽略的存在。
當航拍的鏡頭停留在一片片一叢叢的綠色地帶時,人們的目光瞬間停駐。那些挂滿山頭的茶園,整齊劃一,郁郁蔥蔥,如同一張紋理縱橫的綠毯。

俯瞰宜章茶園基地,風光無限好
如此山水靈氣,成就了宜章縣天然的茶葉種植優勢,尤其是使宜章縣發展成為“湖南紅茶”重點産區、湘南優質紅茶帶、郴州市紅茶生産重點縣。
産業為基 漫山茶園處處美
日出江花紅勝火,安居樂業喜開懷
“莽山以崖子石之山茶、莽山思仁坳之橫水茶為最佳,其性涼,能解熱毒,可治痢疾”。民國版《宜章縣志》中簡單的幾句記載,叙述了宜章莽山瑤民千年的種茶曆史。
瑤民種茶千年,生生不息
如今,在莽山天台寺周邊,仍有大批有百年樹齡的古茶樹;在莽山原種土茶裡,還曾發現有“大葉青茶”、“大葉白毛茶”等野生茶葉。
近年來,宜章縣委、縣政府立足得天獨厚的茶資源、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始終堅持将茶業作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轉型發展的綠色産業、生态産業和富民産業來抓,着力“建基地、擴規模、提品質、創品牌”,打響了“莽山紅茶”品牌,紅火了百姓生活,奏響了茶産業融合文旅産業共同帶動鄉村振興的最強音。
宜章和宜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生産的英紅九号莽山紅茶
宜章縣的茶葉以紅茶為主、綠茶為輔,其茶産品名聞湖廣、聲威港澳。其中,“莽山銀翠”茶,條索緊結,肥碩,銀毫滿披,栗香濃郁,耐沖泡,得莽山原始生态靈氣,為我國綠茶中的精品,1996年獲“湘茶杯”金獎,1997年被評為“湖南名茶”,1999年、2000年在湖南農博會上連獲金獎。而“莽山紅茶”更是久負盛名,至今擁有“老一隊”“瑤山紅”“莽仙沁”等六大紅茶品牌。這些品牌多次在國際農博會、全國農博會等重量級茶葉評比中獲金獎,“瑤益春”“過山瑤”等多個産品獲得湖南省著名商标。
标明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産的“瑤益春”紅茶
目前,宜章縣茶葉種植面積6.6萬畝,良種面積占茶園總面積的85%以上,茶葉總産量1700噸,實作茶葉綜合産值4.5億元。現有省著名商标産品2個,有機食品産品6個,地理标志證明商标1個,縣域公共品牌“莽山紅茶”1個。有茶葉龍頭企業12家,茶葉專業合作社26家,大中型茶館16家,有大小加工生産線80餘條,全縣年加工能力1700餘噸,茶葉加工由十年前全手工制茶逐漸形成機械化、标準化、自動化生産,成功跻身“全國茶業百強縣”“湖南茶葉千億産業十強縣”“2021年湖南茶業鄉村振興十大重點縣”。
時任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視察宜章莽山紅茶基地
這些成就的取得,都源于宜章縣對茶産業發展的高度重視。2014年以來,宜章縣把茶業産業作為縣産業扶貧的重點工程來抓,出台了《關于加快宜章莽山茶産業發展的意見》,從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援茶産業發展。
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視察莽山紅茶基地
強化産業規劃。以打造“中國紅茶示範縣”“粵港澳大灣區紅茶直供基地”為目标,确定“全國百強、湖南十強、湘南标杆”的定位,立足莽山天然氧吧山地氣候、充沛水量資源、莽山瑤民人工栽茶1000年的悠久曆史文化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市場等優勢,編制了《宜章縣莽山茶産業發展規劃》。
強化組織保障。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顧問、縣長任組長、專職副書記和分管副縣長具體抓的縣茶葉産業發展工作上司小組。重大問題、重要活動主要上司親自協調、親自參加、親自代言,得到省市農業部門、供銷部門、茶業協會大力支援。
強化政策扶持。出台了《加快宜章莽山茶産業發展意見》,每年統籌資金1000萬元設立茶業産業基金,對積極參與茶産業建設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給予獎補。
如今,宜章縣茶葉産業正在由增産到提質的發展之路上加速前進。“我們将按照‘南部率先、中部崛起、東部開發’的思路,計劃到2025年,全縣種植茶葉8萬畝、年産茶葉4000噸,實作茶業産值10億元。”宜章縣委書記張潤槐對此信心滿滿。
凝心聚力 上萬茶農嫣嫣笑
脫貧緻富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美麗鄉村振興的路上,更是一個都不能缺。
在宜章縣,我們看到的是政府主導,科研院、茶協會指導,龍頭企業引領,農民挑大梁,全員共同參與、共同促進茶産業蓬勃發展的欣欣向榮之景。
茶園美如畫,茶農采茶忙
在這裡,龍頭企業引路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政府以做強企業為龍頭,引進投資上億元茶企3家,培育了宜章老一隊、莽山瑤益春、莽山仙峰、莽山木森森等省市農業龍頭企業,有QS認證、有機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的龍頭茶企12家。他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1帶N”的方式與農戶建立聯股聯利共同體。
在這裡,農民挑大梁者的主人翁意識被全面激發。一方面,政府通過鼓勵農民“認股”優質茶産業項目,增強了農民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組建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将周邊分散的茶農組織起來,實施種植、加工等統一管理,實作規模化生産,大幅提升茶農們的收入,進而進一步提升其積極性。
在政府搭台,企業、群衆“唱戲”的多方關聯下,茶業受益農戶上萬戶,茶業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2萬多貧困人口依靠“一片小小茶葉”找到了穩定收入的路子。
一片“緻富葉”造福宜章
然而宜章縣遠未止于此。
“我們堅定地将莽山紅茶作為鄉村振興支柱産業,帶動融合發展,形成一呼百應的産業叢集,真正實作一個茶葉産業,帶活一方經濟,帶富一方百姓,興旺一座村莊的巨大效應。”據縣委副書記、縣長鄧生華介紹,宜章縣全面建構茶産業、茶文化、茶旅協同發展的現代茶業體系,以産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宜章縣委副書記、縣長鄧生華向記者介紹茶産業如何帶動鄉村振興
一方面,宜章縣立足茶葉資源整合提質和産業化、市場化,全力開拓市場,做大做強“莽山紅茶”品牌,進一步提升茶葉的經濟效益。整合投入涉農資金近億元,着力“二品一标”建設,其中建設高标準千畝示範基地8個,建立高标準茶葉加工産業園2家;立足宜章縣11個鄉鎮與廣東接壤,是大灣區的“後茶園”,市場需求量很大的區位優勢,到深圳、廣州等地強力推介,強有力地占有了南方市場。
另一方面,推進茶文茶旅融合發展。依托大莽山旅遊的百萬遊客資源,積極推動茶旅一體化建設,打造了茶文化旅遊示範點和茶旅特色小鎮,休閑觀光茶葉産業加快興起;挖掘千年茶史文化,創作了以莽山瑤族世代茶生活為原型的文藝作品融入文化旅遊。推進茶果蔬融合發展,形成了以紅茶為主導,臍橙、油茶、有機蔬菜為補充的生态農業産業叢集。
多措并舉 莽山紅茶紅紅火
“宜章茶産業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下一步,我們将圍繞将莽山紅茶産業建設成‘湖南紅茶’主力軍的目标,在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品質發展中,跑出茶葉千億産業加速度,引領茶葉生态産業高品質!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宜章的‘莽山紅茶’。”談及未來的發展,宜章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堯紅華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擲地有聲。
宜章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堯紅華檢視茶葉長勢
這不是空洞的喊口号,為了将目标做實,将茶産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宜章縣規劃了一套“組合拳”——
在融合發展上下功夫,促一二三産融合。探索茶産業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新路徑,推動茶資源全利用和茶産品跨界開發,促進茶旅、茶籽油、茶機、茶器等産業發展,提升茶産業複合效益,提高産業附加值。重點實施“茶旅一體化”發展模式,積極發展人文旅遊、鄉村旅遊,讓更多人走進宜章。
标準化、規範化的有機茶園
在高品質發展上下功夫,打響“莽山紅茶”區域公用品牌。一方面,從生産、加工、包裝等各個環節上引導茶企标準化、規範化生産,不斷豐富品類,提升茶葉品質,提高茶産業發展品質。另一方面,通過組織“莽山紅茶”産品企業參加全國性博覽會、展銷會等展銷活動,舉辦專場推介會;支援企業自主品牌建設,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标給予适當獎勵;舉辦鬥茶賽活動,鼓勵“莽山紅茶”産品企業參加各類茶葉評比,對獲得較高名次的,給予适當獎勵等舉措,着力打造“莽山紅茶”區域公用品牌。
在創新發展上下功夫,推動傳統茶産業轉型更新。着力推進産品創新、業态創新、模式創新,推動深度開發,延伸加工産業鍊。一方面,加大對衰老、低産低質茶園的改造力度,對茶樹品種退化、長勢衰老的茶園,實施改樹、改土、改園、提升管理技術,力争到2025年完成茶樹品種改良和低産低質茶園改造5000畝,提升茶園基地品質。一方面,做好頂層設計,組建産業聯盟,密切企業和農戶關系,扶持培育龍頭企業,提升企業主體影響力、帶動力,通過叢集發展、抱團發展,為茶産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藏于茶園中的美麗星空房,吸引遊客打卡
在借力發展上下功夫,實施“網際網路+茶”工程。借助網際網路+茶産業、“一帶一路”等平台力量,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精準施策、精準服務,加強品牌策劃、創新營銷手段,講好莽山茶故事、打響莽山茶品牌,不斷增強“莽山紅茶”産業競争力。一是加強品牌建設,加大“莽山紅茶”的宣傳力度,支援茶企發展電子商務,引領消費潮流,開展網絡營銷。二是建立線上線下茶葉品質監督體系。一方面提升茶葉生産安全品質水準,另一方面提升茶葉加工技術水準,再一方面建立宜章網際網路+茶品質監督體系,建構一個政府監管、企業自律、消費者可追溯的平台體系。三是加強政府對“網際網路+茶”工程發展政策的扶持力度。
“莽山紅茶,紅于莽山、紅走千年、紅在品質、紅火百姓、紅遍天下!”這是“莽山紅茶”的五大特點,也是宜章縣委書記張潤槐變身“網紅”推介“莽山紅茶”時的铿锵話語。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莽山紅茶”将進一步“紅火百姓”,“紅火”宜章縣的廣袤鄉村,繪就愈加美好的鄉村生活畫卷。
[責編:周聽聽]
[來源:新湖南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