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亮:疫情防控美國第一?排行榜如何不嘩衆取寵

文丨馬亮(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各地肆虐,沒有徹底褪去的迹象。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防疫政策何去何從,怎樣評價防疫效果和發展趨勢,也備受人們關注和熱議。6月底,彭博社釋出了最新的月度新冠肺炎疫情韌性排行榜,美國出人意料地躍居全球防疫能力第一名,得分為76分。

緊随其後的是紐西蘭、瑞士、以色列和法國,西班牙、澳洲、中國、英國、南韓分列第6至10名。考慮到美國政府在防疫政策方面漏洞百出,以及該國龐大的确診人數和死亡病例數,這一排名立刻引發廣泛争議。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7月12日下午召開的例行記者會上調侃,他們懷疑彭博社的全球抗疫排名把美國排第一“是印錯了”,認為一向權威的彭博社不應該犯這種“小兒科”。他指出,彭博社的排名黑白颠倒,“既不符合事實,也不尊重科學,更不尊重生命。”

我們此前曾介紹了彭博社開發的疫情防控韌性指數,它包括上月确診率、死亡率、累計死亡率、檢測陽性率、疫苗供應、居民流動性、經濟增長率、醫保覆寫面、人類發展指數等10項名額,自2020年11月推出以來,每月對全球53個經濟體量最大的經濟體進行排名。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對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口健康、經濟社會發展和政治穩定都帶來了深遠影響。多個研究機構和智庫針對疫情防控釋出了評估和排名,衡量和比較各個國家和地區疫情防控的政策和效果,包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資料庫、牛津大學開發的政策嚴苛指數,以及一些調查機構釋出的民意測驗結果。

疫情牽動人心,對疫情防控的評價也同樣吸引人。應該說,彭博社的防疫排名有其可取之處,能夠從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基礎條件、防疫政策、防疫效果等方面進行較為綜合全面的動态評價。新冠肺炎的典型特點就是狡猾善變,是以防疫政策也需要随需而變。随着疫情防控動态變化,對防疫政策的評價也需要有所調整,并反過來引導政府和群眾采取更适切的防疫措施。

考慮到疫情的動态多變性,彭博社不斷調整評價名額和權重,有其内在的合理性。這也是為什麼它在今年6月的排名中增加了航班恢複情況(flight capacity recovery)和免疫旅程(vaccinated travel routes)兩項名額,弱化了确診病例和死亡人數等名額的權重,并認為執行封城和出入境管控等政策不利于常态化疫情防控。評價名額體系在這些方面的調整,顯然有利于美國的排名,并使其取代紐西蘭、以色列、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在防疫能力方面成為全球第一。

如何引領世界排行榜?

排名和排行榜的背後是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态,而此次彭博社的排名大變背後,也同其所堅持的“常态化”評價标準有關。同去年疫情防控注重如何控制疫情、減少感染人數和降低死亡率相比,彭博社認為今年和未來更應該強調如何回歸常态,避免防疫政策對經濟社會活動造成的沖擊和幹擾。

在這樣一種指導思想下,疫苗接種率、重新開機國境線、解封和免疫旅程等名額就被彭博社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也助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防疫能力排名提升并保持較高水準。相對來說,依然強調零感染、封城措施、關閉國境線等強硬政策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則在此輪排名中表現不佳。

鑒于新冠肺炎難以有效防控,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将其視為和流感一樣的流行病,并悲觀地認為人類将在很長一段時間要和新冠肺炎“和平共處”。在這樣一種認識的影響下,政府采取的政策就不再是如何降低感染率,而是盡最大可能地減少死亡率。與此同時,政府寄希望于通過全面疫苗接種來建立“防火牆”,并盡快恢複經濟社會的常态化,避免經濟被疫情拖垮。

相對來說,中國政府将人民群衆的生命健康和安全視為第一要務,不惜一切代價地“動态清零”,確定群眾的健康和安全得到最充分的保障。在無法保證群眾健康和安全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不會輕易重新開機國門并實作跨境人口流動的常态化。是以,中國政府采取的防疫政策,同彭博社所鼓吹的防疫哲學存在較大出入,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排名無法得到其充分肯定。

評估和排名能夠為政府和群眾診斷問題、發現差距和提升績效提供參考依據,是以可以發揮較大的正面作用。但是,我們要警惕排名背後的意識形态色彩,避免排行榜“有色眼鏡”帶來的偏頗乃至誤導。

世界排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各國的政策選擇,也會左右其他國家對一國的觀感和評價。是以,許多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将排行榜視為幹預和影響其他國家政策的有力工具,一旦這些國家的政策不合其意就可以揮舞排行榜的大棒,将其降級或列入黑名單。比如,在人權保護、反腐敗、民主、貿易自由等許多方面,近些年來都出現了全球排行榜“挾持”各國的現象,并使這些排名的公信力每況愈下。

面對一些全球排行榜的“霸淩”,除了被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釋出的排行榜“牽着鼻子走”和“氣得要命”,更為重要的是如何開發和推廣中國版的排行榜,并使其成為引領全球注意力和行動的風向标、資料看闆和晴雨表。盡管中國是較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國家,也是較早有效控制疫情的國家,但是在評價和分析各國疫情防控政策方面卻并沒有産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排行榜。

随着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和上司力日益增強,來自中國的聲音也更受到關注和期待。加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建設,開發更多帶有全球引領性和世界号召力的排名和排行榜,客觀、中立、科學和公正地對各國防疫政策及其他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評估,是此次彭博社排名事件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閱讀:

馬亮:疫情時代哪些國家和地區适合居住?最新排行榜評估并預測全球經濟體韌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