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圖:上海市高中生在校園觀鳥學校(下同)

  上周是第40屆上海愛鳥周,一群高中生為他們心愛的有翼精靈帶來了一份特别的禮物。通過近6年的不斷記錄和更新,上海市高中觀鳥會學生編制了《校園觀鳥指南》,記錄了校園内發現的94種鳥類。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2017年第一版《觀鳥指南》收錄了44種鳥類,記錄在正常翠鳥的封面上

  這本上百頁的觀鳥手冊從書寫、圖檔拍攝、整理排版到校對修改,都是由同學們完成的,不僅介紹了鳥類種類,還以頻率圖表的形式分析了每隻鳥在不同月份的頻率,并配備了科普校園内的主要觀鳥場所, 觀鳥時間、觀鳥技巧等科普常識。

  "如果你每天早上和放學後在校園裡看到一群人拿着長槍和雙筒望遠鏡,那就是他們。觀鳥會導師曾瓊宇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獲生物學博士學位,現年90歲,同學也是老師和朋友。她坦言,她被學生帶入觀鳥的世界,對學校的生物多樣性感到驚訝,但也被大家的熱情和堅持所感動。

反複摘觀鳥王冠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學生在植物園裡看鳥

  綠化覆寫率達42%,有池塘、草坪、樹林等環境,毗鄰上海植物園...綠色校園,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觀鳥條件。

  無論是普通的翠鳥、戴晟、白蛞蝓、灰喜鵲、黃眉柳、棕背陋居等校園常客,還是偶爾掠過校園的紅、灰臉的老鷹,還有上海地區的珍稀物種,如勘察膽、佩奇啄木鳥、深灰色蜻蜓、紫絲帶和栗子, 無法逃脫校園觀鳥者的火眼。在全球觀鳥日,上海觀鳥協會以單日101種鳥類排名全國第一,上海市民觀鳥協會也在上海市民觀鳥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圖:在壁虎角中發現的銅藍色鼻涕蟲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圖:中興湖鯉魚雕塑上的一小群黑尾蠟喙靜置飲用水

  他們通過微信公衆與老師和學生分享了他們的發現。随着大量藍灰色喜鵲翅膀的出現,聲音洪亮,往往有三十五組,大喇嘛們停在教室窗台上聊天,特别容易引起注意。觀鳥社畢業後,灰喜鵲被授予"校鳥"稱号,也成為校園裡學生獨特的記憶。在2021年的牛年,觀鳥機構正在微信上用"牛背蜻蜓"送上祝福。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eBird上,上海中學成為觀鳥熱點

現任觀鳥協會會長程思遠和上海國際部12年級學生石軒分别被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埃默裡大學錄取。他們的觀鳥記錄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 兩人分别記錄了578隻和320隻鳥。他們引領校園觀鳥社群,康奈爾大學鳥類學實驗室建立的資料庫"eBird"上傳觀鳥記錄,将"上海中學"變成了上海的觀鳥熱點。有人不小心在天空中發現了猛禽的身影,第二天,程思遠早早地來到學校等候,果然,用他的話說,濃密的猛禽"如河"在空中"沖鋒"。通過識别翅膀指數和頭體比等形狀特征,他确定這是灰臉鷹部隊。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圖:程思源回答幫助網友識别各類生物近1萬次

閱讀人與自然

  在學生眼中,每隻鳥的發現都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附圖:在對加柳的調查中發現了壁虎角

  冷杉樹是世界上部的标志性景點,但由于植物種類相對單一,它不是觀賞鳥類的最佳場所。學校禮堂西側的一片小森林一年四季都有壁虎,被稱為"壁虎角",但已成為校園觀鳥神社。因為它有高大的樹木,吸引着各種柳樹,蠟喙和洞穴,以及低矮的灌木和習慣于在地面上覓食的鳥類,例如不同種類的蟋蟀和蛞蝓。茂密的灌木也有助于鳥類抵禦流浪貓。每年遷徙季節,遠東樹雁等鳥類都會選擇壁虎角作為臨時站。去年10月,一位社群成員發現了一種紅喉脊椎病,這在上海非常罕見,學生們短暫地度過了2天,就離開了校園,向南飛去。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附圖:淤積的念池吸引灰燼散步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圖說:無人看管的水龍頭在草坪上滴了一個小池塘,成了紅尾歌園

  "人類的一個小動作會影響鳥類的生存。這是觀鳥的過程,同學們最歎息。他們注意到,每次上海植物園舉辦花卉展,人流洶湧,很多鳥兒會選擇過馬路來到高等中學校園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很多新的鳥類,那就是發現的時候。在長途飛行中,鳥類需要喝水和清潔羽毛。但是,城市裡的水不多。紅尾鳴禽是一種特别害羞的鳥,同學們首先發現了它,但它是在寬闊的草坪上。原來,用來澆灌草坪的水龍頭沒有關閉,形成了一個小池塘。但書本大小的池塘是鳥類喝水和洗澡的好地方。上校區有兩個湖泊,念池湖和中興湖。年慈湖在淤泥中,露出幾天的泥塘,沒想到,立刻吸引了蒼鹭和蕨類植物等稀有遊客到湖底挖掘食物;有一年,湖底淤積,翠鳥消失了很長時間。就在大家擔心再也見不到它的時候,沒想到,直到湖水重新注入,翠鳥還是回到了它熟悉的家。

進行"鳥擊"研究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附圖:教師和學生在校園裡發現受傷的矛斑蝗蟲

随着上海城市綠地的增加,越來越多的鳥類願意來到上海,并經常給鳥類愛好者帶來驚喜。班吉啄木鳥曾經在東南亞被發現,從2019年5月開始,學生們會發現它們來到校園。同學們還建議,在城市公園綠地的設計上,不要忘記鳥類的需求,例如,他們需要一些能吸引昆蟲的樹木,如桉樹、柳樹等原生樹種錯位的栖息地,如灌木叢和蘆葦,是許多鳥類躲藏的好地方;有些鳥喜歡在堤岸上築巢,但出于安全原因,許多鳥現在已經硬化并用水泥覆寫。這也迫使鳥類尋找另一個居住的地方。

  在繁華的城市,對鳥類的威脅仍然存在。"Bird Strike"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一位同學在停車場發現了一隻受傷的矛斑蝗蟲,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是以他們向觀鳥俱樂部尋求幫助。觀鳥協會的學生判斷,80%的人被教學樓的玻璃撞昏了。于是他們找到了紙箱,戴上橡膠手套,把鳥放進紙箱裡,把水放在一邊。下午,矛斑蝗蟲恢複了體力,重新展翅,飛向藍天。

  "這些年來,我們還拯救了蒼白的腳柳、北方的灰蛞蝓和灰喜鵲,我們在公衆的标志上寫了一篇文章,告訴我們的同學,我們如何幫助一隻受傷的鳥。"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他說,他們還在公衆号上發出了警告,"提示:不要追逐鳥類,以便清楚地看到它們!"其中一些在遷移過程中已經耗盡,是以您的中斷可能會危及生命。"看到周圍和新聞中頻繁的"鳥擊",觀鳥會成員最近加入了昆山杜克大學和上海自然科學博物館聯合發起的公民科學研究項目,選擇學校的龍門樓、第一棉花館和陳濤樓作為觀察點,開展城市"撞鳥"研究。

培養"無插件"的愛好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照片 八月下旬暴風雨過後,一隻老鷹站在禮堂外的電線杆上

  在家長的帶領下,軒從國小開始與上海野鳥俱樂部的老師們一起觀鳥、觀鳥,自然上瘾,跑遍了全國各地。傅玄說,看了很久的鳥兒,他覺得鳥兒在不同的地方,也反映了當地的文化。他最喜歡的黑白喜鵲有着微妙的東方之美,而南美洲的鳥類和那裡的人一樣豐富多彩。

6年來記錄你身邊的94種有翅膀的精靈 高中生編纂了《校園觀鳥指南》

附圖:一隻蒼鹭飛過學校足球場

  程思遠在北京長大,愛玩泥,對大自然有着莫名其妙的親近感,第一次在天壇附近黑頭,讓他覺得特别神奇,也漸漸地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小生物,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外,他也是昆蟲人,有一段時間,走在校園裡,他會提着一個觀察瓶。在普通人眼中長相一模一樣的螞蟻,在眼中卻大相徑庭。在全球自然愛好者交流平台iNaturalist上,程思源幫助網友識别了包括鳥類在内的各種生物近1萬次。

拿到劍橋錄取通知書後,程思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在社交網絡上關注劍橋觀鳥協會,他很高興能在國外找到同樣的錄取通知書。鳥類的歌唱和歌唱是多種多樣的,它們能通過聲音識别它們的物種嗎?在父親的幫助下,程思遠開始寫小程式。現在,十幾種常見鳥類的聲音,如白頭蛞蝓,黃腰柳樹和黃眉柳,已被系統識别。曾瓊宇介紹,除了程思源,社群其他成員也對不同課題進行了科學考察,比如調查了上海鳥類栖息地與運輸時間的關系。

  有趣的是,雖然程思源和程軒都想在生物學或生物化學領域做研究,但觀鳥并不是寫大學申請的主要部分。就他們而言,愛好就是愛好。帶你去寫《校園觀鳥指南》,是希望更多的人和自己能擡頭仰望,找到美的一面,而不是出于功利的原因。

  "還有哪些活動可以融入藝術、科學和體育?"他們學習攝影;它們需要走路,奔跑,有時甚至長時間粘在地上以跟蹤鳥類;他們學會觀察;他們必須不斷接受挑戰。曾說。

  程思源和Xuan的實施告訴記者,觀鳥界的小夥伴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電子遊戲沒有興趣,畢竟周圍的世界已經足夠精彩了。

相關連結 http://www.scots

  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01年以來,上海在青少年開展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引導青少年從實踐中,從周邊事物出發,通過學校、社群或綠地開展植物、昆蟲、鳥類識别等實踐活動,樹立生物多樣性和生态文明理念, 真正自覺維護生态環境,踐行生态文明。

  一個家庭燕子可以在一個夏天捕食數以萬計的小昆蟲;一個長長的鼓膜可以在夏天捕食大量的老鼠,有效保護人們的食物;秃鹫、鳥類和烏鴉都有吃腐爛肉的習慣,對恢複生态環境、能量流動等要素起着很大的作用;此外,鳥類在傳播植物種子方面也很重要......鳥類是了解生态文明的視窗,青少年可以識别鳥類,寫鳥類的自然筆記,鳥類攝影,校園鳥類調查等各種活動,讓年輕人深入了解鳥類活動和自然生存,觀察自己的特點,活動和習慣。

  "鳥類是大自然的精靈,是我們身邊最基本的科學教育資源,你可以用鳥類來打分環境,看到越來越多的鳥類,說明周圍的生态環境越來越好。"負責人說。

  盧偉華,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