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梅都是曆代畫家喜愛表現的題材,出現了許多頌梅的佳作。梅為“歲寒三友”之一,寒梅傲雪淩霜,有着高潔的品格和堅毅的精神。梅花在萬花凋零的寒冬中“淩寒獨自開”(北宋王安石句)。“無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南宋陸遊句)就是梅花的寫照。現藏于濟南市博物館的《梅花圖》(見下圖)為清代畫家童钰所作。童钰(1721—1782),字璞嚴,又字二如,号二樹、劄嚴、借庵子、梅癡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少年時主攻詩詞和古文,後放棄舉子業,與同郡劉文蔚、沈翼天、姚大源、劉鳴玉、茅逸、陳芝圖結文學社,稱“越中七子”。他善繪山水,以草隸法寫蘭、竹、木、石,尤善繪梅,宗南宋揚無咎法又獨有特色,“使氣入墨,奇風怒雲,奔赴毫端”(清袁枚語)。他一生創作了大量詩畫作品,故有“萬幅梅花萬首詩”小印,所畫梅花蒼老古樸、墨氣雄厚。

童钰的《梅花圖》為紙本墨筆,縱132厘米、橫68厘米。畫家在畫面左上方題款:“春風初度清香流,樹上迷離煙欲收。淡掃精神堪一弋,飛弓玉笛譜江頭。二樹童钰。”下钤“童钰二樹”白文印,“琴書雅趣”“卓荦觀群書”“越國公孫”朱文印。此作描繪的是冬天一株寒梅獨自綻放的景象。畫家運用剪裁構圖法截取一株粗碩而枝條稀疏的老梅樹,表現了山間野梅荒寒清絕的韻緻。
此作構圖大膽新奇。在花鳥畫中,主枝直上的構圖十分少見;而輔枝和主枝平行而出的畫法,由于平行線過于整齊容易導緻畫面呆闆,在構圖中也比較忌諱。但童钰通過巧妙的穿插處理手法,以枝頭的方向處理和輔枝枝頭的相交來調和這種沖突,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寒梅的铮铮傲骨。畫面布局賓主分明、下重上輕,具穩重之态,左上方的題跋也解決了畫面的平衡問題。斜出的粗碩古梅樹幹以大寫意手法繪成,輪廓以厚重、潤澤的筆墨表現,皴擦則以淡墨表現。畫家以氣行筆寫古梅樹幹,使其虬曲如龍,表現出古梅的蒼老勁健和蓬勃生機。主枝直上而出,頂部迂回轉折而上,生發于左右的小枝斜上虛交,老枝蒼勁屈曲,新枝瘦挺,從枝簡潔有力,枝不繁而具清逸之氣。畫家用墨老辣清潤,濃淡層次分明——濃墨潤濕,淡墨用筆較幹,但見筆痕。畫中用筆蒼潤、靈動、灑脫,具有一氣呵成之感。勁挺的梅枝俯昂有緻、神理具足,展現出清癯雅緻的格調。嫩枝遵循了宜直勿彎的表現手法呈直角狀,梅花和枝頭的分布以虛求實、疏疏落落。梅花運用揚無咎開創的圈梅法,這也是畫梅的常用技法。畫家以淡墨圈花,令花瓣勾線勁而急,展現出梅花的骨感和聖潔之氣。他用濃墨點蕊,重墨點花蒂,通過位置得宜的點苔起到平衡畫面輕重、疏密的作用。梅花有偃、仰、反、正的變化,姿态自然而有聚有散。花的用筆與蒼勁的枝幹形成強烈的對比,展現出梅的桀骜精神和盎然生機。
縱觀整幅《梅花圖》,造型準确,布局疏空,具有舒展的觀感,品之賞心悅目。畫家通過枝頭的走向和花的正側俯昂來表現空間感,使畫面奇巧生動。畫面點花少而精,有着“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間品自奇”(明代韓冕句)的寓意,雖寥寥數筆卻表現出梅花的清雅,以及童钰師造化的能力和對梅花高潔品格的追求。
童钰筆下之梅蒼老古樸,具挺拔之姿,力顯堅強的性格。《梅花圖》結構精練,格調純潔雅逸。畫家不泥古法,用筆灑脫、暢快淋漓。他借梅寫自己之心性,表現出象外之意和浩然清雅之氣,從中可見其對梅懷有濃濃的情感。在摹古之風盛行的清代,童钰猶如一枝寒梅。他個性張揚,有着極強的獨創精神。他的《梅花圖》展現出強烈的藝術特色,不僅豐富了清代畫史的内容,還具有很高的學習鑒賞價值。
——轉自《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