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都知道,北周是中國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後周、宇文周。它是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并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曆五帝,共二十四年。王朝末期,因北周宣帝宇文赟昏庸無道、自毀長城,導緻其嶽父楊堅動了反心。
不久,楊堅廢除幼帝,建隋稱帝,自此,北周覆滅。

回憶北周興衰史,令人唏噓不已,看似逐漸強大的王朝,卻在之後迅速覆滅。興盛時,揮兵滅北齊氣勢如虹;覆亡時,殘害名将宇文憲、自毀根基,周宣帝悔不當初。
可以說,宇文憲之死,使得北周王朝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作為滅掉北齊的風雲人物,宇文憲是可敬的,但他的下場,卻又是可悲的。堂堂一國名将,于敵陣之中樹威名,身經百戰而未死,最後,卻死于當朝皇帝手中,不免讓人惋惜。
宇文憲生于帝王之家,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自幼便有了建功立業的資本;但同樣,功高易震主,更何況,當朝皇帝是疑心極重的周宣帝,是以,這也注定了宇文憲的下場。
可以說,北周王朝的建立,功臣宇文泰功不可沒。
早年宇文泰随父親加入起義隊伍,在之後的征戰歲月中,其父親與三位哥哥皆戰死沙場。其後,宇文泰靠着自己的膽識與謀略,逐漸在起義軍中有了自己的隊伍,相繼橫掃南清江漢、西克巴蜀、北控沙漠,與其他勢力三分天下,功業堪比魏武帝。
宇文泰一生共有二十五子,宇文憲排第五。令人沒想到的是,河山開創不久,宇文泰便因病去世,而其子尚處年幼,無奈臨終前隻得将權力交給侄子宇文護。宇文護算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少的強勢權臣之一,在他有生之年,輔助了三個皇帝、弑了三個皇帝。北周前三位皇帝,便是宇文護所立,而北魏恭帝拓跋廓、北周孝闵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皆為其所殺。
宇文憲就是在這樣的權力紛争中長大,他目睹了太多的皇室内鬥與奪權殺戮。其父宇文泰去世的時候,他才十二歲。而第一位北周皇帝宇文覺,正是他的兄長,年僅十五。宇文覺在位一年後,便被宇文護所殺,接任者乃是宇文憲堂兄宇文毓,年齡四十四,正值壯年。
諸多皇權争鬥,宇文憲都看在眼中。
其當時年齡雖小,但是,心智卻十分老成,從小便聰慧機敏、膽識過人。也正是因為這點,使得他年僅十歲便被封為涪城縣公。憑借着過人的治理才能,宇文憲仕途一發不可收,步步青雲,孝闵帝時期,宇文憲先後被封安城郡公、镖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周明地時期,又被升為大将軍、益州總管,封号晉國公,食邑一萬戶,當時,宇文憲年僅十三。
宇文憲如此治理才能,很快引起權臣宇文護的注意,他并沒有除掉宇文憲的想法,而是想要将其拉攏,為己所用。很快,宇文憲被召回京城,跟随宇文護征戰北齊。也正是這時,宇文憲的軍事才能逐漸展露頭角。北周王朝最大的對手當屬北齊,兩國常年征戰,勝負難解。主要是因為北齊軍中有一名将斛律光。
此人軍紀嚴明、不貪私利,且善于騎射,作戰勇猛,是北周最大的威脅。而反觀北周,軍事指揮将領奇缺,每逢對戰,經常處于弱勢。宇文憲的到來,恰好彌補了這片空白,與斛律光交戰數次,可謂是不相上下、各有輸赢。盡管,沒有拿掉斛律光,但是,宇文憲的指揮才能還是被北周官兵歎服不止,他們以前從未在北齊手中占過上風。
最終,在宇文憲的指揮下,他們竟然能立于不敗之地,這無疑給北周官兵打下一劑強心針。
周武帝宇文邕上位後,鏟除了權臣宇文護,為了能盡快結束北方地區戰亂,北周發動了滅齊之戰,由宇文憲作前鋒将領,率領北周大軍,攻入北齊。北周官兵在宇文憲的帶領下,士氣高漲,一路上所向披靡、攻無不克,很快打到了北齊最後的防禦之地,而這裡駐守的将領便是斛律光。
與其交戰多次的宇文憲,深知此人極難對付。果然,在接下來的攻城戰中,北周大軍損失不小,始終難以啃下北齊最後最強力量,于是宇文憲便心生一計,污蔑斛律光有謀反之意,引起北齊内部沖突。果然,齊後主高緯聽信傳言,将斛律光殺掉,并斬殺滿門,至此,北周的最後威脅不複存在。
之後,宇文憲再次揮兵攻城,輕松拿下城池,随後,周武帝與宇文憲兩軍會師,逼迫北齊守将韓建業投降,至此,北齊覆滅。
滅掉北齊,北周終于統一北方,完成了魏武帝曹操的壯舉。
自古以來,中國娃娃皇帝不計其數,常有質疑之聲問:“娃娃能夠治理天下嗎?”答案是肯定的,在多數人的思維中,一個人的才能被比對于不同的年齡段,然而現實中,年齡從來不是禁锢才能的枷鎖。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甘羅、霍去病、周瑜,哪一個不是名垂青古的少年英才,宇文憲同樣如此,無論是治理一方還是領軍作戰,都屬于是當仁不讓。
但是,在北周統一北方後,宇文憲卻活的戰戰兢兢、夜不能寐。
成長于皇室,怕是沒有人比宇文憲更懂皇權紛争的可怕,他深谙政治,深知自己已功高震主,稍有不慎便可能招緻殺身之禍。在宇文護被鏟除之時,宇文憲曾一度心驚膽戰,害怕自己也遭株連,好在當時周武帝并無行動,這讓他稍稍松了口氣。滅齊之戰後,宇文憲便開始久不出門,減少與外界交集,唯恐引起當朝皇帝猜忌。
周武帝宇文邕又如何不懂宇文憲的顧慮,與宇文憲聯合作戰、共讨北齊,他内心還是比較信任宇文憲的。是以,周武帝不但沒有猜忌,還安慰道:“那宇文護目中無人、殘害皇室,而且,還打算謀反,我将他鏟除,隻是為了北周安定。而你我卻是兄弟,一起并肩作戰,我内心信任你,不必過于擔憂。”
甚至,為了進一步使宇文憲消除顧慮,周武帝還加封其為大冢宰,晉爵齊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越是如此,宇文憲便越是心驚膽戰,他深知高處不勝寒,被架的越高,摔得越慘,眼下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功成身退。在北周其後的對外征伐中,宇文憲多次缺陣,最後索性托病閑賦在家,朝堂之事刻意回避,淡化自己的存在。這點宇文憲是有遠見的,及時功成身退,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然而,他卻忽略了一樣,那就是他的皇室身份:生在皇家,就注定了他無法像範蠡一般歸隐山林、遊走四方。
周武帝算得上一代明君,在位期間,對宇文憲極其信任,并無任何擔憂。但是,其兒子宇文赟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庸之人。或許,宇文憲自己都沒有想到,躲過了周武帝的時代,卻沒有躲過周宣帝宇文赟的時代。
周武帝死後,宇文赟上位,史稱周宣帝。周宣帝生性多疑,在其父執政時期,他對宇文憲表現的十分恭順,待周武帝去世後,宇文赟真實的一面徹底暴露出來。起初,他的興趣隻是酒色,整日不問朝政,沉迷女色,一口氣立了五個皇後。
其中,有一個便是隋文帝楊堅的女兒——楊麗華。
為了能夠抽出更多的時間享樂,宇文赟退去皇位,讓自己年僅七歲的兒子接任,自己屁颠的當起了太上皇,更加沒日沒夜的享樂。長期不問國事,民間怨聲載道,一些朝臣不敢向宇文赟谏言,隻能找宇文憲告狀。宇文憲并無意摻入進來,隻想繼續過着平淡生活。
然而,大臣找宇文憲告狀的事情,不知怎麼傳到宇文赟耳中,立刻引起他的警覺。宇文赟感覺到威脅,怕皇叔破自己好事,那這太上皇豈不是沒得當,恐怕皇帝也要被搶走。宇文赟越想越心驚,原本以為這皇叔早已不問朝政,但是,現在看來并非如此。
于是,他便想效仿父親除掉宇文護一樣,悄然将宇文憲除掉,了卻後患。期間,曾有人對宇文憲說:“以大王今天的形勢,還用多說?得天下易如反掌。”宇文憲答道:“我位重輩高,一旦到這種地步,生死聽任天命,難道還想活着?隻是因為老母還在,恐怕留下遺憾罷了。”
随後,周宣帝設計于宮門前殺死宇文憲,一代名将,就此命隕,年僅三十五歲。
甚至,為了斬草除根,宇文赟還将宇文憲家族抄斬,所有與宇文憲親近的大臣,一律以謀反罪處死。周宣帝處死宇文憲以後,找不出罪名,就借口上大将軍安邑公王興等人與宇文憲共謀,将其處死。當時的人知道獨孤熊、豆盧紹、王興等人冤枉,都說他們是陪伴宇文憲死的。
此事為曆史上不經審判就大量殘殺大臣的最大冤案,也為北周覆滅,埋下了隐患。與其說北周被楊堅所奪,到不如說是宇文赟自掘墳墓。宇文憲被殺兩年後,宇文赟也因縱欲過度病死,年僅二十二歲。随後,楊堅殺死北周幼帝宇文闡,建立隋朝,北周正式滅亡。
在曆史上,宇文憲是個悲劇人物,他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史。
但顯然宇文憲處世不夠果斷,或者說内心不夠狠辣,如果,在宇文赟荒政期間果斷奪取政權,宇文憲也就不會有後來那般下場。然而,曆史沒有如果,一切都在按着因果循環發展,如:北周的國運在宇文憲身上,興于此,亡于此,最後都将歸于曆史塵埃。
唐建中三年,禮儀使顔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将設廟,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宇文憲。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将傳》中,宇文憲亦位列其中。
參考資料:
『《周書·卷十四·列傳第六》、《廣名将傳》、《老将失謀還師被虜-昏君嗣位慘戮沈冤》、《十七史百将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