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憂診所|抑郁症(下)

無憂簡介:

吳俊巧(無憂)是河北省中醫院中醫養生老師,曾獲河北省文明辦和燕趙都市報社共同主辦的“感動河北”2015年度人物獎,被粉絲們尊稱為“最美女醫生”。

關于抑郁症,現代中醫臨床分型如下:

1.肝氣郁結型

這種病症在臨床最多發,患者精神抑郁、情緒低落、意志消沉、悲觀厭世、少與人語、喜靜惡聲、心緒不甯、時或心煩、多疑善怒……這種渾身難受的症狀,在高精尖的醫療裝置下,找不到病變機理,但是中醫通過脈診發現了一個共同點——弦沉。顧名思義,就是脈搏低沉。這是為啥?這是傷了肝啦。《黃帝内經》說肝主疏洩,調暢情志,喜條達惡抑郁,是以情志内傷首先犯肝,肝失疏洩則精神抑郁。清代醫者林佩琴在《類證治裁》中說:“凡上升之氣,皆從肝出。”“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則經氣逆。”從中醫臨床上看,肝主疏洩,主要展現在調暢氣機、調節血量、調暢情志三個方面。有經驗的老中醫多選用柴胡類方劑,比如小柴胡湯、逍遙丸、柴胡桂枝湯等進行調治。為啥用柴胡做主打藥?《本草綱目》說柴胡味苦性涼,入肝經。明代醫者蘭茂在《滇南本草》中說:“柴胡行肝經逆結之氣,止左脅肝氣痙痛,治婦人血熱燒經,能調月經。”故本品能條達肝氣而疏肝解郁。

2.氣血兩虛型

患者臨床最多見的是:表情淡漠、多喜獨處、善悲欲哭、心悸怔忡、頭暈頭昏、失眠健忘、納食腹脹、倦怠無力、舌質淡嫩、脈搏細弱等。婦女會出現月經量少、色淡或淋漓不盡,這就是典型的氣血兩虛。為啥會這樣呢?一般來說,是因為思慮過度暗耗心血,思傷脾啊,它直接耗傷心血,心虛則神耗,同時也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脾傷則食少納呆,生化之源不足,營血虧虛,導緻心神失養,神無所主,最終形成心脾兩虛。脾虛了,氣血生化就不能上養清竅,是以出現頭暈頭昏、表情淡漠、善悲欲哭、倦怠乏力等;脾主統血,脾虛進一步發展,婦女會出現月經量少、色淡或淋漓不盡。老中醫最常用歸脾東加減,歸脾湯為中醫藥經典之名方,出自宋代嚴用和《濟生方》,明代薛立齋将當歸、遠志二味藥加入原方,效果不錯,适用于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型的抑郁症。

3.陽虛寒濕型

患者最典型的症狀是怕冷、手腳冰涼、體溫降低,内心也變得冰冷。性格上情緒低沉、懶言少動、精神不振、面色蒼白。此病的發病季節一般在秋冬季,春季好轉。患者一般早晨起不來,精神較差,午後随着外界溫度升高,精神也會好一些。從舌象看,舌淡胖或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搏沉細,不是專業人士不容易摸到。調理濕寒陽虛型抑郁症,最适合無憂經常講的扶陽之法:運動升陽,不吃寒涼,多吃溫性食物,不熬夜,多曬太陽等等。藥物治療上,多用溫腎補陽藥物。臨床上有的患者患病多年,很多是兩種體質都有,是以治療起來需要綜合考慮。

或問:針灸對抑郁症有效果嗎?

以針灸方法治療情志類疾病,古代即有記載,能協調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進而達到改善睡眠的目的。它有以下幾個作用:1.協調陰陽。2.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緻病因素。抑郁的發生、發展,在一些情況下也是正氣與邪氣互相鬥争的過程,針灸可以扶正祛邪,故可收到改善睡眠、通經活絡之功。3.疏通經絡。

臨床常用:1.百會穴。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足厥陰肝經之會,位居頭之巅頂,為百脈聚會之處,可以調補中氣,健腦凝神。2.印堂。為經外奇穴,督脈在前額所在之處,同樣鎮靜安神。3.期門穴。為肝之募穴。4.太沖穴。為肝經原穴,雙腳的太沖穴可以解肝郁,調暢氣機,再加内關穴寬胸解郁。

如果沒有條件針灸,或者患者不能接受針灸治療,可以用手法點上述穴位,還可以用十個手指的指腹,敲擊牆壁或桌子。位于十個手指尖端正中的是十宣穴,“宣”即為宣洩,心裡堵悶不痛快可以通過敲擊按摩十宣穴得以緩解。古語說“十指連心”嘛。另外,也可用“十宣”從額頭開始往後腦方向做點扣動作,既刺激十宣,又可提神醒腦,是治療腦神經衰弱頭痛、抑郁症、失眠等的常用方法。

有句老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心病”隻不過是一種思想問題,沒有軀體方面的改變,故而不以為是病。殊不知,單純心理治療會讓我們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患者不想開心、不想高興,是他們沒有這個能力,這就好比讓骨折患者站起來走路一樣困難。如果能借助中醫中藥,必要時配合西藥,在調理好身體平衡的基礎上,結合有效的心理治療,相信一定會事半功倍。

無憂老師講解養生方法,旨在提高大家的自我保健意識,防病于未然。本報提醒大家:患病後找專業醫生面診辨證治療,更加準确,更有利于您恢複健康。

(無憂/文 刊于燕趙都市報2018年8月13日第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