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氏家志《三遷志》

孟氏家志《三遷志》

三遷堂孟子後裔

孟氏家志《三遷志》

孟子後世之有家志,從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開始,是孔、顔、孟三家的合志,名《孔顔孟三氏志》,劉浚纂。到了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才有孟氏單獨的家志,即以“三遷”為書名,史鹗纂。此後又經四次增補和重纂。總共有六種孟氏家志傳世。

孟氏家志《三遷志》

分述如下:

1.《孔顔孟三氏志》

該書署“賜戊戌進士、山東兖州府鄒縣知縣、肅甯張泰校正;鄉貢進士、山東兖州府鄒學縣教谕、永嘉劉浚編次;宣聖五十八代孫、三氏學錄、阙裡孔公璜輯錄。”它的實際編纂者劉浚,明萬曆本《鄒志》記載其為成化十六年任鄒學教谕。清康熙五十五年本《鄒縣志》則說成化十一年至十三年任鄒縣教谕。他本人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為《孔顔孟三氏志》所作的序言中叙述了該書編纂過程。據他說在成化十年,山東學政畢瑜在按臨鄒縣時,命鄒縣教谕劉浚、甯陽教谕宋叔昭、峄縣教谕吳伯淳三人編寫這部志書。他們做了五年,“凡五易稿而得其七八矣,然家藏故典不能盡詳”。十六年,劉、吳二人都因擔任山東鄉試房考官而暫離。畢瑜也在這年死去。此書編纂遂告中辍。到了十八年,劉浚得到了孔公璜所作《祖庭廣記》補充了前稿不詳備的内容,才完成了這部書稿,由張泰幫助出資刻版印行。由這段記載可知,劉浚始任鄒縣教谕當在成化十年前,去職當在十八年後。萬曆本及康熙本縣志記載的任職時間都不準确。

《孔顔孟三氏志》卷首有《三氏志總圖》,即鄒魯全境的地圖。以下有元朝人楊奂所作的《東遊記》一文,作為全書的提綱。題目以下署“元紫陽先生楊奂然甫之所作也。先生居豐、鎬間,東遊于魯,故曰東遊。”文章開頭“壬子”下夾注:“元憲宗淳枯十二年。”按《元史》列傳第四十有楊奂,字煥然,幹州奉天人,生金末元初。元太宗時考中東乎道進士第一,曾任河南路征收課稅所長官兼廉訪使,卒谥“文憲”。有《還山集》、《天興近鑒》、《正統書》等著作。年代、名字、居地皆對,當是此人。但《元史》本傳中,他并無“紫陽”的稱号。又按元憲宗亦無“淳佑”年号。“壬子”當為元憲宗二年,是年為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年)。不知夾注中紀年何以混淆。

提綱以下為《三氏志》正文。全書共分六卷,卷一至卷四為《宣聖孔氏志事類》,卷五為《複聖顔氏志事類》,卷六為《亞聖孟氏志事類》,第六卷的詳目如下:

姓氏源流

出處事迹

廟宇(斷機堂、子思書院附)

林墓(孟母、公孫醜、萬章三墓附)

曆代封谥诏旨诰敕

曆代主祀宗子特授恩典

曆代祭文

曆代題詠

曆代修建廟宇碑文(孟母斷機堂、子思書院附)

全文記載翔實,已略具這一專志的雛形。其開創之功是應當肯定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存目。

2.嘉靖本《三遷志》

嘉靖本《三遷志》的編纂者史鹗,字鼎山,蜀人,進士出身,官奉政大夫、山東按察司佥事、奉敕整饬沂州等處兵備。他在該書的序言中說,在他任沂州兵備道的時候,來遊孟子林廟,對孟子十分景仰,得知孟氏尚沒有單獨的志書,“乃命教官費子增,遍考群籍,删繁存要,集為全帙。予又重加修訂……”對于以“三遷”命名,他的解釋是“蓋取孟子作聖之功,由于母氏蒙養之正雲耳。”由此可知嘉靖本《三遷志》的實際執筆者是費增,(史《序》稱“費子增”,其“子”字是稱謂之詞。《後序》中署名“費增”)費是江州人,舉人出身,當時任滋陽縣儒學教谕。

嘉靖本《三遷志》卷首有史鹗作《三遷志序》及《凡例》九條,還有目錄,共三項内容,以下是正文,正文的具體内容如下:

卷一:行教小影、危坐圖、三遷圖、斷機圖、鄒國圖、四基山孟子墓圖、馬鞍山孟父母墓圖、宋南門外廟圖、元重修孟子廟圖、國朝孟子廟圖、祭器圖。

卷二:出處事迹、史記列傳、宗子世系、曆代授官恩澤、曆代聞達子孫、廟宇、林墓、戶役、封号、章服、祀典、給田、免役、門弟子封爵。

卷三:诏敕、恩賜、表。

卷四:奏疏、文移、祭文、贊、詩。

卷五:碑記一。

卷六:碑記二、墓志。

正文後還有費增所作的《後序》及孟子五十八代孫、前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孟公肇《三遷志後語》。孟公肇是五十七代翰博孟元之侄。孟元死時其子公綮年幼,世職由公肇代襲。《三遷志》付梓時,公肇已讓職與公綮,故作(後語》時署“前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嘉靖本《三遷志》是孟氏第一部專門的和單獨的家志,後世修孟氏志書者,都認可它的創始之功。它奠定了[孟氏家志的規模,志書所涉及的各項目内容,這部書都有了。以後幾次續修,充其量隻是增補而已。

3.萬曆本《孟志》

萬曆本《孟志》的主纂者胡繼先,四川漢州(今廣漢縣)人。萬曆年間進士,自萬曆三十五年起任鄒縣知縣,為地方上做了許多興利除弊的事情。就中在地方文化建設方面,主持編纂了一部縣志和這部孟氏家志。他在《新修孟志引》中說:“歲庚戌之春,觀察潘公,以是方文獻,暫休沐于裡中,而孝廉周君,複以博綜爾雅佐之,遂乃極意厘正,分類編摩……”這裡所提到他聘請的兩位實際執筆者,“觀察潘公”名榛,字茂昆,鄒縣人,萬曆二十年壬辰(1592年)進士,官至山西按察副使、分巡晉冀甯道。因母病告歸。接着丁父母憂,從此未再出,過了相當長時間退休林下的生活。在故裡留下了許多詩文作品。“孝廉周君”名希孔,字自淑。萬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舉人。這部書從“庚戌之春”開始纂修,至次年暮春付梓,隻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孟志》卷首有當時的山東巡撫黃克缵的《序》和胡繼先《新修孟志引》以及凡例、目錄。正文内容如下:

一卷:地靈(山川圖、故宅圖、廟圖、林墓圖)、石像、祖德、母教、師授、年表。

二卷:佚文、贊注、崇習。

三卷:爵享、弟子、禮儀、恩赉、宗系、名裔。

四卷:祠廟(附孟父母廟、子思書院、子思祠、孟母斷機堂)、林墓(附孟母墓、萬章墓、公孫醜墓)

五卷:祭谒、題詠、古迹、雜志。

正文以後有《附刻史公三遷志序》、潘榛《孟志後序》周希孔《書新修孟志後》及六十代翰博孟承光《家志跋語》等文。

孟志》在孟氏家志的編纂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是确定了體例。如果說嘉靖本《三遷志》确定了内容的範圍,那麼,這部志書則完成了對于這些内容的編排順序。即胡繼先所述“綜其卷有五,列其目二十有一。”在每一目的正文之前,都有一段四言八句的韻語作為引子。如第一目“地靈”的引語是:“本本元元,地靈人傑;有位皆然,矧我聖哲。維魯及鄒,斯文繼絕。大峄溪湖,山川自别。述地靈第一。”最後一目“雜志”的引語道:“識大識小,古訓有式。于孟攸關,錄何不亟?或古或今,或揚或抑。是究是圖,俱堪羽翼。述雜志第二十一。”在這個架構之内,“凡山川之所苞孕,祖德之所涵毓,母師之所訓授,門弟之所傳習,與夫英君察相之所表揚,端人正士之所崇重”(胡繼先《引》中語),都安排得次序井然,眉目清楚。這個體例為以後的兩次增補時所遵循,并為最後一次重纂所參考。關于這部家志的命名、改“三遷志”為“鄒志”,編纂者在《凡例》中所述的理由是:“志者,史之流也。古之為史者,或以國名,或以地名,或以氏名,其所載之事如之。前志舊名‘三遷’,取義似狹。爰共商榷,更為‘孟志’,凡事之有涉于孟氏者,鹹得以類附入雲。”

4.天啟本《三遷志》

天啟本《三遷志》的纂修者為呂元善、呂兆祥、呂逢時。呂元善,字冠洋,海鹽(屬浙江)人,作過山東布政使司的都事。其他不詳。據稱後來“殉流寇難”,也不知詳情如何。兆祥,字聖符,監生,是呂元善的兒子。呂逢時是呂元善的孫子。從署名上看是一家三代完成了這部著作。卷首有曾任過尚寶司司丞的李日華、山東學政賀萬祚、太仆寺少卿呂浚三人的三篇序言。該書是萬曆《孟志》的增補本。所有五卷、二十一目,均沿自萬曆本,每目前面四言八句韻語的引子也都相同。增補的如六十代翰博孟承光及其母孔氏、其長子宏略三人的事略,和皇帝旌表他們的诏敕。此外又多收了這期間亡故的孟氏族中名人的事略和墓志,還增收了部分題詠。

5.雍正本《三遷志》

雍正本《三遷志》署“裔孫孟尚桂鑒定,孟衍泰重校,古滕王特選增纂、阙裡孔傳商校訂、古卞仲蘊錦删閱。”以下還有孟氏族中人等補輯、編次、參考等名目。從序跋中所述編纂經過得知,主要由孟衍泰主持,王特選和仲蘊錦執筆的。

正本《三遷志》也是萬曆本《孟志》的增補本。全書仍二十一目,分在十二卷中。各目的題目對照萬曆本,第一目“地靈”,此本改為“靈毓”。第二目“石像”,此本作像圖”。因為除孟子圖像外,還新增了祭器圖。第十五日“名裔”,此本作“聞達”。十六目“祠廟”,此本作“廟記”。十七目“林墓”,此本作“墓記”。其餘各目的标題與《孟志》同。不論目題變或未變,各目前的四言引語皆其舊。具體内容的改變方面,所有各圖都是重新繪制的。《鄒縣山川圖》的方位,《孟志》原為上南下北,此本改為上北下南。新增内容有:《鄒北傅村孟子故裡圖》、《孟子冕旒像圖》及王特選、仲蘊錦二人各自所作的《圖贊》、《(桧柏圖》及韓峰起所作的《圖贊》、《天震井圖》及其碑記文,康熙禦碑及雍正禦賜扁、聯,《祭器圖》等。還有清代以來各處祠廟、林墓重修情況的記述等。本書卷首附載以前各種志書中史鹗、黃克缵、潘臻、周希孑L、賀萬祚、呂浚、李日華等的序言。還有當時的鄒縣知縣于斐為本書所作的序言。卷尾附載六十代翰博孟承光為萬曆本《孟志》所作的《跋》,還有六十五代翰博孟衍泰為本書所作的《跋》。

6.《重纂三遷志》

《重纂三遷志》的編纂過程較多曲折。先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七十代翰博孟廣均,約請鄒縣舉人馬星翼重修《三遷志》。馬星翼(1790年·1873年)字仲張,号東泉,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年)舉人。他們重修此書曆時七個月,完成了一部書稿,仍循原來體例,算是對雍正本:的增補。稿成後,請日照許印林等校閱。許印林名瀚,以宇行。《清史稿》本傳稱其“博綜經史及金石文字,于詩尤深。至校勘宋元明本書籍,精審不減黃不烈、顧廣圻。”龔:自珍稱贊他為“北方學者第一”。生平著述甚多。據《重纂三遷志》陳錦的《序》中說許印林駁正孟廣均原纂稿一百多條。後在重纂時大多直接改正,是以後人從這部書中也看不出哪些是經許印林駁正的了。隻有四條在行文中标出,另有三條,《重纂三遷志》不載,但它的删節本《孟志編略》後附錄《許印林氏駁正孟雨山博士(重纂三遷志)稿三則》,總共七則,使後世讀者得窺一斑。

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山東鹽運使、候補道陳錦,受委派來鄒主持重修孟子林廟。孟氏七十一代翰博孟昭铨,将其父廣均所藏書稿(包括許印林駁正稿),求陳錦校正。陳閱後就有意重纂完成這部著作,但一時無暇顧及。到光緒五年(1879年),陳錦呈請山東巡撫後,約請刑部主事榮城人孫葆田、翰林院庶吉士柯劭态等,在孟廣均原稿的基礎上進行重纂。稿成後又經八年擱置,直到光緒十三年,張曜任山東巡撫時,始梓行傳世,自始至終前後曆經52年。以上所述從事諸人,唯柯劭态是大家。柯劭态(1850年—1933年)字鳳荪,号蓼園。山東膠縣人。清末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人民國後任清史館總纂,主持編修《清史稿》。此外,他還撰有《新元史》,《繹史補》、《春秋谷梁傳注》、《文獻通考注》等書。1928年,當時的人文科學研究所,著錄《四庫未收書分類目錄》,1931年開始撰寫。最初的六人中就有柯劭态。後來撰成《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抗戰軍興,未能出版。總之,柯劭态學術着:作十分宏富,但在整理這部孟氏家志時,柯才是二十幾歲的青年,署銜“翰林院庶吉士”,說明當時尚未散館。是以他在這部書中,是排名孫葆田之下的“分纂”。但以他剛學力參與其事,無疑會提高這部書的科學性和學術價值。

孟氏家志《三遷志》

《重纂三遷志》開頭載張曜、陳錦、孫葆田的三篇序。還有孟廣均原纂稿的序,以及編纂人員題名、目錄。然後在标明“卷首”的部分,載清朝各代皇帝禦制碑文及贊詞。還有圖像、地圖、祭器陳設圖等。圖後均附說明及考證的文字。正文分十卷,目錄如下:

卷一:世系、年表

卷二:事實

卷三:經義、佚文

卷四:祀典

卷五:從祀

卷六-卷九:藝文(1—4)

卷十:雜志

經重纂的志書僅十二目,對照以前幾種《三遷志》的二十一目,經過分合移易,基本上包括了舊志的所有項月。具體内容上還補充了雍正本刊行以後一百五六十年閩的世職延續、林廟興修及相關的記文、題詠等。

《重纂三遷志》受惠于清代樸學的昌盛,是以它的主:要特點是考據精審,大大提高它的學術性。以上孟氏家志,除雍正本《三遷志》、光緒本《重纂三遷志》及其删節本《孟志編略》尚多流傳外,明代的四種,從清代以來,一般都認為早就亡佚了。山東巡撫張曜為《重纂三遷志》所作的《序》中說:“而孟氏志乘,惟呂元善,孟衍泰前後所着《三遷志》十二卷。”根本沒提以前的種;幸而改革開放以來,圖書館行業内舉辦了全國規模的中國古籍善本書普查,編纂出版了《中國古籍善本書目》。1996年鄒城市受山東省史志辦公室委托,編纂《山東省志·諸子名家志·孟子志》,由于工作需要,從《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查得,以前認為已經亡佚的明代四種都仍有收藏。于是由鄒城市政府出資,按圖索骥地到各地圖書館,把所有孟氏家志全部複制還原,帶回鄒城。四本書複制費有限,但連同資料轉讓費,耗資兩三萬元。原書館藏情況是:《孔顔孟三氏志》藏國家圖書館;嘉靖《三遷志》藏首都圖書館;萬曆本《孟志》,藏清華大學圖書館;天啟本《三遷志》藏南京圖書館。以上四種孟氏家志的複原本,現藏鄒城市政府史志辦公室。

孟氏家志《三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