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邢台位于西依太行、東濱大陸(澤)、南北鎖鑰、畿南重鎮的地理位置,曆史上自古為兵家争奪的重要戰略城池,是以,秦漢之先的戰國時期,邢台就曾一度作為襄子趙國的國都。

清·林春溥《戰國紀年》載:趙地昂、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朱诰康熙《邢台縣志》卷之十二“事記志”載:“趙簡子立無恤為後,是為襄子治襄國”。《史記》載“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為獻侯。……獻侯少即位,治中牟。”從“集解曰:趙獻侯自耿(耿即邢,耿、邢古音同,故通用)徙此”可知,邢台是趙國趙襄子與其子獻候自耿(邢台)遷于中牟這一時期之國都。
至戰國及秦漢之際,邢台亦曾幾度作為趙國之國都
一、為趙歇之趙國都。秦三年正月,張耳等立趙家之後趙歇為趙王。王信都,即邢台。
二、為楚張耳之常山國都。 漢高帝元年乙未,楚項羽徙趙王歇為代王,立耳為常山王,治襄國,即邢台。襄國,項羽由信都改曰襄國,以趙襄子采地得名也。(《漢書》卷三十二張耳陳馀傳第二·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大清一統志》卷二十第四部分)。《元和志》今州理龍崗城是也。
三、(漢)二年冬十月,陳餘打敗張耳,迎代王歇還趙,歇立餘為代王。
(《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張耳陳馀傳第二》·《大清一統志》卷二十)此為趙歇二次在襄國即邢台複位趙國趙王。
四、為漢張耳、張敖之趙國都。漢四年十一月,漢立張耳為趙王。王襄國,即邢台。漢五年秋,耳薨,即張耳死後,張耳子敖嗣立為趙王。漢十年春正月,廢趙王敖為宣平侯。(《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與《張耳陳馀傳第二》《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
五、為廣漢之廣平國都。乾隆《順德府志》建置·府署“順德府”曰:漢置巨鹿、常山二郡及趙、廣平二國。光緒《邢台縣志》沿革“州郡”曰:漢,冀州廣平國。景帝置郡。武帝征和二年改置平幹國。宣帝五鳳二年複故。哀帝建平三年更為國。顏師古注《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載:建平三年春正月,立廣德夷王弟廣漢為廣平王。(即如杜佑《通典》州郡一所說:百三十九國知土地所在,三十一國不知其處也。故及其他史料暫缺。)
即龍崗城曾三度為趙國國都,一度為常山國都、一度為廣平國都。
西漢高帝九年 (前 198) 廢張氏,徙代王劉如意為趙王,都邯鄲縣 (今河北邯鄲市西南),兼有秦雲中、雁門、代郡三郡。
自此,趙國國都由邢台遷至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