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昂貴的大提琴,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小林大悟,經曆了4個月的管弦樂演奏,得到的卻是“樂團解散”的噩耗與購買樂器的高昂債務。迫不得已,大悟灰溜溜返鄉,不想成為了一名入殓師。
雖然心理上有所忌憚,但高額的薪水還是令大悟接受了這份工作。在一次次與逝者遺體親密接觸中,也讓大悟放下了忌憚。然而自己叛離家庭的父親忽然離世,在為父親做入殓過程中,讓大悟對父親的憎恨慢慢化解,他也做好了對死亡的告别。

《入殓師》中國版電影海報
以上是《入殓師》的劇情梗概。
距離首次在日本上映已過去13年之久,那麼這部的電影到底是講了什麼樣的一個人生哲理,讓人們時隔13年之後,還有急切觀看的欲望呢?
首先《入殓師》可謂是一部藝術水準和票房雙高的電影,在日本影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它是第33屆報知映畫賞 (2008):最佳影片,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2009):最佳外語片。
《入殓師》獲81屆奧斯卡金像獎 (2009)
其次影片所傳達的對待死的敬意,猶如對待生的真誠,觸動了很多觀衆内心。另外該片男主角和叛離家庭的父親之間的和解,非常的令人動容。
男主角在前輩帶領下為逝者化妝
影片也是一部很好的勵志電影,教會了人們,在面對逆境時,要有一顆坦然面對的内心,要學會和環境和解,和自己和解,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成長。
事業不順的男主經常獨自發呆
離别,是每個人的人生都無法避免的一課,也成為了這部電影的出發點。
這部電影和導演泷田洋二郎所預想的高超水準相比,可以說沒有驚喜,但也沒什麼缺憾。全片渾圓工整,起落有緻,忠實講述了一個冷清行業和一名不斷成長的入殓師。死亡給有些人帶來深刻觸動的同時,又有坦然面對死亡時的從容和輕松,令人笑中帶淚。
該片導演:泷田洋二郎
入殓師,可以了解為殡儀工作者。日本的入殓師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式,用酒精替遺體清潔、更衣、化妝、納棺等。普通人對入殓師有着莫名的厭惡和穢忌,從籠統的“不幹淨”到内心的排斥與恐懼,其真實原因還是害怕死亡本身。
一:死,不是生的對立面 而是與生的和解
《入殓師》裡的大悟就有這些無奈遭遇,一開始自覺低賤遮遮掩掩,第一次工作當場嘔吐,後面更有朋友歧視、妻子離家。他在種種不可能的情況中堅持了下來,借入殓之事消除了多年心結。
在入殓師的精心處理下,遺體變得祥和自然,目睹最後容顔時親人更能憶及美好,思念之情倍加。入殓師不再是份不需要情感的冰冷工作,入殓師與遺體之間建立了藝術處理的關系。
劇中關于生與死的讨論
《入殓師》設定大悟自幼練習大提琴,安排他在藍天雪山下獨奏,即是常見的主題升華,同時還對應大悟的“入殓藝術”,煽情之餘進一步表現了入殓的正式與莊嚴。
大提琴烘托出影片氣氛
當親人看到逝者化好妝容那一刻,眼淚奪眶而出。
看到逝者塗着她平日裡喜歡的口紅,穿着生前喜歡的衣服,仿佛她隻是睡着了。
為死者精心地化妝,代入了入殓師的真心,家屬切實地感受到了情。
讓死去的女子更美麗,讓逝去的男孩做了自己更想做的自己。
片中孫女說,奶奶死後要穿心愛的長筒襪
年輕時叛離家庭的父親過世,大悟親手為他入殓,曾經的一幕幕畫面在大悟腦海播放,父親對他疼愛的方式,就是每年都會送他一顆不一樣的小石頭。
忽然有天父親背叛了母親,逃離了家庭,從今以後再也沒有和大悟母子聯系。大悟對父親的“憎恨”,一直在心裡不能釋懷。
大悟回憶起小時候父親和他之間的約定
忽然有天大悟接到電話,對方讓他前往某處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幫一位過世的老人做入殓。當大悟看到這位老人時,他發現原來正是自己幾十年一直未能謀面的親生父親。
大悟親手為父親化妝
在大悟給父親精心做入殓過程中,父親的容貌在大悟腦海中漸漸清晰。那個曾經疼愛他的父親,笑容微暖,為人謙和。
父親的容貌在大悟腦海逐漸清晰
在整理父親遺物時,清貧的父親,偌大的幾個收納箱子裡面,幾乎沒有什麼貴重物品。大悟發現有一個箱子裡面,裝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石頭,原來父親對他的疼愛和承諾,未來沒有改變。一瞬間,大悟才懂得了父親的内心。
父親去世時手裡還攥着要送大悟的石頭
父親的親情——成年人的複雜與脆弱片尾石頭信的滑落,也道出父親對大悟的惦念。
妻子給的愛情——調和了大悟忐忑不安的人生。
妻子的愛情給了大悟很多慰藉
二:人生不如意 需坦然面對
日本人的生死觀裡,生與死沒有明顯的界限。影片常在情節轉折點安排與生死有關的動物:大悟失業,夫妻二人放生章魚決定回老家;初次受挫時,他見到水中漂走的魚屍。
此外幾次出現天鵝,高貴純潔之外更是對生的渴望象征。不應忽視的還有吃河豚魚白時的贊歎,聖誕夜吃雞肉的鏡頭更是強調,隻有擺脫死的陰影,人們才能享受人生,坦然而活。
《入殓師》散發着親切的人情味,影片側重于表現不同家庭關系中的親情,能擷取本土中老年觀衆的好感很好解釋。那影片為何會受到奧斯卡青睐?若說《入殓師》有新奇成分,依然是日本獨特的文化美學,如入殓過程。
再者故事通俗易懂,有笑點有煽情,大提琴等内容更不會産生隔閡障礙。關鍵一點,在西方世界與死亡有關的行為往往涉及宗教,《入殓師》與宗教的牽連則幾近于無(社長有一句與此對應的話,稱不信三大教),這顯然提供了另類的東方視角。
有日本評論進一步指出:自“9·11事件”、阿富汗戰争到金融危機,美國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持續受到了沖擊。《入殓師》看似通篇在說不同的死,但其實更是提醒生者:不懼死,才能更好地生。
這部電影凝聚了很多值得尊敬的創作者,久石讓先生為這部作品注入了無與倫比的音樂。男主人本木雅弘更是為了這個特别的角色花了很長時間去觀察和學習,甚至每天在拍攝後練習大提琴。《入殓師》這部作品讓各方面的才華在其中碰撞,并産生了最大的化學反應。
配樂大師 久石讓
聖誕節三個人一起豪吃,之後是婉轉的琴聲,真的好美啊,美好得讓人不想時間繼續。
至于片中人物的真情實感,相信不同國家的觀衆都能感受得到。
正如《天堂電影院》說,人生比電影難多了,但還好有電影自我和解。作為觀衆的你,是否已和自己的人生達成和解?很多時候,我們面對職場、面對感情、面對親情,隻要能坦然面對諸多不如意,做到從容不迫應對,就是一種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