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随着天氣一點點變冷,又到了“北方人得瑟,南方人哆嗦”的季節了,雖然冬季的南方相比北方溫暖,但是沒有暖氣的南方也是寒冷難耐。我國在早期供暖時候仿照蘇聯供暖模式,簡單劃分出了一條南北供暖分界線,不過到現在随着氣候的變化無常加劇,這條線的參考性也變得發發可危。那麼,供暖分界線是怎麼劃分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下吧。

南北供暖分界線的劃分
供暖分界地區是按照供暖分界線劃分的,中國供暖分界線位于北緯33度附近的秦嶺和淮河一帶,秦嶺和淮河一帶以北就是屬于供暖地區。
中國劃分南方和北方的這條分界線是1908年由中國地學會(即現在的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 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提出的,“北嶺淮水” 這條線,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一直到陝西安康, 長約上千公裡寬約數十公裡,南北供暖的分界線是秦嶺——隴海線, 此線以南地區一律不集中供暖。 這些地區累年日平均溫度低于或等于5攝氏度的天數不夠90天,是以不值得集中供暖。
中國之是以實行集中供暖主要原因是在建國初期,形成了“一邊倒”的外交格局,曾經曆過各行各業向蘇聯學習的曆史階段。蘇聯則是當時世界集中供熱規模最大的國家,參照當時蘇聯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供暖體系。
由于建國初期經濟水準落後,能源緊缺,節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優先考慮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根據前蘇聯的氣候計算方法規定,室外溫度5攝氏度以下定義為冬天。是以,隻有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于或等于5攝氏度的日數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為集中供暖的地區。
秦嶺——淮河一線的由來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論述由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提出。
在由張相文發表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的185頁記載:“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動物多馴驢良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這就是張先生對我國北方的描繪。所謂“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關于“秦嶺——淮河一線”的論述。
在張相文的文集《南園叢稿》之中,收錄了張相文在1924年發表的《佛學地理志》一文, 已 明确提到了秦嶺——淮河分中國為南北。 文章對中國進行了如下描述:他首先把中國分成六大部。對這六部他是這樣寫的:”曰本部、 曰蒙古、曰滿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稱禹域,亦曰漢土。……就自然形勢,分南北中三帶述之。北帶,即黃河流域。南憑北嶺、 淮 ....說到淮河,他說:“唯淮水發源于北嶺之支麓。實繼北嶺之正幹,而為南北之界線。這裡已經明确說出淮河為南北之界線。說明張先生早在1924年就用秦嶺淮河來給中國分南北了。根據後面的描述而知張相文文中的北嶺就是今日之秦嶺(看來那時人們還沒有把那片山地通稱為秦嶺),為什麼稱之為北嶺,可能是為了與南方的南嶺相對。
在民國元年(1912年)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學》一書, 書中這條秦嶺一淮河這條線已經出 現了。如書中說:“本國境内。 因山川之形勢,政治之區劃,可定為本部、東北部、西北部、北 部、西部、五大部。”對于本部。書中是這樣說的:“南北二嶺, 橫絕域中,劃為三帶。黃河、揚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貫其間。北嶺淮河以北為北帶,為黃河流……這本教科書有一說明,說是這本書主要是參考張相文的地理教科書而作。
小編: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