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意思是:上等士人聽聞道的知識和學說,便立即勤勉地研習并毫不猶豫地運用到實踐中去。中等士人聽聞道的知識和學說,他們半信半疑,既不能輕信,也不敢輕易的否定。而下等士人聽聞道的知識和學說,便大笑而譏諷它。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相信有道的存在。不能令一些人發笑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這裡面的三種“士”,代表着三類人,當我們學到一個知識。
有的人會仔細思考,捋清其邏輯關系,發現其本質,然後認真地去執行。
有的人不太了解其中的原理,覺得有道理,但又有疑惑的地方無法解答,是以就将信将疑,因為内心不能完全信服,也就不會積極主動地去做。
有的人一聽就斷定是假的、騙人的,覺得世間哪有這樣的道理,并認為,隻有傻子才會信。
造成這三種不同反應的本質是,人與人認知能力的不同。
認知越狹隘的人、知識邊界越窄的人,越自以為是。因為他們看問題太片面,看不透事物的本質和兩面性。
不同的人“聞道”竟有如此大的差别,那麼,真正的“道”是什麼樣?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意思是: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這就不難了解了,有人給你指出了一個“道”,需要經曆什麼什麼情況,會遇到什麼什麼困難,你一聽,做這個事這麼麻煩,心想一定是假的,騙人的。
因為,你認為的“大道”都是光明的。
那麼,這就陷入了思維誤區,“光明大道”并不是說在行進的過程中是道路是容易的,沒有阻礙的,而是指這個道的性質是光明的,最終結果是光明的。
世上哪有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呢?
如果,一個人告訴你一個“道”多麼好多麼好,什麼困難都沒有,道路一片光明。
這時,你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要仔細分析這件事,因為很可能是圈套、陷阱。
有人會問,不是說“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嗎?(意思是:大道是平坦的,而人們喜歡走捷徑。)
“大道”的确是平坦的,但是并沒有說容易達到啊。想想看,為什麼說“民好徑”?
不就是因為人們喜歡投機取巧、走捷徑嗎?
為什麼要投機取巧、走捷徑?
為了簡單、容易。
從這一點正好反向證明,“大道”并不容易。正如老子所說“夷道若颣”,真正平坦的道路是崎岖的。
是以說,普通人所了解的那種既有“隐性”屬性的真正“大道”,又是“顯性”屬性的光明平坦道路,是不存在的。
真正的光明大道,看似平坦,實則崎岖。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道德經》就說了: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意思是:人們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就失敗了。事情要完成的時候也能像開始的時候一樣的謹慎,那就不會敗事了。
光明大道本來就是崎岖的,如果你在快要到達終點的時候,掉以輕心,忽略了客觀的崎岖,那麼,就會失敗。
除此之外,在行“道”的過程中,還會出現“進道若退”的情況。
比如:
我努力了這麼久,怎麼還沒有成果?
我怎麼越堅持,越是倒退了?
當你遇到這種情況,一般有兩個原因:
一是,你做的這件事本身就是錯的。二是,你遇到了瓶頸,需要突破。
要分辨這兩種情況,你都需複盤,仔細分析,搞清事物的邏輯、本質。
如果發現這件事本身就錯了,要及時止損。
如果發現遇到了瓶頸,這是正常現象,一定要找到卡點,突破瓶頸,才會成功。
大家都知道我國乒乓體壇傳奇人物——張怡甯,她是世界乒壇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雙滿貫”選手。
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
張怡甯“無演技”讓球給福原愛,事後福原愛哭的懷疑人生,表示真的是太難了。教練還在那邊教導張怡甯:“這個球你不能這麼讓啊,你得這麼這麼打。”張怡甯則一臉無奈的表示自己擔心對方接不到自己發球。
張怡甯憑借自己的實力被稱為乒乓球界的“大魔王”。
但是,張怡甯也遇到過自己的至暗時刻。
2001年,大阪世乒賽半決賽,張怡甯輸給王楠。
2001年,九運會決賽,張怡甯輸給王楠。在決勝局時,張怡甯心态崩了,摔球拍、踹球台,甚至直接放棄接球,非常沒有風度的輸給了王楠,張怡甯并是以受到了隊内三個月禁賽的處罰。
張怡甯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是就是打不過王楠。
但當張怡甯冷靜下來後,決定一切推倒重來,從最開始練起,一點一點矯正自己,最終,在四年後的十運會上,張怡甯戰勝了王楠,也是從此張怡甯走上了無敵的道路。
是以,“大道”既有光明的屬性,也有曲折的實質,唯有認清特征,看透本質,才能成功。
道理都說明白了,接下來開始實踐吧。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