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觀天下#

我們以此不難看出,尹昌衡先生的曆史功績和地位,國人已将把他永遠刻畫在曆史的豐碑一一一“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說實話,作為當今的官媒對近代曆史人物如此高的評價,本人好象還是第一次看到。
而當年尹昌衡先生留下的一首詩卻是一一一獄中偶感:
“柏台風暖氣如春,博得清閑養太均。地誦棘垣留楚客,天教名将作詩人”。
可見當時昌衡先生對時局的悲憤.委屈和無奈…………。
當我們一行宗親數人,懷着崇敬緬懷激動的心情,來到“尹昌衡故居紀念館”,望着他那栩栩如生揮刀策馬的雕像,仿佛又回到了一百年前戰馬嘶鳴的戰争場面……。
他,為了祖國的疆土不被外敵分裂,也不計較個人得失,帶領數萬人馬兵分兩路前往康藏平亂,并沿途一路高歌猛進,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把當時号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公使,毫不客氣地“請”到談判桌前,簽下永不幹涉西藏事務之約,以確定祖國領土完整。
遺憾的是,當他帶兵平亂凱旋而歸的時候,卻成了袁世凱想稱“帝”的最大一塊心病,并用召見的名義把他與雲南的蔡锷将軍一道,騙到北京軟囚,并用莫須有的罪名說他A錢三萬元軍饷判刑九年。
當時的舉國上下,都知道尹.蔡二将軍是被冤枉的,是老袁明知兩位将軍的忠烈禀性是其稱帝的絆腳石,隻有先囚住這兩隻“猛虎”才能放心登上“皇位”。
誰知蔡锷将軍在“小鳳仙”的幫助下逃離了京城……。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部風靡全國的電影“知音”,就是描寫蔡锷将軍逃離京城回到雲南後,起兵讨袁的故事。
而尹昌衡先生也有很多志士想幫他脫離牢獄,但卻被他一一謝絕。
他說:本人為官以來一身清正,如果此時不明不白逃離京城,老袁不正好說我畏罪潛逃,到時我何能證明自己的清白?
是以,他把囚禁之室當成讀書作賦的地方,并揮筆留下那首悲憤的“獄中偶感”。
當我們一行宗親們,停留在此詩碑面前,望着将軍詩人留下的詩句,仿佛看到他那帶着微笑的表情中,兩眼卻充滿了淚水。
我們也可以從此時此境中,既看到他的良好心态和剛毅的品德,更看到他對未來國家命運的擔憂和無奈……。
可是天道輪回,老袁才過了八十三天“皇帝”瘾就嗚呼了,新總統黎元洪雖然一上任立馬給尹昌衡平反并釋放回川。
但此時的他,早已厭倦了官場中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放棄了一身治國安邦的才華退隐江湖。
是以 ,才有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軍閥中原大戰中,衆軍閥大佬們一緻推舉他出來主政全國首腦的良機……。
昌衡先生雖然在官場中操執不到二十年時間,但他對推翻滿清的統治和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和諧,所作出的貢獻,已永遠刻畫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