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學諸子百家,我們知道諸子百家中有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但是要把百家都說出來,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其中一個思想和吃飯脫離不了幹系,就是農家。
農家思想是先秦數百家思想流派之一,又稱“農家流”,是反映先秦農業生産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它以神農為祖先,主張說農民自給自足。
随着時間的流逝,農學已經逐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雖然農家沒有一本完整著作流傳下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其他學說的著作中看到農家的身影,可見其影響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農家思想</h1>
農家認為“服從人民的意志”是一切統治的基礎。明智的統治者能夠順應人民的意願,把人民的支援作為他們行為的指針。從事農業的農民辛勤勞動,不僅要養活自己一家老小,還要交稅,農民要求統治者體諒自己的苦難,這也很正常。
農家也要求統治者限制自己的行為,不要過分剝削人民,而是要減少賦稅和輕役、輕勞;應該注意節約,而不是奢侈。
達官貴人的生活
如果一個明智的統治者想要鞏固他的統治,首要任務是消除水災、旱災、蟲災、疾病、惡劣天氣。
如果他能解決這些災難問題,減輕人民的痛苦,人民就會遵守規則。尤其洪水是一種危險的自然災害,統治者應該更加重視。
如果人民沒有糧食,國家就失去了基礎,農業生産的發展就必須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
為什麼農家衰落了?
治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農家思想對貴族不友好</h1>
農家思想認為不論是伯爵還是皇帝,都應該與民同勞,不勞動者不得食。這種觀點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當時的統治階級通過提高稅收來掠奪農民手中的糧食。
在農民眼裡,這相當于統治者空手拿走了自己辛苦種來的食物。隻有君主體驗農民辛勤勞動的辛酸,才會熱夫妻民,才會在制定國家政策時為農民着想。
但是,皇帝怎麼可能真的和農民一起種地呢?雖然農家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皇帝可以設身處地為農民着想,但是這一想法卻是脫離現實的。
底層百姓的生活
每個人的分工不同,皇帝雖然沒有種地,卻也一直在處理各種事情,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而且古代的君主,為了控制所有的人,原本就把自己神聖化的。如果他和底層人民做同樣的工作,這無疑會降低自己的權威。
“君民同耕”的想法得到了底層大多數人的支援,而作為統治者的上層們永遠不會支援。相反,統治者為了維護其既得利益,會故意壓制農家思想。
農民的“順民意”的思想是底層勞動人民的聲音。在當時的情況下,要求統治者自律節儉是不現實的。這必然會引來大多數以奢侈著稱的貴族群體打壓。
百姓耕地
而且,農家的本質也有着重農抑商的思想,他們認為商人并沒有創造食物,他們所販賣的珍珠、香料并不能當做食物來食用,該餓死的人一個也不會少。
這倒是和中國古代一直以來實施的重農抑商不謀而合,因為當時能耕種的地,還有糧食産量都比現在低,要想能讓更多人吃上飯,重農抑商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來看這件事情就會知道,商是壓不住的,人民也需要商來滿足日常生活。農家的思想過于理想,想讓大家都一起種地來創造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受到主流歡迎的原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典籍的流失</h1>
衆所周知,書籍是知識的有效載體。在古代這種知識交流不發達的時代,一本書的丢失往往導緻一種知識的完全丢失。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神農》共有20部,具體描述了農家的治國思想,具有重要的農業經驗。
不幸的是,這二十篇文章丢失了。據報道,農家的十七部作品,包括《夜郎》、《尹尉》和《宰氏》均未被儲存。就算有人想要學習農家,也會面臨無書可學的情況。沒有新鮮血液的思想遲早會消失在曆史中。
随着古籍的流失,後人了解農家的方式越來越少。就算有人對此思想感興趣,能讓他研究的書也很少,更不要說傳承了。農家思想的本質是統治者不允許的,必然會受到壓迫;思想著作不可避免地在現實中遺失。它的消亡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神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儒家打壓</h1>
儒家的思想和農家的思想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
陳相和陳辛是著名的儒學弟子,他們在無意中聽說了農家思想後,被它深深吸引,一路奔向農家。他們的行為引起了孟子的注意,但孟子沒有辦法讓他們回來。孟子就和陳相吃了一頓飯。
這是對後世儒學弟子的一個警告。孟子敏銳地意識到農民的“君民同耕”的思想,反映了對君主的不尊重。後來,孟子便提出了一個主張,論證社會分工的必然性。
孟子
之後,孟子在辯論中還舉了很多例子,否定農家思想。其實從孟子的大力打壓下,也可以看出當時農家的社會勢力很大,影響力很足,是以才能夠引起孟子的重視。
到漢代之後,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後世很少聽說過農家,當時的諸子百家中耳熟能詳的也就那麼幾個了。
董仲舒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結語</h1>
農家的思想在現在看來有很多古代烏托邦的意思,同樣也反映了當時農民的訴求與追求。沉重的賦稅并沒有把農民的思想壓沒,他們仍然有着自己的主張,仍然有着自己的著作。
而且,農家在農學上也是有很大貢獻的,他們種地要上應天時,要根據四季農時來種地。農家雖然消失在了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但是,我們這些子孫後代可以認真學習先人刻苦鑽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