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光芒:為文學之都南京寫一部文學史

視訊加載中...

為南京寫文學史,不是一件容易事。

南京被認為是中國文學開始走向獨立和自覺的起步之城,中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和批評專著《詩品》、第一部文學理論和批評專著《文心雕龍》、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均誕生在南京。而在2500年的建城史當中,尤其自東晉以來,南京的文學創作始終保持蓬勃的熱情,一直有高數量、高品質的作品産生。

曆史并沒有翻篇,古老的文脈綿延傳承至今。現代文學史上,包括魯迅、朱自清、賽珍珠、張恨水、張愛玲等在内的衆多文壇巨擘,都與南京有着極其密切的聯系,而當代著名作家高曉聲、陸文夫、蘇童、葉兆言、畢飛宇、範小青、韓東等更是在南京或者以南京為題創作了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築起了中國當代文壇的高地。

名家燕集,思潮洶湧,流派衆多,成就斐然,百年來的南京文學蔚為大觀。2019年10月31日,南京入選世界“文學之都”,成為中國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這與其厚重悠遠的文學積澱密不可分,更離不開近百年來全球文化碰撞融合大趨勢之中南京文學的卓越表現。

曆史已有定論,精彩仍在續寫。對南京近百年來的文學曆程予以展示和總結,并在更廣闊的中國文學史範疇裡賦予其以恰當的地位,是南京當代文學史家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撰著一部與當下同步的文學史,挑戰巨大。置身其間,更能體察枝葉紋理,但亦需超拔其外,才可見其全貌。再則,時段如何界定,架構如何搭建,對象如何取舍,甚至具體到作家排名先後以何為據,都是對執筆者眼力和智慧的考驗。

這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張光芒把它接下來了。

張光芒:為文學之都南京寫一部文學史

△張光芒

2021年8月,由張光芒主持牽頭撰著的《南京百年文學史》,在曆經七年精心打磨之後正式出版。作為牽頭人、撰著者、評論家,張光芒如此評價它的意義,“首先應該是試圖豐富文學史寫作的實踐,其次是試圖通過地方路徑開辟進入大文學史的獨特視野,再就是這樣的城市文學史也是對年輕作家的一種鼓勵。”

■對話

現代快報讀品:請談談撰著《南京百年文學史》的緣起。

張光芒:首先取決于南京百年文學自身豐富的曆史内涵、獨具特質的審美魅力、強大的影響力以及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所謂百年是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開始算起。作為中國曆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布成立,它對南京文學的嬗變和發展是直接的,其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是以,隻有“南京百年文學史”這樣一個說法可以與1912年建立起曆史的、必然的和獨特的聯系。也由于這一原因,許多作家因客觀和主觀的原因聚集于南京,極大地增強南京文學的豐富性、流動性和創造活力。

其次也是因為我個人的興趣和準備的原因。一方面,作為批評家,南京作家,特别是小說創作一直是我比較熟悉的,也是關注的重點對象。20年前我就開始陸陸續續地評論當代南京作家的創作,參加了大量的南京作家作品的學術研讨會,以各種形式評價過趙本夫、範小青、儲福金、王大進等作家的小說創作。另一方面,我也參與了江蘇作協等主導的作家研究資料的整理和研究;每年我還承擔對江蘇文學藍皮書“長篇小說”部分綜述的撰寫任務。長期的關注使我不但從審美思想等層面深入了解和熟悉南京的文學,也産生了較為深厚的感情。執筆寫作的幾位課題組成員也都是有備而來,張勇出版有關于南京文學生态的學術專著,趙磊的博士論文選題即是當代南京城市文化與文學,陳進武也長期鑽研南京創作,袁文卓系統調研和整理南京文學史料。

第三個方面,就是與南京市文聯的積極推動主導和大力支援,同時也與南京“世界文學之都”稱号的成功申請有着特殊的關聯。

現代快報讀品:為什麼隻關注最近一百年,會不會時間跨度太短了?

張光芒:實際上,本書的百年是從1912年至2017年。一方面,這個百年南京文學史有着相對獨立完整的文學史發展脈絡和演進規律;另一方面,之是以不把這本書的名字起為“南京現當代文學史”,正是為了突出南京文學的獨特性。“古代文學史”“近代文學史”“現代文學史”這些概念在研究界都是基于大視野之下的文學史分期的說法。在這些大視野下,1912年不屬于研究界特别重視的一個曆史節點。是以,在南京百年文學史的說法中,通過1912這個獨特的曆史轉折點就打破了古代、近代與現代的說法,凸顯出南京地域文學史的特殊性,也凸顯出南京城市文學史的内在特色和規律。

現代快報讀品:在架構結構上是如何安排的,為什麼這樣安排?

張光芒:這樣安排首先是為了在整體上表現出縱橫交叉、前後勾連的系統性。在縱向上,《南京百年文學史》按百餘年來南京文學發展曆程的六個階段分為六章,包括:傳統與現代的碰撞(1912-1927)、審美與革命的變奏(1927-1937)、黑暗與光明的交鋒(1937-1949)、社會主義文學的興起與探索(1949-1976)、從複蘇到新潮(1976-1992)、生氣蓬勃的多元格局(1992-2017)。這種曆史叙述結構既展現了南京區域文學史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也與南京地方史分期基本一緻。在橫向上,即在每一章内,按概述、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分為五節。

其次,在書中每章第一節的概述部分中,均結合社會現實與曆史背景介紹了南京文學的發展與地方特色,并在這一部分中寫進南京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發展概貌,這樣既彰顯出獨具特質的南京元素,也展現了區域文學史的内在邏輯,加強理論性。

現代快報讀品:《南京百年文學史》與當代南京文學的發展幾乎同步,其中涉及許多當今文壇的著名和非著名作家,在寫作的時候是如何确定選擇範圍的?

張光芒:主要政策是高度尊崇經典作家,充分重視優秀作家,大力挖掘年輕作家。既要充分尊崇經典作家的文學史地位,也要兼顧非著名作家的區域特色,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在文學史寫作中發掘文壇新手和後備軍的潛能,增強文學活力。為了盡可能地少遺漏南京作家,通過文聯、作協、文壇上的老先生,提供了許多新的名單。比如受到充分關注的作家有:網絡作家陳彬,即非常有名氣的跳舞。80後作家有孫頻、朱靖,90後作家有龐羽等。

現代快報讀品:書中是怎樣界定“南京作家”這個概念的,作家的流動性以及創作的複雜性,會不會讓“南京文學”“南京作家”概念造成内涵與外延上的混亂?

張光芒:對于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們采取了如下的思路。我們先把相關的作家分為四種類型,然後對每 一種類型作家的文學創作采取相應的叙述政策。

第一種是典型的南京作家。這又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出生在南京并長期在南京生活與寫作的作家。如胡小石、葉兆言,典型的本土作家、出生于栖霞八卦洲長期生活在南京的曹寇等。其二是雖然不在南京出生,但有較長期的在南京生活和寫作的經曆。如趙本夫、畢飛宇、範小青等。這類典型的南京作家是南京文學史的核心部分,他們的所有創作都要納入南京文學史的叙述範疇。

第二種是準南京作家。這一類型是指無論作家是否出生于南京,但曾經在南京生活過一段時間,并且其創作以南京為書寫對象,或者具有較鮮明的南京氣質,或者在較大程度上受到南京文化的影響。像賽珍珠、李龍雲、張恨水等作家可屬此列。他們也是南京文學史的重要一脈,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對于他們的創作,不宜悉數納入南京文學史的架構之内。他們的文學創作中凡是與南京關系比較密切的部分,比如寫于南京,或者創作題材、審美風格等與南京相關,都屬南京文學史叙述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三種是南京籍作家。這一類型的作家,其祖籍不一定是南京,但出生于南京,或者在南京有過成長的經曆,隻是因各種原因離開南京。其文學創作與南京僅有部分的聯系。比如張賢亮、王朔等。當然,現當代區域文學史寫作必然要面對作家叙述的交叉和作家資源的“共享”問題,顯然不能将他們排除在“南京作家”之外。他們屬于廣義範疇上的南京作家。對于這批作家的創作,我們以較少的篇幅稍加介紹評點,不作過多論述。

第四種是非南京作家的南京寫作。還有一些作家既不是出生于南京, 也沒有在南京生活或工作過一定時期,隻是短暫地到南京造訪、講學或者旅行過,自然不宜以“南京作家”冠之。但是他們的部分創作以南京為題材背景,或者像雁過留痕般在南京揮毫成篇。比如胡适1920年暑假曾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暑期學校講學,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多次赴南京訪友、參加政府會議及學術會議等,是以他的有些創作中都留下了南京的身影。再如40年代張愛玲數次到過南京,小說《半生緣》的故事就有重要的南京背景。這些創作可稱之為“南京寫作”,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将其納入視野。

現代快報讀品:在介紹作家的時候不可避免會涉及在章節中的排序,如何确定排名順序?

張光芒: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這也是我們不得不全盤考慮和妥善解決的問題。主要的原則是:以創作成就為主要标準,兼顧時間、年齡的順序,同時結合作家與“南京”的關系。通盤考慮會比較複雜,但有了這樣的原則,也相對具有可行性。

比如範小青在第六章才出現,而蘇童、黃蓓佳等在第五章就占一節的篇幅出現了,這就是因為範小青與南京的關系。像魯迅、張愛玲、張恨水等都是大師級的作家,不能不提及,但在本書中論述較少,篇幅很小,這也是基于這種考慮。

現代快報讀品:作為撰著者和牽頭人,您如何評價這本書?作為評論家,您認為它的意義何在?

張光芒:本書應該說是首次嘗試系統梳理南京百年文學發展曆程的文學史,是一部兼顧學術性、地域性與資料性的區域文學史。比如書中對于古典與現代交融、新與舊并存、市民文化異常發達的關注,注意到南京作家遊走于廟堂和民間,出入于典雅與俚俗,構成了南京文學雅俗共賞的審美面貌,這些基本的觀點和思路應該說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的意義首先應該是試圖豐富文學史寫作的實踐,其次是試圖通過地方路徑開辟進入大文學史的獨特視野,再就是這樣的城市文學史也是對年輕作家的一種鼓勵。本書出版後,有的年輕作家發現自己在書中被論述到,表現得很興奮,也增強了創作的自信,也有的作者擔心自己沒被納入該書的視野。這也提醒我們,将來可以加強資料性,我們已經着手收集大家的反響,為修訂本書作充分的準備。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主要是具有嘗試價值和探索性意義吧。

張光芒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當代小說研究等。出版有學術著作《啟蒙論》《混沌的現代性》《中國近現代啟蒙文學思潮論》《中國當代啟蒙文學思潮論》《道德嬗變與文學轉型》《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文學回到人本身之後》等。

現代快報+ZAKER/南京 記者 白雁/文 牛華新 蘇蕊/攝

(編輯 李蔚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