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修德》天一村人 編著
(四)君子具有特殊的性格
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通書》【休,喜悅的,歡樂的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即使貧賤,也天天高興歡樂;小人雖然富貴,也天天憂心忡忡,生怕失掉自己的财富和官位。
君子性格仁厚,别人不了解他,他也不生人家的氣。
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明通而辭不争,故猶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荀子》【猶然:笑貌】
孔子說:君子具有忠誠信實的品格,但不認為自己品德高尚;身上蘊藏仁義的美德,而臉上看不出驕傲的神氣;頭腦思慮通達、反應靈活,但不與人用言辭争辯;總是給人以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樣子,這就是君子。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聖知,不以窮人;齊給速通,不争先人; 剛毅勇敢,不以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遇君則修臣下之義,遇鄉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争也。《荀子》
君子還具有使天下人佩服的素質:地位尊顯高貴而不驕傲自大看不起他人;聰明睿智而不叫人難堪尴尬;反應靈活,能說善辯而不去搶先發言;剛強堅毅、無畏勇敢而不去傷害他人;不知道的就要問,不懂的就要學,雖然有某方面技能也一定要謙讓,這樣才算有德。遇到上司就盡下屬的禮義,遇到家鄉人就要行長幼的禮節,遇到師長就要學習子弟的義理,遇到朋友就要遜辭謙讓,遇到比自己年輕和地位低的人就要教導他們寬容大度。對他人沒有不愛護的,沒有不尊敬的,從不與人發生争執。
遇事優為,從容不迫,然誠心懇恻,弗之措也。其自任之重也,甯學聖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甯以一物不被澤為己病,不欲以一時之利為己功。《近思錄》
遇事應對有餘,從容不迫,然又誠心懇切,從不放棄。他自己承擔兼濟天下的重任,甯可學習聖人而沒有達到聖人的标準,也不想以一次善行而成名;甯以一物沒有滋潤恩澤而作為自己的失誤,也不願将社會暫時獲利的功勞歸于自己。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讪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讦以為直者。” 《論語》
君子厭惡說别人的壞話,厭惡讪謗比自己強的人,厭惡勇猛而無禮的人,厭惡果敢而固執的人。厭惡抄襲别人的成果作為自己智慧的人,讨厭桀骜不馴以為自己勇敢的人,憎惡攻擊别人短處以為是自己正直的人。
(五)君子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創造人類文明、推行教化的中堅力量。
君子以居賢德,善俗。《易經》
君子為國,張其綱紀,謹其教化。導之以仁,則下不相賊;莅之以廉,則下不相盜;臨之以正,則下不相詐;修之以禮義,則下多德讓。《法言》
廉恥節禮以治君子。嬰以廉恥,故人矜節行。《資治通鑒》
君子不斷積累美好的品德,能夠使風俗淳厚。君子治理轄區,設立法律制度,認真地推行教化。以仁愛引導老百姓,那麼老百姓就不會互相傷害;執政廉潔,那麼老百姓就不會偷盜;施政公正,那麼老百姓就不會互相欺詐;推崇禮義,那麼老百姓就知道謙讓。
廉恥、氣節、禮法是用來限制君子的。君子以廉恥自律,群眾就會重視氣節品行。
君子有道,故長有天下。
君子行修于身,而信于輿人矣,治民民治,而榮于名矣。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處而久之。故夫天下者,難得而易失也,難常而易亡也。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則弗得而長也。故夫道者,萬世之寶也。《新書》
君子立身修德,能獲信于仆役,治理國家則社會安定,美好的名聲使自己感到榮耀。天下不是一家所有,是遵循天道的有德者和天下人共有。是以天下隻有讓有德者來管理,隻有讓有德者來制定法律,隻有讓有德者來實施,隻有有道義者能使天下長久安定。取得天下困難而丢掉天下容易,長守天下困難而亡失天下容易。是以,守天下不遵循人道、不崇尚德治是不能長久的。道德是萬世的良寶。
君子的美德是為天下人先作好的開頭。
敎有道,禁不義,而身以先之,令德者也;身不能先,而聰略能行之,嚴明者也;忠仁為上,勤以守之,其成雖遲,君子之德也。《昌言》
君子身體率先垂範的是以道德教育他人,禁止不義行為,這是一種美德;身體不能先做,但是頭腦的聰明謀劃能去實行,這是嚴明公正的品質;具有忠實仁愛的最好品德,加上勤奮,成功雖然晚,畢竟是君子的德操。
君子緻力于品德修養,帶來的完美的人生。
君子修美,雖未有利,福将在後至。《淮南子》
君子緻其道德而福祿歸焉。《說苑》
君子修德,追求完美的情操,即使眼下沒有名利上的實惠,将來必有好的回報。君子緻力于大道,盡心修成良好的品德,那福祿就來到了。
良好的品德,受人愛戴;端莊的人格,受人尊敬。美德佳譽,傳之子孫,世世代代,安分守己,不求聞達。雖不緻于福,但可避于禍;有益于自身,有利于家邦。
修德之道必以仁義為先。其次是樹立修德目标,最低目标是成為君子,最高目标是成為聖賢。積善修德是從小善做起,不斷地積累小善而成為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