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名臣,曆仕後唐、後晉、後漢三朝,能在曆史轉折的時候看清形勢,判斷事情的時候智略過人。他的這些才能或許來源于早期的發奮苦讀,當然也和他的厚重剛毅的性格分不開。
李谷身高八尺,容貌魁偉,青少年時,勇猛有力,善于射箭,常扶弱懲強,扶危濟困,但為當時鄉裡人所脅迫,壯志難酬。于是,他開始發奮學習,閱覽書籍如同學過一般,過目不忘。二十七歲,李谷舉為進士,接連征召,為華、泰二州的從事。
後晉時期,李谷擔任推官,少帝石重貴即位後,任命李谷為吏部郎中。天福九年春,少帝石重貴親征契丹,下诏允許李谷跟從,讓他充任樞密直學士,加官給事中。在當時朝廷,李谷并非沒有政敵,而是受到馮玉、李彥韬所排斥。少帝石重貴再次到河北的時候,讓李谷改任三司副使、權判留司三司事。

在後晉,李谷在朝廷受到排擠,但是少帝石重貴對他委以重任,他就要知恩圖報,即使朝廷暗弱,少帝被俘,他也要忠于皇帝。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就是依靠契丹發展起來的,答應割給契丹“燕雲十六州”,并且做契丹的“兒皇帝”,在契丹的支援下才建立了後晉。到了少帝石重貴的時候,朝廷和契丹鬧不和,開了戰。開運二年秋,李谷出任磁州刺史、北面水陸轉運使。契丹進入汴,少帝石重貴被俘,送往契丹。舊臣沒有一個人敢來迎接拜見的,隻有李谷在路上拜迎。君臣面對面流淚,李谷說:“臣沒有臉面見人,辜負了陛下。”接着把全部财物進獻出來,作為被俘的少帝石重貴的用度。契丹主派使者前來李谷的州郡,李谷把他們逮捕之後,全部斬首,并且秘密向劉知遠投誠,還暗中派遣河朔大豪強貴族梁晖占領安陽。對于李谷布下的戰争局勢,契丹主很是憂慮,商議傳回。
李谷能在紛亂的時局下看清形勢,不僅忠于少帝,而且要給自己謀一條後路,投降後來成了後漢高祖的劉知遠,還要讓豪強貴族占領安陽,可見其眼光和謀略。當時後晉的兵力孱弱,打不過契丹人。安陽也不行,要是消息沒有擴散出去,讓契丹人誤以為城中兵力很強悍,還可以抵擋一陣子。沒料到出了奸細,有人把城中兵力虛弱的事實報告給契丹,契丹回師攻打安陽,攻下了城池,李谷從州城出去,偵查契丹動靜,結果被契丹擒獲。契丹主先擺出刑具,對他說:“你為什麼背叛我,歸附太原?”當時後晉政權和契丹本來就不分彼此,少帝石重貴和契丹搞分裂之後,名義上還是一體的。李谷說:“沒有此事。”契丹主就把手伸到車中,似乎去取得到的書信。然而李谷知道他是故作姿态,根本就沒有什麼書信,因而請求說:“如果真有此事,請求公開展示。”契丹的制度是,沒有認罪的人不馬上處死。從此以後,契丹主前前後後共追問他六次,他始終保持言辭不變。契丹主生病了,對李谷說:“我南行時,有人說你說我必定不能傳回,你是用什麼辦法知道的?現在我病得很重,如果能救我,我就讓你富貴。”李谷說:“實際沒有什麼手段,是被人誣陷罷了。”李谷始終面色不改,契丹主最終寬恕了他。
李谷智略過人不僅表現在面對契丹主逼問臨危不懼方面,而且善于做戰争動員,做善後工作,也是以保住了很多人的性命。
天福十二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在北歸途中病死于栾城;後漢高祖劉知遠又在太原建立後漢政權,并入主開封。而李谷此時被遼世宗耶律阮署任為給事中,留在恒州。同年,在恒州的前颍州團練使何福進、前控鶴指揮使李筠等密謀驅逐遼軍,但契丹在恒州城中軍力還很強,因而猶豫不決。此後,遼軍大部前往各地,留在城中的僅有八百人,何福進等定計起事。閏七月二十九日,漢軍攻擊守門遼軍,李筠占領武庫,将其中的兵甲分發給漢軍和百姓,諸将紛紛前來助陣,遼軍退保北城。八月,遼軍再從北門攻入,殺死百姓兩千餘人。危急之中,李谷請前宰相馮道等親臨勞軍,漢軍士氣大震。日暮後,又有數千村民在恒州城外喧嘩,企圖奪取遼軍錢财、婦女。遼軍大驚,這才撤軍北逃,恒州至此被漢軍成功收複。
戰後,恒州城内資曆較高的将領白再榮被推為留後。白再榮貪圖前宰相李崧、和凝的家财,派士兵包圍二人宅第,索求賞賜。李崧、和凝各自把家财贈給白再榮,但白再榮得到大量錢财後,反要殺二人滅口。李谷聞訊後,即刻找到白再榮,責備他說:“現今國亡主辱,你們手握精兵,不能援救以盡死節。現在僅僅驅逐了契丹的一個将軍,城中就有近三千人戰死,此戰難道是你一個人的功勞嗎?我等才剛剛免于死亡,你馬上就想殺了宰相,新天子(指稱帝不久的後漢高祖劉知遠)如果以擅自殺戮的罪名責備你,你将如何應對?”白再榮大為驚恐,于是不敢動手,李崧等免遭一死。白再榮又想奪民财賜給漢軍,李谷極力勸阻,他才停止了這個打算。
李谷看清了政治形勢,及時帶人驅逐契丹,歸附劉知遠,又在戰争關鍵時期推舉前宰相馮道等,穩住了軍心,戰後止殺,不讓白再榮貪财濫殺,算是功德一件。李谷的眼光和智慧似乎和他少年讀書有關,當然他個人在政局中反複曆練,形成了剛毅厚重的性格,也足以服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