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束茅暈濃墨 飛白走龍蛇

束茅暈濃墨 飛白走龍蛇

白沙茅龍筆從誕生至今已逾500年,被譽為“神工”,其與茅龍書法成為江門五邑白沙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卓棟 彭紀甯 馬勇 通訊員 江宣 新會宣 譚耀廣

圖/新會區委宣傳部

在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内,展示着一塊雕刻于明代弘治年間的《慈元廟碑》,其碑文由嶺南大儒陳獻章(白沙先生)用白沙茅龍筆着墨、以茅龍書法揮就,被當代畫壇大師劉海粟稱贊為“古今書寫得最有力量感的碑”。白沙茅龍筆以及茅龍書法的剛勁由此可見一斑。

起源于新會圭峰山的白沙茅龍筆,從誕生至今已逾500年,被衆多書法大家譽為“神工”。白沙茅龍筆的出現相傳和陳獻章有關,是以白沙茅龍筆和茅龍書法也成為了江門五邑白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白沙茅龍筆技藝傳承人張瑞亨看來,必須将白沙茅龍筆傳承與白沙文化傳承統一關聯,這樣才能賦予白沙茅龍筆新的生命力。

束茅暈濃墨 飛白走龍蛇

山居乏筆,束茅代之

“茅君稍用事,入手稱神工。”陳獻章所作《病中寫懷寄李九淵》,寫盡他對白沙茅龍筆的喜愛。相傳,祖籍新會的陳獻章在故鄉講學期間“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為茅筆字”。

張瑞亨說,500多年前,長居圭峰的陳獻章就地取材,随手在附近山坳間采集一把茅草,取其根部束茅為筆,蘸墨揮灑寫蒼勁之字。也有其他學者考據認為,由于陳獻章住在鄉間,毛筆供應不上,是以試着用新會特産的山茅代筆,經過長期的實踐後,發現這種新奇的書寫工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便從這方面開始探索書法。但無論何種說法,“經陳獻章束茅成筆,白沙茅龍筆便由此問世”均有據可考。

筆勢如龍,枯峭野趣

在中國書法傳統中,“筆”一般用動物毫毛制作;而白沙茅龍筆束草而作,筆鋒修長而多鋒,更具“疏而野”的特質。陳獻章利用其優點創出一門剛勁書法。

張瑞亨介紹,茅龍書法筆勢若騰蛟起鳳,生辣野趣,剛勁有力,而最明顯的特征應屬“飛白”。飛白是中國傳統書畫中的一種特殊筆法,下筆時夾雜着絲絲點點的白痕,給字畫增加靈動之感。張瑞亨說:“白沙茅龍筆筆鋒富于變化,能一筆多鋒,毛筆隻有一個鋒,且毛筆是幹筆時飛白,白沙茅龍筆是一直都有飛白,且白沙茅龍筆較容易控制飛白技巧,飽墨時飛白更強烈。”

經過長期的練習,陳獻章留下了不少茅龍書法傳世佳作。除了經典的《慈元廟碑》外,《種麻詩》行草書帖也堪稱一絕,筆法枯峭,而枯中帶潤,筆筆似斷筆筆皆連,飛白處尤見精彩,達到陳獻章追求的“動上求靜,放而不放,留而不留”境界。

張瑞亨說,數百年來,不少大家善用茅龍書法,比如陳獻章的弟子湛若水,清代的蘇珥、陳澧等,随之又推動白沙茅龍筆的發展,制筆技藝也開始在民間傳承和發展。

束茅暈濃墨 飛白走龍蛇

刮青削草,慢工成筆

傳統白沙茅龍筆以新會圭峰山特有的茅草為原材料,經曆十多個工序,才能制成一支白沙茅龍筆。

張瑞亨介紹,白沙茅龍筆所用草料十分講究,“須選圭峰山背風向陽、不老不嫩、莖壯粗大、長短适宜的茅草。”茅草剪裁後,将莖部錘砸成扁狀,放在蚬灰水裡浸一段時間,晾幹後按照設計的筆形用利刀、锉刀對草料進行快速刮削并手拉成筆坯。筆坯經浸膠、風幹和梳整後,再用紅、白絲絨繞紮,并配以筆帽等飾物,最後還要進行水盆拉鋒,即将筆泡入水中,在水裡拉扯筆鋒進行調鋒,以達到圓、尖、齊、健“四德”。

張瑞亨說,白沙茅龍筆制作過程全靠人手,慢工出細活。每一個步驟都做好,做出來的筆才會足夠堅韌。

曆劫重生,恢複傳承

白沙茅龍筆自問世以來,曆經演化,至清末民初變得更加精美。張瑞亨介紹,當年新會出現很多制作白沙茅龍筆的店,現在新會區的惠民路,當年因筆店林立,人稱“做筆街”。“後來因為戰亂,很多做筆工匠流散到香港。”再後來,僅香港有零星幾家白沙茅龍筆行,内地白沙茅龍筆店家均不再做這門生意,僅有少數人做白沙茅龍筆自用。白沙茅龍筆制作的傳承面臨斷代風險。

中日建交後,在外事活動中曾有日本友人談到過托人購買白沙茅龍筆的往事,“相關負責人打電話來新會詢問白沙茅龍筆的事,省工藝總公司于是撥出一筆專款計劃把白沙茅龍筆恢複出來。”張瑞亨記得,那是1978年。在這一年,在新會工藝美術廠工作的張瑞亨與白沙茅龍筆正式結緣。

為了恢複制作白沙茅龍筆,新會工藝美術廠組成了一個白沙茅龍筆恢複團隊。當年17歲的張瑞亨,家中收藏有白沙茅龍筆,且有一定繪畫基礎,是以得以進組。後來,張瑞亨調至岡州畫院工作。因為喜歡茅龍書法,他便在家制作白沙茅龍筆自用,間或贈送給其他藝術家,“後來越來越多人找我買白沙茅龍筆。”慢慢地,張瑞亨成為白沙茅龍筆制作技藝的傳承人。

2008年6月,白沙茅龍筆作為傳統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這令張瑞亨感到十分開心。“這是一種文化認同,也意味着,将會有更多人認識到白沙茅龍筆。”

【對話“傳承人”】

茅龍暗含大文化

記者:在傳承白沙茅龍筆的過程中,您一直堅持倡導茅龍文化與白沙文化的相輔相成,其中有着怎樣的考慮?

張瑞亨:白沙茅龍筆從誕生之日開始,其實就和陳白沙的書法密不可分。說起陳白沙的書法,必然首推茅龍書法,而這又與白沙茅龍筆的誕生相關。是以白沙茅龍筆并不僅僅是一種書畫用筆,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

整個白沙茅龍筆文化體系既包括白沙茅龍筆制作技藝的創新,也包括茅龍書法、茅龍國畫等,更包括白沙茅龍筆隐含的白沙文化。

記者:除了書法,我注意到您也使用白沙茅龍筆創作國畫。為什麼會有這個嘗試?

張瑞亨:我從小就學畫畫,有一定的繪畫功底。在和其他畫家接觸時,我發現白沙茅龍筆非常适宜畫樹、畫石、畫山,于是我開始研究制作茅龍排筆這些專門用于國畫創作的白沙茅龍筆,還有創作白沙茅龍筆國畫作品。

其實,高劍父、麥華三、關山月、劉海粟這些書畫大家都曾經使用過白沙茅龍筆創作國畫。我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作一些以家鄉的茶枝柑、陳皮為主題的小畫,增加一些家鄉情懷。

記者:這幾年來,為了推廣茅龍文化,您都做了哪些努力?接下來有些什麼設想?

張瑞亨:2014年,在政府部門的支援下,我和一些同道中人建設了茅龍草堂,算是一個白沙茅龍筆文化體驗館。我除了在茅龍草堂進行教學交流外,還走進江門很多學校,向學生和老師分享白沙茅龍筆制作技藝及書畫技巧,希望有更多人對白沙茅龍筆産生興趣。2017年,政府部門又支援我建立“茅龍張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我除了在工作室裡展示白沙茅龍筆的制作技藝,還将多年來收集的白沙文化曆史資料及實物在工作裡展示。這樣算是陸陸續續為茅龍文化傳承推廣作了一些小貢獻。

接下來,我會繼續用書法文化、繪畫文化、白沙茅龍筆藝術品、旅遊文化、茅龍舞蹈等去帶動白沙茅龍筆文化推廣。等到合适的時機,我還打算将白沙茅龍筆制作技藝跟使用技藝一起捆綁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申請。

編輯:白茶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