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金石書畫家王镛,最近在北京杏壇美術館舉辦了一次個人的“寸耕堂對聯書法展”,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王镛先生是當代“流行書風”的主要倡導者,是以他本人的書法作品也備受争議,外界對王镛先生的書法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的字缺乏技巧,就是一種“醜書”,也有的人認為王镛書法雖其貌不揚,卻飽經滄桑,很有味道!
當然,網友們的評論也許并不專業,但有兩位當代書法名家的評價,可代表兩種典型看法。其中之一是“田楷大師”田蘊章,他曾痛批王镛書法:
“流行書風”應該是當代書壇的時弊,王镛先生的書法是影響這個時弊的一個主要人物。是以我非常坦率地提出來,我不是王镛書法的支援者,我也不是王镛書法的贊成者……由于他(王镛)在繼承傳統的、正統的書法這方面,沒有下過必要的功夫,是以流于形式的太多了。是以,對目前的時弊書風,他應該負有某種責任!
不過中書協顧問陳洪武對王镛書法的評價卻截然相反。陳洪武在“寸耕堂對聯書法展”上接受現場采訪,給予了很高評價。他說:王镛老師的這一次楹聯展,就給我更多的這方面的感受。我覺得他選的一些古人的對聯,乃至于自己撰寫的一些對聯,都有非常鮮明的藝術個性,再加上他的書法——他的書法是真草篆隸都擅長,尤其是那種篆籀氣的那種大篆,融入在他的行草書當中,我覺得他的書法,面貌就更加的豐富與多彩。
陳洪武接着說,有時候我感覺王镛的楹聯當中,看似平淡,事實上充滿一種絢爛!這很難,也就是說他的筆法不是簡單的一橫,作平等的這一橫,而是在一橫當中有崎岖的波動與變化,這裡面就把自己的個性,就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就把自己對生活的一些感悟,融化在這筆法的血脈之中。
陳洪武說,我看到王镛先生的一副對聯,可以做這一次王镛先生楹聯展的一個很好的概括。他寫的我可能記得不太清楚了,他是這樣寫的:“未有逢迎能血性,須從本色見天真。”一個人沒有迎逢,不做惡意的趨向,就可以見到他的血性;看一個人要從他最本色的地方來見到他的天真性情,見到他的浪漫,見到他高遠的追求。
田蘊章痛批王镛“書法沒下什麼功夫”,陳洪武卻說“看似平淡,實則絢爛”,究竟誰對誰錯?各位網友,你如何看待這天壤之别的評價。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