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羅道讓——
“懂得辯證法的好管家”
密素敏
1942年前後,延安軍民生活困難。當時,海外工作委員會辦有學習班,學員們每人每天的糧食定額是1.6斤,在缺少肉類、蔬菜的情況下根本不夠吃。負責總務後勤工作的泰國歸僑羅道讓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經過思考和觀察當地群衆的生活,羅道讓向朱德總司令寫報告,要求借糧養豬養雞,增加肉食量以減少吃糧。朱德總司令很快予以準許。幾個月後,學員夥食中果然有了油水,肉增多了,糧食每人可減至1斤,生活有了極大改善,學員們都歡欣鼓舞。朱德總司令贊揚羅道讓是“懂得辯證法的好管家”。
洪絲絲——
“南洋鄒韬奮”
羅楊
洪絲絲曾長期在南洋從事新聞和報刊編輯工作,在抗日戰争期間與郁達夫、胡愈之、夏衍等交往甚多。他在馬來西亞槟城任《現代周刊》編輯主任時,發表的文章針砭時弊,文鋒犀利,與當年鄒韬奮在上海編輯的《生活周刊》有相似之處,當時被人稱為“南洋鄒韬奮”。後來,洪絲絲擔任陳嘉庚先生創辦的《南僑日報》的主筆之一,1950年報社遭查封後被殖民當局驅逐出境回國。
改革開放後,洪絲絲主持中國華僑曆史學會的工作,并擔任華僑華人曆史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他筆耕不辍,文章從不跟風,而是堅持實事求是,秉筆直書。在當時中日友好氣氛濃郁的情況下,他為《華僑抗日救國史料選編》作序,并不刻意淡化日軍罪行,而是用了10個排比長句,曆數日本法西斯的殘暴罪行,然後說:“這段血的曆史教訓,是不可忘記的。如果忘記,可能導緻再一次流血,也許會流更多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