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朝晖:與良師做朋友并成為良師
儲朝晖 教師博覽

感謝《教師博覽》給我一次說說心裡話的機會。
40年前的1981年,我受到陶行知的影響,立志從事教育,并在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激勵下,寫下一首自勉的打油詩:八一秋風撩醒思,志立教育造新世。抛卻身邊半根草,人類優教度此時。
轉眼間,我在教育路上已經走了40年,中途遇到過很多誘惑:從政、發财、拿獎、出名……慶幸的是,自己經曆那麼多,卻基本沒有被各種誘惑耽誤,還是按照當初确定的“以教育為職業,以研究為生命,以把教育辦得更好”的人生方向慢慢走向職業生涯的尾聲。
近幾年報考教師資格證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不少拿到博士學位的人選擇到中國小當教師,我從内心為這樣的選擇叫好。這不是因為他們将成為我的同行,而是這種選擇是社會良性發展的需要。雖說這樣的選擇與整體上的就業難現象相關,但終歸是每個人内心掂量過的選擇。
在走上教育崗位的最初幾年裡,不少人内心還會搖擺:自己是否真的選對了職業?當然,以不同的标準衡量就會有不同的結論,我認為最重要的标準有:自己的優勢潛能是否能得到發揮?社會是否真的需要?對于自己而言,是不是現實可行的選擇?如果以這三條标準衡量,自己的情況大部分或完全與之不合,還是可以另行選擇的;如果大部分是符合的,就需要做更長遠的打算。一個人能不能成為稱職、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工作崗位上經曆3年到5年的磨砺和檢驗。對于那些檢驗明顯不合格的朋友,還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選擇;如果通過了檢驗,就需要對自己的教育生涯做更長遠的規劃。
走好教育職業生涯路,與以下幾個關鍵因素相關。
第一,當然是愛心。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誨就是要我們養成愛心。愛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積聚,雖難以企望愛滿天下,但仍可努力為之,以觀照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教育所失以及未能盡善之處。教師的愛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要能被學生感受、了解,并和學生形成交流互動。教師要用愛心關愛學生,為學生成長發展服務,努力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
第二,要有教育使命。為教育而教育的人隻能成為教書匠,為了建設更為理想的社會而從事教育的人,才能展現教師的使命。“士志于道,明道濟世”是中國古代學人使命的經典表達,即志于發現真理,用真理去解決社會問題,用真理創造幸福生活。将教育事業當作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不僅僅是職業、飯碗,才有可能使得教育人生更精彩。
第三,要維護自主權。當下中國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師生的自主性不足。這種狀況當然與教育管理、教育評價不當直接相關。如果教師和學生都形成被動型人格,那麼教育就不能實作培養健全的人的目标,教師職業的價值也大大降低。對于教師而言,維護教學自主權最為重要,它決定着學生能否自主學習,也決定着教學的品質。是以教師要在所處環境中守住自己教學自主的底線,明晰權責邊界,與各種損害教學自主權的行為進行抗争,不要讓自己成為教學自主權失守的缺口,要明白維護教學自主權就是維護學生成長的權利。
第四,要有邏輯能力。這裡講的是能力,不是知識。邏輯能力在人的健全人格養成中發揮着基礎性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确定的七大基礎學科就包括邏輯學。缺乏基本的邏輯意識和能力是當今年輕人普遍存在的不足。網際網路上充斥着缺乏基本邏輯的情緒宣洩,不少人不分情境地将比喻當作推理,是以跌入非黑即白或非左即右的二進制對立陷阱;有的人聽到不同意見就不顧事實和邏輯,上升到道德批判,在師生、家長和社會中造成了太多的混亂;加上似乎人人都能對教育評頭論足,關于教育的各種資訊便海量流轉,攪得教育難得安甯。“習慣教育”“全腦開發”“智慧課堂”及各種新瓶舊酒、花樣翻新的教育概念無孔不入,直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教師必須有較強的邏輯辨識能力、清晰的概念系統,才能厘清真假、是非、俗論與專業意見,才能不迷失方向、人雲亦雲。
第五,要盡可能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調查資料顯示,教師科學素養不高仍然是個待解決的問題。無論任教哪個學科,都需要科學素養和能力,都需要科學精神,都需要原創性思維能力,都需要實證思維和動手能力。青年教師要抓住精力旺盛、思維靈活的時機,打好科學素養的基礎。
第六,要養成不斷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能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人類進入較高發展階段的學習形式。當下教育教學中大量使用标準答案的考試評價的情況,使學生形成标準答案式思維,也擠壓了教師的檢討空間。這種評價體系很難鍛煉人的思辨能力,導緻師生隻會複制粘貼而應用能力差,損傷或丢失了原創性思維,與現實的生活需求形成巨大差距。為此,教師需要有意識地通過檢討來矯正思維,腦子裡要多裝一些問題,而不是僅有标準答案,使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回歸健康和常識。
成就自己的教育夢想,也有一些竅門,最有效的竅門就是與良師為友,将良師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标,并努力成為良師。
關于良師,我在其他文章中多次論述,這裡就不贅述,僅向大家介紹成效十分顯著的雙螺旋成長模式。雙螺旋成長模式就是指自己内心的良師與自己的優勢能力發展配對,進而螺旋推進自己的不斷成長發展。
為此,教師要盡可能早地在自己心中确立良師,長期甚至終身以他為師。我自己從1981年開始學習陶行知,長期以陶行知為師,又以陶行知為友。在我看來,應遵循陶行知以朋友之道為師這個最有效的原則——以亦師亦友的原則相處,而不是跪拜陶行知,将陶行知奉為神、旗号、工具或高不可攀的目标。我相信這樣才是真正學陶行知,而不是以違反陶行知基本精神和思想觀念的方式學習陶行知。學習陶行知,更重要的是踐行陶行知思想,以解決當下遇到的問題;我常常結合實際的教育問題,與陶行知進行對話。胡适、陶行知以杜威為師,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為師,康德以盧梭為師等,也都有類似的關聯。
教師還要發現、明确并有效發展自己的優勢。教師需要發展自己的優勢潛能,并使自己心中的良師與自己的優勢潛能方向的知識、能力發展耦合起來,互相牽引,不斷生成新的人生成長目标,使自己終身不斷成長。
葉企孫是最值得崇尚的良師之一,他的教育感強,教育成就高,他的學生對中國社會的科技發展進步貢獻很大。其中“教育感”一詞是我在研究葉企孫的時候專門造出來描述他的獨有特征的,我将它界定為對教育的專業知覺,具體展現在葉企孫既擅長了解學生的優勢潛能所在,又能找準世界科技發展各個方向的前沿,同時還能把學生的優勢潛能引向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培養傑出人才。
青年教師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通過接觸、結識、體驗來确定自己的良師,也可将曆史人物設定為良師。這兩種選擇特征各異,但功能相同。選擇将曆史上的人物作為良師可能比較持久、穩定,卻不夠鮮活、感性,難以互動;選擇現實中的人作為良師可能更加符合自己的實際需求,更容易獲得針對性強的教益,可以随時請教,但同時也存在較大的風險。當發現自己引以為師的人并不足以為師的時候,就可能會導緻自己的雙螺旋中的一根中斷,是以而覺得教育生涯無意義,此後無所謂了,自己的成長就不再繼續。
請曆史上的良師回到當下生活和教育場域中,在世人公認的良師中選擇合适的人作為自己成長發展的引領者與陪伴者,形成亦師亦友關系,通過曆史文獻與他們對話,從培養興趣和确立志向入手,讓教育和各領域先賢們的智慧、知識、經驗,成為自己成長的資源,是十分明智的選擇。
人類好的教育不會突如其來,不能單單依賴技術,而是必須來源于新的教育思想、原理或理念。唯有新的思想和原理,才能激發新的技術和服務,并保證盡可能減少新技術對人的傷害,發揮它們對人的有利性,而新的教育思想、原理和理念又必須來源于純粹的教育學人持續不懈的艱難探索。
我慶幸自己在職業起點就确定了“人類優教”的人生使命,它不是短期就能實作的目标,而是無論我怎樣努力,恐怕終生都難以實作的目标。因為它給我不竭的動力和沒有終點的行程,是以我能一直走下來,并不斷進步。希望在這條路上結識更多青年朋友,共同努力!
(作者機關: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