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2日下午2點20分,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巴邊界協定的簽字儀式正在進行,簽字的人是中巴兩國外長。
在中外來賓和記者的見證下,兩位外長把簽好的檔案進行交換,然後又緊緊地握住了彼此的手。
大廳裡頓時響起相機快門聲和一片熱烈的掌聲,一旁的劉少奇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也走上前來,祝賀邊界協定的簽字。
根據這次中巴邊界協定的内容,喀喇昆侖走廊區域将歸屬中國。喀喇昆侖走廊方圓約為5300平方公裡,大抵相當于5個香港陸地面積的土地,它也成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收回的最大的故土之一。

簽字儀式完成的當天晚上,巴基斯坦外長布托又在巴駐華大使館設宴招待中國上司人,陳毅等人應邀前往。
席間布托端起酒杯高興地說道:祝願中巴友誼地久天長!邊界問題順利解決,友誼向前大踏步發展,中巴兩國自然很高興,但印度對此極為不滿。
印度之是以氣急敗壞,并不僅僅是因為隻存在于自己想象中的土地丢掉了,而且還在戰略上實實在在地吃了一個大虧。
原本在與巴基斯坦的競争中,印度的勢力已經迫近喀喇昆侖走廊南部的錫亞琴冰川,隻要跨過這裡進入喀喇昆侖走廊,就可以對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形成包抄之勢,同時也可以像楔子一樣插在中巴兩國之間,極大地阻礙他們的交流合作。
然而随着《中巴邊界協定》的簽署,印度的這些利好不僅沒有變成現實,反而成為了中巴一方的好處。
通過這份邊界協定,中巴兩國無論現實中還是戰略上的關系都更進一步,極大地遏制了印度在這一地區的野心。
對巴基斯坦來說,歸還喀喇昆侖走廊緩解了自身的防守壓力,得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與印度對峙的其他戰線上,而且把走廊交給可以相信的中國,相當于多了一塊有力的屏障。
對中國來說,喀喇昆侖走廊的回歸,讓新疆與西藏多了一條非常便捷的通道,一旦邊陲形勢有變,便可以通過這裡往來支援。
尤其是印度一直垂涎着我國的阿克賽欽地區,喀喇昆侖走廊對此可以有效地起到拱衛作用。
說到這兒可能就有朋友會好奇了,為啥這麼重要的地方以前不在中國手裡,非要等到和人家簽協定才拿回來呢?
其實,曆史上的喀喇昆侖走廊也屬于中國,隻不過因為較為偏遠,我們對這裡的統治并不是多麼牢固,也并沒有與周邊國家進行過正式的邊境線劃分,隻有一條傳統習慣線而已。
在19世紀中後期,英國殖民者趁着清政府無暇多顧之時,把這裡擅自劃入了當時的英屬印度治下的克什米爾地區。
到了1947年,英屬印度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國家,克什米爾則成為了兩國争奪最為激烈的地方。
此時的喀喇昆侖走廊就位于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是以對于該地區的未來,巴基斯坦的抉擇非常關鍵。
如今我們說起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腦海裡第一個出現的詞就是“巴鐵”,不過在當年,兩國的關系并沒有今天這樣鐵。
新中國與巴基斯坦于1951年正式建交,這個時間其實也算是相當早了,但那時的巴基斯坦是美國陣營的一部分,而巴基斯坦視為仇敵的印度,則與中國往來密切,是以中巴即便早早建立了外交關系,但關系也相當冷淡。
然而深謀遠慮的老一代中國上司人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做法,卻讓巴基斯坦從内心裡折服了。
中國一直秉持着公正的态度,沒有因為巴基斯坦屬于美國陣營就敵視它,也沒有因為與印度關系好就偏袒印度,而是不斷呼籲各方冷靜下來,用和平方式解決争端。
哪怕是印度多次要求中國明确表示支援自己,中國甘願冒着得罪印度的風險,也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這讓巴基斯坦大為敬佩,也為後來主動歸還喀喇昆侖走廊埋下了伏筆。
但政治從來都不是過家家,巴基斯坦雖然對中國有好感,但也不會輕易地就把自己控制下的土地給讓出去,喀喇昆侖走廊的回歸還需要等待時機。
阿尤布·汗與宋慶齡和周恩來
進入20世紀60年代,巴基斯坦在國際政治上出現了新的難題,它與東邊鄰國印度以及西邊鄰國阿富汗的關系同時進入緊張階段。
而此時一向支援巴基斯坦的美國,又逐漸有了偏袒印度的苗頭,另一個向來不和的大國蘇聯,也沒有給巴基斯坦好臉色。
可以說巴基斯坦的國際環境已經到了非常險惡的地步,不得不尋找新的值得信賴的朋友,已經做了多年鄰居的中國成了他唯一的選擇。
這時的中國與印度已經失和,并且還多次在邊界地區發生對峙和摩擦,巴基斯坦是以感覺與中國發展關系的機會已經到來。
1960年2月,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得知中國與緬甸在邊界問題上達成了協定後,便主動向新任中國大使丁國钰表示:巴基斯坦願意與中國讨論雙方的邊界問題,隻要中國願意。
次年3月巴政府又正式照會我國政府,希望進行邊界談判。
喀喇昆侖公路
但我國出于國際形勢和意識形态的考慮,并沒有立即予以答複。不過巴基斯坦沒有灰心,在1961年聯合國大會妄圖讨論有關中國内政的問題時,他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支援,這樣的做法赢得了中國的信任。
與之同時,印度則在中印邊境不斷制造挑釁事件,并且絲毫沒有悔改的迹象。這種情況下,中國在1962年2月選擇同意與巴基斯坦進行邊界談判。
當年十月,中巴兩國關于邊界的談判正式開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印邊境爆發了大規模戰争,并迅速推動了中巴關系的發展。
中印之戰,印度被中國打得丢盔棄甲,顔面掃地。巴基斯坦對這場戰争密切關注,但同時又保持着沉默。
過去巴基斯坦曾提防中國,也想過與印度“聯防”中國并與印度和平協商克什米爾問題,結果誰知道印度對巴基斯坦的戒心,遠遠超過了對中國的戒心。
哪怕是在被中國揍得找不着北的時候,印度也沒有從印巴前線抽調部隊進行增援,80%的部隊還在和巴基斯坦對峙,這讓巴基斯坦對印度徹底失去了最後的一絲幻想。
而且,美英等國為了幫助印度對抗中國,不斷地提供援助給印度,印度也照單全收,這加劇了印巴之間力量對比的不平衡,令巴基斯坦非常不滿。
反觀中國,在取得對印戰争的勝利後主動表現出和平的意向,與印度還有西方國家的作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巴基斯坦意識到,隻有中國這樣的國家才可以做朋友,由此決意加快與中國進行邊界談判,為兩國關系發展掃除障礙。
最終在1963年3月,中巴兩國簽署了邊界協定,巴基斯坦歸還給了中國約5300平方公裡的土地。
中巴通過友好協商劃定邊界後,兩國關系一直穩定向前發展,從未發生任何波動。巴基斯坦政府多次更疊,但卻從來沒有改變與中國發展友好關系的大方向,中國也在外交政策上進行過數次調整,但始終一如既往地非常重視與巴基斯坦的關系。
這樣的結果與當年兩國在處理邊界問題時的坦誠和互信密不可分。
内容來源:
韓曉青:《無意識的“推動者”——中巴邊界談判過程中的印度因素》,《南亞研究》2010年第3期
韓曉青 齊鵬飛:《20世紀60年代初期巴基斯坦積極推動中巴邊界談判之動因分析》,《南亞研究》2010年第4期
劉甜甜:《中巴陸上邊界問題的解決及邊海合作面臨的挑戰》,《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