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西禾花鯉

曆史背景:

黃焖禾花魚是桂林全州縣頗有名氣的傳統菜肴。

禾花魚因長期放養在稻田内,食水稻落花而得名。其肉質細膩,刺少肉多,骨軟無腥味,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黃焖、清煮、煎、蒸都好吃,尤以瓦罐煨煮其味最佳。湯開魚熟,滿屋飄香。用鮮活禾花魚烘制成禾花幹魚仔,是全州人傳統保留它的辦法。因鮮魚從稻田中挖出後不管放在什麼地方飼養,兩個月後,禾花的真味異香便随之消失,但制成臘魚幹後異香如故。全州人稱禾花魚幹為臘魚仔,其成品金黃油亮,聞香生津,久食不膩。全州自古有諺雲:“禾花魚下酒,見者不走。”魚出田時,戶戶飄香,全州人古有“見者入席,喝酒吃魚”的習俗。“臘魚仔送飯,鼎鍋刮爛”,“炒魚肚貨,肚皮脹破”,其言實也。

相傳,清代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帶着一班文武巡遊江南,到了桂林府。府台知道乾隆皇帝好遊玩,愛吃喝,便投其所好。派人到處采購山珍海味,請來有名廚師,大擺筵宴,為皇上接風乾隆平日在京城吃的多是北方口味。這次來南方,覺得酒醇菜美,異常新鮮。席間,他對菜盤裡的禾花魚特别感興趣,高興地問左右:“這是什麼魚?這樣肥嫩可口,無腥無膩。”府台回答道:“這是全州的禾花魚。”“什麼叫禾花魚?”皇帝又問。“禾花魚就是田鯉魚,百姓把鯉魚放在稻田裡喂養,當稻子抽穗揚花時,魚兒特别愛吃飄落在水上的禾花,食後長得又肥又嫩,故無腥味。”府台畢恭畢敬地回答。乾隆昕後龍顔大悅,說道:“禾花魚肉嫩鮮美,武昌之魚未能及也。”從此,全州禾花魚被列為土貢,身價倍增。

廣西禾花鯉

禾花魚是一種體色烏黑透亮的鯉魚品種,即烏鯉,主要在南部山區,廣西北部一帶,最開始發源于桂林市全州縣龍水鄉;禾花魚取魚苗在水稻稻田中養殖,因采食落水的禾花後長大,魚肉具有禾花香味而得名禾花魚。

禾花魚食性雜、生長快、繁殖能力強,刺少肉多,肉質細嫩,骨軟無腥味,蛋白質含量高,一般體重在50-250克。

清代乾隆盛世曾是宮廷貢品。目前年養殖面積2.67萬公頃,年産量7600噸。這裡有桂林禾花魚、湖南郴州禾花魚,靖州山區禾花魚;桂林禾花魚較為出名。

廣西禾花鯉

全州禾花魚

全州縣、龍水鄉的禾花魚是把它用鹽水煮過,放在火爐上烘幹,吃時放豆豉、蒜、姜,加上酸辣椒或幹辣椒粉———鹹辣适宜,味鮮無比,堪稱“嶺南一絕”。

禾花魚吃法多種多樣。但隻有把它“烘”幹,才别有一番風味。全州、龍水人喜歡将“禾花幹魚仔”在煮和蒸前稍用溫水浸泡,佐以豆豉、辣椒粉,配以白酒、味精、放在鐵鍋裡煮。更佳的是待飯要熟時,放到飯上蒸。端上桌來,真是一片稻米魚花香。其肉質細膩,魚刺松軟、味道濃厚。

廣西禾花鯉

夏收季節上市的禾花魚,是桂林市全州、資源、興安等縣有名的土特産。此魚飼養于稻田中,夏秋禾花盛開時節靠吃禾花長大,故得名。烹食禾花魚,隻須把其膽取出,不必除去内髒,黃焖、煮湯均可,奇香撲鼻,令人垂涎,食後令人難忘。它還可配上香料煮熟焙幹後再用油炸一下,就成了又香、又脆、又甜的飲酒佳品。禾花魚味道鮮美,我國在唐代已開始飼養,清代一些皇帝曾勒令每年要将其進貢給皇室。 它有鳜魚之鮮嫩,卻避其華貴;舉草魚之價廉,卻避其草腥;呈鲫魚之小巧,卻避其多刺;比江、河鯉魚更富營養,卻避其鱗粗刺多

廣西禾花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