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題目下方平江鄉友網,為您推送平江各類曆史文化資訊

作者:潘剛強
古塔依然聳立草木茂盛的船形山頭,像高高的桅燈照亮村莊田野,清清溪河彎彎曲曲繞過山腳沖洩西去,風雨滄桑守望幕阜昌江。梅仙哲寮,嶽阜古道歇腳的茶寮酒肆。記憶中那悠遠的蹉跎歲月,從長沙至武漢必經姜源陡嶺的阻遏,古往今來歇腳喝茶其實是無奈的詩意。如今高速公路懸橋隧道輕便地穿越時空,尋訪道仙哲人對飲的靈山秀水,倒也閑情惬意而自由自在。
碧龍峽
一隻白頂溪鸲站立溪澗岩石,黑色體态白色頭頂栗色腹尾,我行它進,幾度翻飛降落,不停地點頭甩尾逗樂。溪流潺潺,層林疊疊,“追呀~”一聲尖亮的啾鳴随風鑽進高低起伏的灌木叢中。這種山溪靈鳥繁殖季節躲藏高山泉水源頭避暑,等候冬季沿溪流垂遷而下,及早逃離寒冷的冰封。鄉人叫它看水童子,如今很難遇見。那天恰逢初冬小雪時令,晴朗的峽谷空氣清新溫暖洋洋,巧遇它的歡樂倩影,我心裡熱乎乎的感覺有緣。
誰家黃狗也喜歡獵奇,一聲不吭從我身旁飛箭似的沖上前去,擡頭探望前方,又回頭等候,與我們一起走進碧龍峽。清澈明亮的哲寮水依然涓涓細流,順山走勢悄悄然與溝壑河床對陣,億萬千百年的激情與和睦交鋒。奇形怪狀的花崗岩或龍盤虎踞,或牛飲馬奔,嘩啦嘩啦瀑布飛濺,叮咚叮咚逐浪翻滾,光照與水汽組合生命之泉,滋養青苔綠藓草木叢林,溪溝石潭鋪卷七彩斑斓的畫卷。腳踏山徑險路随意品味曠野荒僻,遍地枯枝落葉無人處,掩藏泥沙石墩的溜之乎也。采一朵金黃石蒜,摘一枝橙紅黃栀,山茶花的豔麗,野桂花的清香,濕漉漉水靈靈的天然氣象,有聲有色冉冉升騰在森林溪澗。
哲寮水源分兩支,一出黃柏山蘆栗坡,一出椽皮岩黃泥坑。黃柏山本名黃檗山,盛産中藥材黃檗樹。相傳西漢王莽篡政之時,南昌尉梅福棄官隐居此山,煉丹成仙留下梅仙鎮名。從黃泥坑再往高峰尖的雞公岩,懸崖絕頂有座雞公寨,高百餘丈,一般人爬不上去,元末鄉人避亂,平江四十八寨之一。
碧龍峽自然龍多,卧龍潭,盤龍洞,雙蛇出山,雙龍擊鼓,山石藤木瀑布深潭多呈龍脈龍舞态勢,天工作美果然名副其實。
白鶴啣書
夜宿碧龍峽,柴火吊壺燒得熱氣騰騰,約請年尊鄉賢圍爐茶話,鄉村老教師湛雅平先生說話從容文雅,幾位湛姓老哲寮争相呼應,聊起祖先,噼啪炸響的煙火飄散着團年的味道。
元末明初,鼻祖福六公從江西遷居平江,選擇這片風水寶地,湛氏家族開枝散葉,繁衍二十八世,人丁已過萬,哲寮村聚居三千餘人。一脈哲寮水經碧龍峽岩前盤纏不舍,進山上十裡,出山下十裡,山水與人煙互相毗連,數百年風雨滄桑,如今儲存有古建築十五棟,石拱橋五座,古井、古廟、古塔生機盎然。盡管世事如棋局局新,本族一世祖湛公福六大人墓,二世祖華叟公墓,三世祖仁先、義先、宗先墓,十七世祖啟雲公墓,十八世祖湛公其英墓,還有改遷的唐朝盤琪公墓,古墓碑刻儲存完好,二世祖白鶴啣書最為顯耀。
哲寮湛氏發家之道應當是漕運商機。話說明朝建都北京,兌解京倉的漕糧仍運往南京,永樂八年(1410)開辟漕河。平江漕運每年正米六千八百四十四石,每石運輸成本加耗米三鬥六升,三六耗米達二千四百六十三石八鬥四升。當時民運糧船從昌江過洞庭、下長江,運至淮安、臨清、滁州、德州,轉交通州、天津二倉,經常船翻糧毀,往返勞損之至苦不堪言。華叟公主持漕運數十年,負責解運平江及巴陵、湘陰、長沙、浏陽、湖北通城、江西義甯共周邊七縣一州,深感國饷急需而民苦役事,他以國事為重,堅持勤王利民,喜施濟分仁。凡商号因災欠債不還的,他年年歲歲從不立卷、不問償,其慈惠之名衆口皆碑。他作出的最大貢獻,請求朝廷将南米改為兌運,民運轉漕給官軍,由官軍補船費,從此雙友善利。此法開辟,成化七年(1471)南糧終于改兌運為官軍長運,平江等縣納糧隻需運至嶽州黃華亭交兌官軍。華叟公如此功德圓滿,終是福祿壽齊,眼觀五代。明宣德元年(1426)仙逝,享年八十一歲。因功勳卓著,皇恩浩蕩永封湛家子孫承當糧運官。這份恩賜永續享受,皇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湛氏宗祠門前立有“奉上饬例”告示,遇有鄉保社長夫役草料采買等差,軍丁概予準免,毋得違例混派。倘敢故違,定行深究。
湛家富雄一方,但心中總有遺憾。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子子孫孫參加科舉考試遲遲未見發迹,在地方上面對書香門第終是做不起骜人。
晨霧彌漫,蒼山迷蒙,黃泥坑細公垅山谷左龍騰右虎躍,聽中央松曲泉琴,白鶴啣書的地理風水約隐約現,二世祖湛公華叟之墓石鼓香爐駿烈清芬沉默無語,守望碧龍峽過去又叫筆筒坑的龍脈,越加顯露祖德流芳宗功庇蔭的神秘感。
旗杆石
時光如流水轉折清朝乾隆盛世,十七世湛啟雲科考中舉,三百多年後哲寮湛家終于揚眉吐氣。
湛啟雲舊居北山屋依然門庭祥瑞,梁架上雙鶴啣蓮金碧輝煌,撐拱、雀替雕花精美。神龛頂梁懸挂“慶合三星”賀匾,落款為原任廣西全省提刑按察使司餘有欽題,贊歎哲寮湛氏瓜瓞綿綿,北鬥魁星光芒耀亮。
兩塊麻石柱遠遠把守路口,我以為是拴馬的,最初并未在意。伴池塘流水靠近屋場,地坪前左四柱、右六柱,一排石欄杆像皇家衛士形态嚴肅。麻石柱高六尺,寬一尺,厚半尺,上方刻成烏鬥曲線形态,柱體兩個洞孔天方地圓。左邊首塊篆刻字迹清晰:“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歲恩科鄉試中試第十三名舉人湛啟雲立”。第二塊:“乾隆四十年歲次乙未六月初十日巳時太學生湛啟第豎立”。第三塊字迹不清,不知何人何職。邊際那塊:“大清嘉慶三年戊午季冬月吉旦貢生湛先萬立”。依據哲寮村湛姓輩分,平安得勝功,惟伯萬朝文,顯祖榮宗遠,佑啟先培德。這三位“啟先”同族顯然兄弟侄子共享榮華富貴。
我第一次見到如此整齊生動的旗杆石,據《清同治平江縣志》載,自南宋至清末全縣先後有七百二十三人取得舉人、進士、貢生、翰林資格。從大清起,或許功德之家過于興盛的緣故,牌坊、牌樓等坊表不再官建。凡舉鄉科登甲第照例由旌典官撥銀三十兩,聽其家族自行修建。允許廳堂走廊前列屏樹鬥,或設于門,或建他所,或四柱,或二柱。旗杆頂部帶有烏鬥圖形,一鬥為舉人,二鬥為進士,宣耀經魁折桂的功德。明清時期平江多處建有登科坊,世科坊,魚躍天池坊,父子進士坊,父子簪纓坊,然而早随科舉制度廢止而消亡。哲寮村科第世家旗杆石,已成絕世孤本。
(未完待續)
圖:天工作美,皮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