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永貴:把日子過成詩

作者:廖昊
張永貴:把日子過成詩
張永貴:把日子過成詩
張永貴:把日子過成詩

溫州網訊 你還記得嗎,老式縫紉機腳踏闆帶動皮帶發出的吱呀聲,和送布、壓腳時的咔哒聲?你身邊的孩子們是否認識,那些陪伴老一輩生活多年的犁、耙、碾、磨都長啥樣?在溫州市民張永貴家裡,綠樹花團環繞中,藏着一處“民俗舊物陳列館”。

庭院展示老物件

還原舊時光

在張永貴的庭院裡,青磚白牆,綠樹成蔭,一汪碧泉潺潺作響,百餘件充滿年代感的老物件與盆景錯落分布。從風谷車、木犁、耙、蓑衣、打谷架,到石磨、糧食櫃、縫紉機、煤油燈、首飾擔、臉盆架不一而足,各類運輸工具、制造器械、各種生活用品、工藝制品、禮樂器具、錢币郵票……通過這些老物件,一窺溫州百年生活變遷。

“我始終有一個想法,留住過往生活的印記,讓沒見過這些東西的孩子們看見我們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張永貴說,年輕的時候家裡生活困苦,現在看到舊時的老物件,總有一種憶苦思甜感。空閑時,他會将庭院打掃一番,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的每一件寶貝,細緻地擦拭。“讓後代人有迹可循,這是我收藏老物件的初心,也算是為珍藏民俗記憶,教育子孫後代做一些有紀念意義的事吧。”如今,經常有慕名而來的家長、老師帶着小朋友到張永貴的庭院參觀,讓孩子們在這中式庭院中感受時光流轉。

打造專屬音樂室

圓少年夢想

1960年出生的張永貴除了喜歡收集老物件,還癡迷音樂。“我真的很喜歡音樂,非常喜歡。”聊起關于音樂的話題,張永貴立馬眉飛色舞。2013 年,他在家中地下室打造了一間專屬自己的“音樂室”,并做了隔音。走進這間“音樂室”,滿屋子各式各樣的樂器。他向記者興奮地展示自己的寶貝:電子琴、大提琴、吉他、二胡、小提琴、薩克斯、鳳凰琴等十多種樂器。記者發現,每種樂器還不止一件,單單口琴他就收集了7把。“學樂器是因為開心,隻要能‘拿得起’就行!”沒上過一節音樂課的他,因為對音樂發自内心的喜愛,憑着天生良好的樂感摸索着無師自通。如今,他能玩轉十幾種樂器,吹拉彈奏樣樣能行。平日裡,隻要有時間他就在自己的音樂室内練習樂器,演奏薩克斯、笛子、二胡、葫蘆絲,聊得開心了還即興表演起來,在各種樂器中間切換自如。

“相對于民族樂器,西洋樂器中我最喜歡的是薩克斯,薩克斯獨特的金屬磁性很吸引人,如今有很多朋友喜歡,知道我玩得好願意跟着我學。”張永貴說,今年年初,他們成立了龍灣區音協薩克斯學會,很多朋友跟着他學習薩克斯,他也樂在其中,做公益教學生吹奏薩克斯。“學吹薩克斯沒壞處,增加了中老年人的魅力,豐富了退休生活。”

玩樂器的張永貴在社群裡找到了一幫志同道合的人,一有空就聚在一起排練。2014 年,他們組成了萬順社群國樂團,由張永貴擔任團長。國樂團有幾十名成員,平均年齡55 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拿手絕活”。這個自發性的小樂團,從樂器種類、主持人、指揮、主唱一應俱全,大家各司其職,合作默契。“雖然都過了退休的年紀,但隻要拿起自己熟悉的樂器,就好像回到了當年最意氣風發的時光,心态也會跟着年輕許多。”

退休生活閑不住

将公益進行到底

張永貴的國樂團不僅玩音樂自娛自樂,還經常參加社群活動表演,給居民帶去歡樂。除了成立社群國樂團,他們還加入了龍灣國樂團、龍灣愛樂樂團等多個樂團,受邀到各個縣(市、區)的文化禮堂、公園表演。

關于做公益,張永貴還擁有另一個身份,他是所在小區業委會的“衛生環境部部長”。每次小區活動,他都會負責現場的衛生,并且帶隊成立了志願者隊伍,定期對小區的樓道、綠化等環境衛生進行檢查,向居民宣傳環境知識。他作為業委會成員和樓長,配合相關機關将所在樓道“改造”成藝術展廳,每一層的樓道都别有洞天。這裡沒有任何堆積物,反而猶如小塊藝術天地,而且每一層的風格都還不一樣。“我是個閑不住的人,做志願者給大家提供便利,可以改善鄰裡關系和生活品質,自己充實又高興。”張永貴說。

來源:溫州晚報

原标題:張永貴:把日子過成詩

記者 吳邑琦/文

吳倬墨/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