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腳步丈量紅旗渠,鏡頭記錄修渠人

河南日報用戶端記者 趙阿娜

取景自安陽林州多個農村、拍攝周期三個多月的電視劇《紅旗渠》,正在央視一套上演。而在安陽師範學院,一群師生從2018年起,曆時三年,探尋林州456個村落,走訪500多位修渠老人,共拍攝8萬餘張照片,用鏡頭記錄了一個又一個修渠人.....

.

腳步丈量紅旗渠,鏡頭記錄修渠人

10月28日,在電視劇《紅旗渠》熱播之際,記者來到安陽師範學院,走近這支師生團隊,聽他們講尋訪紅旗渠建造者的故事。

“這種尋找意義非凡”

“參與尋訪紅旗渠建造者這個項目,我已經去過林州十幾次了,如今,我一個東北人竟然都能聽得懂林州方言!”家在遼甯的小夥子田東鑫笑着說。

腳步丈量紅旗渠,鏡頭記錄修渠人

談及尋訪紅旗渠建造者的過程中,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田東鑫說,尋找本身就挺有意義。他告訴記者,帶着未知的心情去尋找,在每一次找到并确認老人參與過修渠後,那種喜悅之情無以言表。

“我們每天五點半就起床,那比在學校都起得早!然後就開始在村子裡找,挨家挨戶地敲門,問人家當時是否參與過修渠。”田東鑫打趣道,他們就好像是調查戶口的,天天在村裡轉悠。

腳步丈量紅旗渠,鏡頭記錄修渠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橫水鎮東下洹村,那天我們遠遠地看到一群老人圍在一起打撲克,就走上前去随口問了句‘有誰參與過修渠嗎?’,沒想到,一群老人幾乎齊聲回應‘我修過!’......”田東鑫說,那種感動,每次想起都記憶猶新。

“電視劇裡開頭就是兩個村子的人為了争水而産生沖突,還原了當時缺水的真實曆史。”田東鑫感慨道,他們尋訪了那麼多修渠老人,其實都是最普通不過的老人家,就是為了擺脫吃水困境,一群普通人做了一件極其不普通的事情。

“這種體驗前所未有”

來自南陽的姑娘聶皓馨告訴記者,她之前從電視、報紙、書本上看過紅旗渠的事迹,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如此深入地了解修渠的故事和那些修渠的英雄。

腳步丈量紅旗渠,鏡頭記錄修渠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鄭年仔的老人。老人告訴我們,當年在修渠工地上,他上前檢查一個啞炮,結果炸傷了雙眼,導緻雙目失明。而他去修渠之前,有個未過門的對象,他怕耽誤人家,就主動退了婚。後來老人也一直沒成家,一個人孤獨終老......”聶皓馨抹了把淚說,今年五月初,為了補充資料,他們再一次去看望了老人,沒想到這就是最後一次。“沒多久,老人就去世了......”

腳步丈量紅旗渠,鏡頭記錄修渠人

“這樣的經曆,對我來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如今已經大四的聶皓馨說,自己從兩年前加入到尋訪紅旗渠建造者的團隊中,開始也隻是單純地為了完成項目。後來,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心态逐漸發生變化,就想盡量多走多看,更多地去拍攝和記錄這些當年做出偉大貢獻的老人們。

腳步丈量紅旗渠,鏡頭記錄修渠人

“作為一個外地人,其實有時候,我并不能聽懂他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但卻又好像聽懂了一樣......”姑娘動情地說。

“電視劇《紅旗渠》播出的第一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了。”聶皓馨說,她還給自己的朋友瘋狂“安利”這部電視劇,她希望能盡一份微薄之力,讓更多人了解紅旗渠的故事。

“這種精神曆久彌新”

這支團隊中,自然也少不了林州本地人來充當“翻譯官”。

腳步丈量紅旗渠,鏡頭記錄修渠人

“電視劇《紅旗渠》能在央視一套播出,把我們家鄉推介出去,把家鄉偉大的修渠故事和修渠精神推介出去,身為林州人,自豪感真的油然而生。”林州姑娘李若瑜激動地說,紅旗渠的故事能以影視劇的形式呈現給觀衆,将當年修渠的老人們搬到熒幕上,這也正說明了紅旗渠精神在代代相傳。

腳步丈量紅旗渠,鏡頭記錄修渠人

李若瑜跟記者分享了修渠英雄範義忠的故事。她回憶道,兩年前去到範義忠老人家中拍攝,老人講述了自己帶領整個大隊的人奔赴修渠一線的經過。不管是渠首截流的險,還是修渠曆程中的難,他都經曆了。老人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作為共産黨員,咱不去誰去?”。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林州人,我們要把紅旗渠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将紅旗渠精神不斷傳承下去。”李若瑜感慨道,當年意氣風發的修渠人現在大都已經八九十歲,他們更要與時間賽跑,盡最大的努力去記錄老人的影像,留下他們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腳步丈量紅旗渠,鏡頭記錄修渠人

“藝術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帶隊老師秦國防說,能夠把紅旗渠的故事拍成電視劇,對于當下年輕人來講,是極具教育意義的。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故事來诠釋偉大的紅旗渠精神,真實再現了那段偉大光輝的歲月。

“我們拍攝紅旗渠建造者的‘豐碑’攝影展,在安陽當地、鄭州大學、鄭州圖書館、洛陽圖書館、三門峽中國攝影藝術展等一一展出過。”秦國防表示,下一步,他們想把攝影展帶到全國各地,讓更多人記住這些英雄的樣子,了解修渠的偉大曆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