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是1990年上映的香港影片,導演許鞍華,編劇吳念真,相對于張曼玉主演的其他影片來說,知名度略遜一些,但它卻飽含更多的意義。
影片講述的是身在異鄉的母女之間從隔閡到最終和解的故事。影片中不同文化間的疏離感、分裂的忠誠、隔代人之間的情感,都能引發人的共鳴。當片尾響起白駒榮演唱的《客途秋恨》: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此情此景,催人淚下。

影片素材來源于香港女導演許鞍華自己的真實故事。她們母女倆的關系正如影片情節那樣。
影片通過穿插張曼玉飾演的曉恩與陸小芬飾演的曉恩母親的故事,融合了倒叙手法,在懷舊悲涼的基調中,一邊向觀衆娓娓道來,一邊又留給觀衆更多想象空間,加深觀衆的情感認同。
我将從叙事手法、配樂藝術、主題呈現三方面分析這部經典影片中展現的母子情和故鄉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 叙事手法:回憶叙事穿插其中,看母女感情的一波三折</h1>
影片以曉恩人物的第一視角去拍攝,穿插回憶片段,實中有虛,虛實相合,讓人沉浸其中的同時又能跳脫出來反觀現實。
影片的叙事以時間為主線:曉恩在英國學業有成,回到香港參加妹妹的婚禮,又陪伴母親前往日本探尋故鄉,歸途後又去了廣東看望生病的祖父。
影片在遵從時間叙事的同時,又穿插了曉恩與母親的回憶叙事,以打亂時空的叙事片斷綴合而成,各個片段之間都有着與主題不可分割的聯系。以微小的場景抒發深沉的情感,耐人回味。
曉恩的回憶叙事裡對母親的不了解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童年時代,在澳門祖父母家。
曾經的母親沉默嚴肅,被公婆嫌棄,鄰裡蔑視。種種這些也導緻曉恩與母親的疏遠。
第二個階段少年階段,從祖父母家回到香港。
母親天天隻是打麻将,其他什麼事情也不管。曉恩對母親種種嫌棄。
第三階段青年階段,從英國回到香港。
母親性情古怪,講話冷嘲熱諷,控制欲強。曉恩對母親的變化更加不滿。
這些不了解中包含着兩次剪發的母女沖突,也有視窗的5次凝望的眷戀。在曲曲折折中感受母女情感的敏感。
首先,回憶叙事的高潮,兩次剪發引發母女沖突。
曉恩在英國活得非常肆意,騎着車子在街道上飛馳,露臍裝展現出了自己的個性。受了西方文化熏陶後,回到香港家裡,母親拿出一條紅色豔俗的裙子讓小恩穿,又說第二天要一起去做頭發,全部燙成一樣的發型。曉恩此次回來發現母親除了打麻将沒有變,性格變了很多。
曉恩坐在理發椅子上,一邊沉默地接受母親的要求,剪了長發,一邊回憶起兒時的一次剪發 。曉恩童年的回憶很美好,有午後吊籃裡面包的香氣,有甜甜的炖木瓜,還有祖父柔軟的肚子。但是回憶到媽媽,就讓她不寒而栗。少言寡語、不苟言笑的母親,冰冷的飯食,母親的某種固執都成為曉恩疏遠媽媽的原因。
曉恩到了上國小的年紀,媽媽追着曉恩要給曉恩理發。曉恩哭着鬧着不要理。兩人繞着桌子追逐,母親一把拉過小恩,把她摁倒在床上,狠狠地在她屁股上揍了一頓。然後拽起她,把一張從中間剪個洞的舊報紙使勁套到她的脖子上,對她的哭泣絲毫不理會。母親按自己的意圖給小恩剪了一個短發。祖父、祖母聽到哭聲趕來,母親已經給她剪好了。
兩次理發的場面,都是以母親的意志為主導,母親心裡雖然愛着曉恩,但是卻無法原諒應該和自己最親近的曉恩一直都遠遠躲避自己。又遠又近,想近又遠,正是母女兩人拉鋸似的情感。
在婚禮上燙成一樣的發型,母親的私心是讓别人一眼看出是一家人,多排場。但她的舉動又觸動了曉恩的傷疤,一家人的感情融洽,不是外表上裝出的樣子,而是内心的感受。母女兩人少有溝通,見了面就是互相的針尖對麥芒,仿佛彼此傷害得越深,心裡就越放不下對方。
其次,視窗成為母女兩人流露感情的媒介。
影片多處出現母女兩人同在視窗觀看彼此的鏡頭。有時是母親在樓上,看着樓下的女兒,有時又是女兒在樓上,看着樓下的母親。通過視窗的凝望,傳達出兩人雖然對彼此不滿,但是血緣關系還是說不清道不明,總有絲絲縷縷的牽挂彼此。
母親站在窗前,看着祖母帶着曉恩上學,曉恩沒有穿校服,穿着粉色的連衣裙,背着一個大大的草帽,祖母的手摟在曉恩肩上。
兒時的曉恩在視窗看着媽媽離開的背影,後來母親也在視窗看着倔強的曉恩拿着行李箱去住校。
母親打完電話回來,曉恩一直在樓上看着媽媽,就像小時候媽媽要帶曉恩回香港,曉恩卻不同意,哭着跑下樓去。
導演的叙事多次前後呼應,母女兩人的相似性格躍然熒幕上,生怕透露出自己的真感情,那扇視窗後面是滿含了深意的秘密,讓觀衆細細品味其中的滋味。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配樂藝術:《客途秋恨》粵曲兩次出現,渲染不變的故鄉情</h1>
配樂藝術是電影表達情感的有效手段。特定場景播放特定的音樂,對于推動情節發展、表達主題情感和填補畫面空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這部影片最重要的旋律就是《客途秋恨》這首粵曲配樂,當時在香港非常流行,大街小巷,茶樓都能聽到。影片中出現了兩次。配樂配合鏡頭語言恰到好處地的表現人物性格,刻畫了人物心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同時也渲染了氣氛,将情緒推動到一個高度,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
首先,在影片十幾分鐘的時候,畫面是炎熱的夏日,窗外是一望無際的碧綠荷塘,這時曲子出現,祖父躺着躺椅上,扇着扇子,曉恩在祖父面前背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背完詩,曉恩趴在祖父的肚子上,祖父搖着扇子。稚嫩的聲音落下,又轉換成了粵曲。劉禹錫的古詩和南音此起彼落,似乎是完成了某種文化傳統的交接和傳承。
曉恩那時還小,對祖父讓自己背的詩還不清楚裡面的含義,但詩中表露出來的色澤與氣氛都是悲怆與哀愁,祖父從期間的盛與衰,富與貧,體會出了人世的滄桑。
今日與過去,就如同許多偶遇與餘韻,藕斷絲連。“涼風有信”,承自宋玉的“悲秋”,這是一種頹靡無力的傷逝,也轉化成尋根問祖的想象力量。祖父雖然身在澳門,卻想着落葉歸根,日日思鄉,想回到廣州去。祖父對傳統文化,對自己的故鄉都有着一種執念。
第二次《客途秋恨》的曲子出現在影片的結尾。
祖父終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鄉,但是對于故鄉他卻隻能是過客。時代背景雖然隻是寥寥幾筆,卻也看出了端倪。祖父因為要給曉恩寄一本宋詞,遭到審查,氣血攻心,身體中風。感受到老人一腔熱血,無所依托,風燭殘年,還在漂泊。破舊逼仄的房子,和故鄉的想象差了很遠。
曉恩呆呆地看着卧床的祖父,心裡莫名的悲哀,想起小時自己背古詩後趴在祖父身上的事情。曲子緩緩響起。
天氣已經進入深秋有了涼意,這首曲子更是悲涼婉轉。随着粵曲,戰争、中國、日本、香港、曆史、親情,這些沉甸甸的一切都落在曉恩身上,曉恩百感交集,流下了兩行熱淚。
出現兩次的粵曲,給整個影片蒙上了一層憂傷凄涼的色調,在凄涼後又是大片碧綠荷葉的渲染,讓人又心生希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主題呈現:時代背景下的故鄉情和家國情</h1>
如果細細品味,導演在這個影片中注入了太多感情。有國仇家恨的大時代感,有個人命運的颠沛流離,有漂泊異鄉的濃濃鄉愁。
首先,母女倆人的隔閡源自時代背景下的家國情懷。
曉恩陪伴母親去日本尋根祭祖。在母親的回憶中,曉恩知道了母親與父親相識相知的故事。母親的家在日本是一個大家族,地位顯赫,在失戀的打擊下,和哥哥來到中國滿洲。因為日本戰敗,哥哥的兒子生病,偶然認識了曉恩的父親。在父親的幫助下,孩子的病得已痊愈。在他們要傳回日本時,父親請求她留下來。她答應了。曉恩的名字也是以而來,母親因為父親救了她的親人,她才留下報恩。
在日本期間,因為聽不懂日語,曉恩呆得很尴尬。她慢慢了解了母親,聽不懂,不會說在異鄉是多麼痛苦的事情。母親一個日本人生活在中國,更加艱辛。因為那樣的環境才讓母親少言寡語,祖父母又都是忠誠與祖國的,對于兒子沒有經過他們同意,娶了日本媳婦兒,心裡也是有怨氣。對于母親來說,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公婆又冷眼相對,女兒也不了解自己。自己好比一葉在大海上孤零零的小舟,無依無靠。
母親以為日本是故鄉,但是發現日本也變得疏離,自己成了一個在夾縫中苦苦掙紮的人,中國人把自己當敵人,而日本弟弟把自己當背叛祖國的恥辱。母親與弟弟見面後撲在曉恩身上放聲痛哭,她心裡的委屈似乎找到了一個發洩的出口,原來一切都回不去了。
在香港呆了幾十年,母親已經變成了道地的香港人。對日本的飲食也不再習慣了。 家裡的舊宅也被賣掉,母親也沒了故鄉。
曉恩對母親之前種種的不了解,到了日本都找到了答案。原來小時候讓自己理發穿校服,是因為在日本,學校是有嚴格規定的。曉恩與母親終于放下芥蒂,知曉了母親的種種不容易和對自己的關愛。
其次,還有舊夢與歸途中的深厚情感。
影片中祖父的故鄉是廣州,客途是澳門;母親的故鄉是日本,客途是滿洲、澳門和香港;曉恩的故鄉是澳門,客途是倫敦和香港。
雖然祖父回到了故鄉,但是故鄉已經疏遠了;母親回到了故鄉,發現已經不能再适應日本;曉恩本想留在英國工作,但英國也拒絕了小恩。
遷徙了很多次的人,哪兒都是羁旅,停不下腳。未被荒疏的記憶成了舊夢。對母親來說,日本是舊夢,對小恩說,祖父母的家是舊夢。舊夢再好,也回不去了,羁旅是宿命。
故鄉與他鄉,家國與天下,許鞍華的表現手法充分地表現出了這番格局。
香港這個“客途”最終成為了母女共同的“歸途”,兩人在情感上也互相包容。母親也原諒了公公婆婆。完成了三代人的心理和解。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尾:</h1>
許鞍華擅于在影片中營造深遠的意境,她的多部影片均呈現出了平淡深遠、富有詩意的意境美,形成其獨特的詩意風格。
張曼玉動情地流淚,恰到好處的配樂,又與整個故事完美融為一體。觀衆在影片中的情感氛圍中不斷陷入,情緒久久不得散去。
“秋天的風 ,就這樣吹了一生,憂傷的味道嘗到現在,生命是一條任性的河川,急急緩緩 ,甜甜酸酸。秋天的恨 ,躲在她的裙擺,憂傷的眼神藏到現在 ,命運是一粒客途的塵埃 -----”
主題曲《客途秋恨》再次點題。在這首歌裡蘊藏着導演許鞍華對自己命運的诠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