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津湖》是電影大片也是思政好課

作者:王鎖明(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也是“兩個一百年”曆史交彙的關鍵節點。作為一部展現主旋律的國慶檔影片,《長津湖》在全國各大影院隆重上映。該片以抗美援朝戰争中長津湖戰役為背景,高度還原了一段戰争曆史中的人和事,有力彰顯了志願軍将士崇高的信仰之美與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上映以來掀起觀影熱潮,帶給觀衆強烈視覺沖擊的同時,也讓觀衆上了一堂感觸至深的思政課。

逼真再現了長津湖戰役的戰争場面。我們說電影《長津湖》“好看”,首先在于它對當年長津湖戰役的艱苦條件、戰争場景以及真實發生的一些情節的真實再現,對戰争的殘酷、悲壯呈現逼真。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在零下40度左右的極寒天氣裡,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克服一切困難,重創當時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精銳部隊,創造出抗美援朝戰争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長津湖戰役曆時28天,被公認為人類戰争史上最殘酷的會戰之一,而電影《長津湖》則全景式還原了這一戰役,把志願軍戰士在極寒環境下堅守陣地、奮勇殺敵的場景呈現出來。這場戰役是北韓戰争中超乎人們想象、挑戰生理極限的一場戰役,也是志願軍部隊入朝參戰第二次戰役中一場決定性戰役。

抗美援朝戰争無疑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今天的人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對70多年前發生的包括長津湖戰役在内的抗美援朝戰争的背景、必要性、合理性和曆史意義知之不多,更缺乏深刻了解。《長津湖》可歌可泣,是一部電影,也是一段曆史,一段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于心的曆史。影片通過鏡頭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去接近那段曆史,去體驗那段曆史。看完電影,觀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和平來之不易,一個個志願軍戰士舍生忘死的不朽形象映入腦海。當年志願軍戰士保家衛國赴朝作戰,戰争結束後仍有烈士長眠北韓戰場,沒能回到祖國和故鄉的懷抱。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長津湖》總制片人于冬說:“希望這部電影可以讓那些為了我們這些後輩犧牲自己的先烈能夠被更多人記住,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這個時代最應該追的‘星’。”正是因為有了志願軍戰士的流血犧牲、無私付出,才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甯。曆史已經遠去,但曆史不應忘記,英雄永遠值得銘記。

生動诠釋了志願軍戰士不懼強敵敢于戰鬥的英雄氣概。在抗美援朝戰争中,我們的志願軍部隊隻有簡陋的物資裝備,補給也常因遭美軍飛機輪番轟炸運輸線而跟不上,但一個個戰士卻發揮了生命的最大能量。電影《長津湖》中,志願軍戰士在嚴寒氣候條件下,面對美軍最精銳的“常勝之師”,他們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視死如歸、奮勇殺敵,緻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曆了一次慘痛的失敗。可以說,抗美援朝戰争勝利是志願軍戰士付出巨大犧牲換來的。我們的志願軍不隻是英雄之師,更是維護和平的仁義之師,是“最可愛的人”。影片中有一個情景令人動容,指導員梅生輕撫着女兒照片說:“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我們下一代就要打”。這樸素的話語深情表達了當年志願軍赴朝作戰“為了誰”,凸顯出他們“保家衛國”的使命擔當,“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家國情懷,以及渴望和平、為和平而戰的堅定信念。為了子孫後代不戰而戰,這樣的價值觀引發觀衆共鳴共情,進而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懷。正是秉持“保家衛國”這種家國統一的價值理念,一批批志願軍戰士懷抱對祖國和人民的赤膽忠心,義無反顧赴朝作戰。

抗美援朝戰争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戰,也是一場意志之戰,是一場意志與鋼鐵的碰撞。“冰雕連”的英雄故事就發生于長津湖戰役中,我們的志願軍連隊為配合全局完成戰略任務而堅守陣地,與敵方精銳部隊展開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殊死對決,表現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和犧牲精神。電影《長津湖》呈現的是20軍59師177團2營6連的戰争場景,1950年12月,為扼住美軍撤出長津湖的生死要道,該連執行指令埋伏在距長津湖2公裡處的死鷹嶺上,在零下40度左右的低溫條件下,全連官兵沒有一個人離開戰場,他們的身體被凍僵了,但依然保持手握鋼槍的戰鬥姿勢,成為一尊尊剛毅不屈的冰雕,甚至令撤退中的美軍也感歎這一尊尊冰雕散發出“謎一樣的東方精神”。今天,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複興,但越是接近民族複興越不會一帆風順,越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一段時間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戰略競争”為借口,在國際輿論場不遺餘力、不擇手段抹黑中國,企圖阻斷我國前進步伐。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面對西方國家的霸權行徑,我們依然需要傳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激發奮發有為幹勁,以及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意志品質,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這是我們克敵制勝的強大精神力量。

深刻揭示了和平要靠力量維護與保障的戰争啟迪。70多年前,那時新中國剛誕生不久,可謂百廢待興。然而,我們的志願軍戰士還是沖破重重困境,以“鋼少氣多”戰勝“鋼多氣少”的美帝國主義。這靠的是什麼?靠的不是鋼鐵,而是志願軍戰士鋼鐵般的戰鬥意志,以及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津湖戰役後,美軍參戰司令官史密斯少将這樣感歎道:“長津湖戰役,是鋼鐵部隊在和鋼鐵人作戰。”從根本上說,任何戰争都是交戰雙方意志的較量,也是彼此力量的對決。但敵我雙方武器裝備、保障條件的極端懸殊,也使得志願軍在戰場上付出了巨大犧牲,以及非戰鬥減員的慘烈傷亡。

回望過往的奮鬥路,為的是更好地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影片《長津湖》的深刻意義,不隻在于向觀衆呈現一個悲壯的戰争場景,更在于揭示了戰争背後的一些東西。中國人民是崇尚正義、愛好和平的人民,但捍衛和平必須有強大實力做後盾,否則一切都是泡影。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苦難史一再表明,貧窮落後就要挨打,民族強盛才是根本。為了更好地“保家衛國”,我們必須加快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鋼鐵長城”。抗美援朝戰争勝利不久,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上司集體就提出并實施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重大決定,并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裡就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日後發展打下了基礎和必要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幾代上司核心始終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硬道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升綜合國力,為維護國家生存和發展核心利益拓寬發展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國際格局中不确定性加劇的趨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于軍隊“能打仗、打勝仗”,統籌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事業發展,強調緊跟科技強國建設程序,大幅提升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水準,努力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支撐。

在當下文化市場化背景下,主旋律靠什麼扛起票房大旗?《長津湖》作為一部主旋律影片,主創人員懷着一種使命感去拍攝,在如何将主流價值導向與大衆娛樂功能相融合上做了積極探索。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建國72周年,《長津湖》帶給觀衆的不隻是好看的電影大片,更是一堂富有内涵的思政好課,對于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國家認同、激勵奮進力量,走好新時代長征路都具有深刻啟示。

來源: 光明網-黨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