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是美國HBO電視台于5月23日播出的一部電視電影,改編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安德魯·羅斯·索爾金的同名暢銷書,是一部直擊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紀實性影片。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斷生路,監管機構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牽絆下做出選擇,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環境下力求自保。前所未有的訪談,不曾公開的華爾街決策内幕,揭示了美國經濟蕭條如何發展成全球金融危機,再現了從銀行到政府再到整個美國身處金融危機第一現場的反應。
Part 1.在金融界,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大而不倒》由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間點為開局,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瀕臨破産之時,已經有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拯救。然而對于雷曼兄弟,情況就和貝爾斯登不同了。
(1)美國财政部長保爾森和雷曼CEO都去尋求了股神巴菲特的幫助、指點。雷曼求他注資救公司,但是巴菲特給出的價格是讓雷曼高管們失去利潤的價格。
(2)而後雷曼區尋找南韓人的幫助,但由于雷曼兄弟的淨利潤并不如他們所展示的那麼好看,南韓人發現了問題而選擇放棄收購。
(3)去找英國巴克萊銀行談,結果英國金融監管機構直接用一句話回複了美國人:“我們不想接收你們的毒瘤!”
當雷曼尋求曾經的戰略夥伴均碰壁之後,隻能把期待轉向了同樣是華爾街投行系出身的政要——美國财政部長保爾森尋求幫助。作為曾經的高盛董事長的保爾森是少數從華爾街走進華盛頓的高層人物,由于之前主導了摩根大通拯救貝爾斯登事件的保爾森,是以雷曼把最後的籌碼壓在了保爾森身上。

但永遠不要忘記,金融人是“理性人”,他們會尋求最大的利益和最小的風險。在成為了政界人物的保爾森雖然會比其他政界人物更關注于華爾街的動态,但是在面臨着金融風暴的美國,他是無法顧及單一的公司的。
同樣的,結合電影與現實情況,雷曼兄弟這家有着悠久曆史的投行最終破産卻沒有其他公司拯救,甚至美國政府也任其倒閉可以總結為如下幾點原因:
高盛方面:高盛是唯一一家在次貸危機中基本沒有受太大沖擊的投行,也是唯一有實力收購雷曼兄弟的投行。高盛不收購雷曼是因為高盛當時的業務是做空次級債,相當于與雷曼兄弟當時的業務完全相反。如果收購雷曼兄弟,高盛就是在把自己的利潤抵消掉,是以高盛不會去收購雷曼。
高盛經常被暗指和華盛頓關系密切
美國政府方面:這裡不救雷曼是有幾個主要原因。第一,政府如果出面救雷曼,那麼将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尋求幫助,政府不可能每一個都幫;第二,雷曼的很多債券大多是在亞洲和其他國家手中,美國人持有比例比較少。是以雷曼破産不會讓美國經濟有太大打擊。第三,推卸美國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救市”,用來堵住輿論壓力。
Part 2. 你不可錯過的金融知識
1.理性人
在電影中,華爾街和華盛頓的人基本都是“理性人”。所謂的理性人是指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 既不會感情用事, 也不會盲從, 而是精于判斷和計算, 其行為是理性的。在金融界中,可以說一個成熟的金融人應該是,每一個從事金融活動的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
2.空頭&多頭
在美國次貸危機中,有的金融機構持有多頭次級債,有的則持有空頭。在2007年的危機中,最後的大赢家高盛就是因為持有了空頭次級債而避免了一場災難。空頭,簡單來說就是預計未來某項(例如股票、期貨、期權、債券等)産品的價格前景看壞,價格将會下降後再買進。于是先賣出後買進的行為來賺取差價的行為就是空頭/看空。多頭,則是和空頭相反。投資者看好未來的行情,做出了現在買進将來漲到高位在賣出的政策。
Part 3. 大而不倒
電影的名稱就叫大而不倒,但是很多人看了電影後覺得,想雷曼這種排名第四的老牌投行都已經倒下了,還有什麼大而不倒呢?
其實結合現實我們可以看到,真正被美國拯救而不能倒下的是房地美和房利美,還有AIG保險公司。他們才是真正的大到不能倒。
房地美和房利美,是現實中“由于太大而不能倒下”的真實案例
雷曼破産後曾經一度的影響了美國的股市和其他實體經濟,但是這些都是暫時性的。美國人真正全力保住的是美國國際集團(AIG),它作為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包含着終身俸、醫療金等等資産,相當于美國社會穩定的頂梁柱。美國政府甯可被輿論攻擊也要動用國庫去保住AIG公司正常營運。
金融行業不可能像傳統行業一樣,即使市場不好也至少有實物、廠房和産品存在、金融企業隻要市場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恐慌就會造成人們不計成本的抛售股票,一個金融上市公司可以在一個交易日瞬間損失很大的資金。
是以說,金融行業要有持續的競争力和足夠的風險控制,才能在金融海嘯中平穩度過。我想,這也是本書作者和導演想展示給華爾街精英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