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本周舉行新聞釋出會,透露了該機構在木星上令人驚訝的最新發現,包括大紅斑到底有多深,及其兩極氣旋風暴如何富有“韌性”。
大紅斑(Great Red Spot)是一個位于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赤道以南22°存在很久的巨大反氣旋風暴。自1830年開始,已經被持續觀測189年。
在新聞釋出會上,NASA朱諾号任務(Juno mission)首席調查員、聖安東尼奧西南研究所空間科學和工程部主任斯科特‧博爾頓(Scott Bolton)說,人們曾以為大紅斑是一個看上去狀如扁平“薄餅”的風暴。
“我們知道它持續了很長時間,但我們不知道有多深,也不知道它到底是如何運轉的。”博爾頓在新聞釋出會上說。
2019年2月和7月,NASA的朱諾号航天器兩度直接飛越大紅斑,以弄清寬約1萬英裡(1.6萬公裡)的大紅斑在可見的雲頂下,其渦旋所延伸的深度。周四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兩篇論文詳細介紹了朱諾号的發現。
科學家們曾認為大紅斑風暴的深度僅限于陽光可穿透或水和氨預計會凝結的深度,即該行星雲層高度。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該風暴并非如此淺薄。
借助朱諾号航天器上的一個微波輻射計,科學家們對木星做了三維觀察。他們發現大紅斑的深度在124英裡(200公裡)到311英裡(500公裡)之間,延伸到這個氣體巨行星的深處,遠比預期的要深。
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研究科學家瑪齊亞‧帕裡西(Marzia Parisi)說:“大紅斑在木星内部的深度與國際空間位于我們頭頂的高度一樣。”
大紅斑可謂根基深厚,但研究小組發現它仍然比為該風暴提供動力的緯向噴流淺,後者的深度接近1,864英裡(3,000公裡)。
在大紅斑風暴持續肆虐的同時,其規模正在縮小。1979年,大紅斑是地球直徑的兩倍。從那時迄今,其規模已經縮小了至少三分之一。
富有韌性的極地氣旋
五年前,科學家們利用朱諾号收集到的圖像資料,對木星兩極有了更多了解。
朱諾号發現這個氣體巨人在南極有五個氣旋風暴,形狀為五邊形,在北極有八個氣旋風暴,形成一個八邊形。
五年後,當朱諾号使用木星紅外極光測繪儀觀察這些氣旋時,發現這些風暴仍然位于同一位置。
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當極地氣旋試圖向兩極移動時,每個極地頂部的氣旋卻一個勁地向後推。一推一拉,于是就造成了極地風暴“原地不動”。
自2016年以來,寬如籃球場的朱諾号航天器一直圍繞着木星,掃描大氣層并繪制其磁場和引力場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