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劉旭
《紅樓夢》美食已然不再是某種文學符号,它在複刻者手中,變得鮮活而有溫度。
魯迅說:“《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闱秘事……”
而在喜歡吃喝的人眼裡,《紅樓夢》是一塊不折不扣的美食“富礦”。近一兩年時間,随着視訊平台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複刻書中的美食,并用影像将其記錄下來。
古人那些充滿智慧、充滿美感的創造,不應被時代的洪流淹沒
B站UP主“碧蟬衣”就是其中之一。她從小就喜歡讀《紅樓夢》,書中對吃的描寫,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年初,由于疫情的緣故,碧蟬衣在家裡閑來無事,又重讀了一遍《紅樓夢》,書裡對食物的刻畫依舊吸引着她。碧蟬衣感覺,“那些吃食閃耀着的光芒,未曾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減退”。平日裡就愛鼓搗吃喝的她,産生了複刻紅樓美食的想法。去年8月,她在家中做了一道晴雯愛吃的蒿子杆兒,這也成了她第一個視訊的内容。
碧蟬衣在視訊中展示的“奶油松瓤卷酥”。
之後的幾個月,蝦丸雞皮湯、火腿鮮筍、油鹽炒枸杞芽等菜品,也都陸續被她複刻。在這個過程中,碧蟬衣得到了很多樂趣。首先,通過食物,她更深入地了解曹雪芹對于命運、性格等方面的看法:“好消化的棗泥山藥糕預示着秦可卿命不久矣;夏金桂愛吃‘油炸焦骨頭’,透露其吃人不吐骨頭的惡性……”每道菜品看似随意出場,卻潛藏着許多意味深長的人生故事。
同時,《紅樓夢》中的美食也常常讓碧蟬衣感覺到被治愈。碧蟬衣說:“與喝酒、撸串一樣,我做出來的紅樓美食大多數口味不錯,做完約上幾個朋友,一起品茶、吃點心,是件很幸福的事。”另外,她發現,在烹制的過程中,還能學到很多養生知識。而有養生效用的美食,視訊播放量也會高一些。在碧蟬衣看來,現在的年輕人還是很注重身體保養的。
碧蟬衣也時常遇到困難。在食材的選擇與制作上,她很難按照《紅樓夢》描寫的樣子去還原。有的食材時令性很強,子姜就是如此。碧蟬衣去年初秋試着腌制了一次,沒有成功。她說,雖然現在物質條件發達,可錯過了某些季節性食物,就要等上一年。還有些食材已不複存在,是以留給她的隻有兩個選擇:要麼替換材料,要麼放棄。
除了食物本身,對于碧蟬衣來說,如何呈現食物也是一個難題。在一所高校做科研管理工作的她,隻能用閑暇時間做這件事。而做的全過程,也近乎“單打獨鬥”,從架機器拍攝、食物制作到後期剪輯,都靠她一個人。由于制作成本所限,《紅樓夢》中鐘鳴鼎食、金齑玉鲙的盛景,她無法靠個人的力量來再現。
碧蟬衣在視訊中展示的“雞油卷”。
根據背景的資料分析,碧蟬衣的關注者大多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視訊釋出後,她經常和他們在評論區交流,看到一些有啟發性的回報時,她感覺很愉悅。她想通過這些視訊,讓更多的年輕人回歸《紅樓夢》的文本,去讀這部經典。于她而言,複刻這些美食的意義,除了給人們提供一個了解古典文化的路徑,她還希望,古人那些充滿智慧、充滿美感的創造,不被時代的洪流淹沒。
複刻《紅樓夢》的美食,本質上也是一種觀念的傳遞與表達
與碧蟬衣一樣,“倉鼠火鍋”也是《紅樓夢》的忠實擁趸。在香港從事金融工作的她,從去年4月就開始了這場複刻美食之旅。她産生這個想法的原因很純粹:“我從一年級開始,看了二三十遍(《紅樓夢》),我很想嘗一下裡面的食物到底是什麼味道。”
為了讓視訊看起來更加專業,她置辦了一系列裝置,拍攝時用的液壓滑軌、補光燈,烹饪使用的風幹機,都被她帶到了出租屋裡。倉鼠火鍋說,如今,她的住處裡但凡能塞東西的地方,都堆滿了各種器械和沒用完的食材。除了在硬體裝置上有所投入,她還有意識地學習了一些剪輯和呈現技巧。
由于有主業在身,是以倉鼠火鍋做視訊往往都靠擠時間。她剪視訊剪到淩晨兩三點,早上8點還得爬起來接着上班。而這些努力,讓她的視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她重制“冷香丸”那一期,收獲了30萬次觀看量。對此,她并不是很意外:“早就有人提議我做‘冷香丸’了,群衆的呼聲很高,是以播放量比較高,也是預料之中。”
倉鼠火鍋在視訊中展示的“冷香丸”複原。
但對于一個創作型UP主來說,困難就在于,并不是每個視訊都能與觀衆的審美品位契合。有時候,流量問題還是會讓倉鼠火鍋受到困擾。比如,她最近花了很長時間才複刻成功的“瓜仁油松瓤月餅”,資料就有些慘淡。雖然情緒受到影響,但倉鼠火鍋還是覺得自己很厲害。因為做這道餐食時,她掌握了做油酥的技能。對她來說,生活當中的每一點進步,都會讓她産生成就感。
複刻出來的美食,除了滿足味蕾的需求,倉鼠火鍋最大的樂趣就是和看視訊的人聊天。她向來不把關注者叫作粉絲,而将他們視作未曾謀面的朋友。對《紅樓夢》的興趣,讓大家聚攏在同一個場域,一起交流,一同分享。有人在評論裡指出她讀音的錯誤,她欣然接受;也有人在彈幕裡提出某些食材的真正歸屬地,她就細心地查證與修改。
在倉鼠火鍋看來,或許普通愛好者并不能像研究者那樣在學術上提出有見地的說法,但能形成這種讨論氛圍,是可貴的。比起那種蓋棺論定式的陳述,她更喜歡這種對話的感覺。她一直都覺得,複刻《紅樓夢》的美食,本質上也是一種觀念的傳遞與表達。
在還原這些美食的過程中,倉鼠火鍋對《紅樓夢》有了新的了解,同時對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多體悟,她說:“活着不能隻是疲于奔命去賺錢。有一些這樣的小樂趣,其實也很幸福。”
讓紅樓菜商業化,不是一件着急的事
“紅樓宴”賬号與“倉鼠火鍋”“碧蟬衣”就稍顯不同,其釋出的視訊,畫面相對更精良,也更有美食紀錄片的質感。這是因為其背後是一家電商公司在營運和支援。
紅樓宴的視訊中加入了更多原著中的語句和情節。
老闆李榮康說,做紅樓菜出于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在嘉興附近調研,公司内部的一位大廚觸景生情,就提議說,要不試試這個領域吧。”團隊裡正好有幾個女孩對《紅樓夢》有興趣,這項業務就這麼開展了。
大廚複刻美食的味道,李榮康從朋友那裡借來古宅還原吃飯的場景,幾位“文青”員工則負責文案的撰寫與視覺的呈現。整個過程中,包括外采、住宿、餐飲與制作的費用,每集要花費近3萬元。李榮康坦言:“歸根結底,這是個商業化項目,但因為有文化屬性,是以要慢慢積累,現在并不是很着急将它變現。”
由于預算有限,公司沒有投入營銷的費用,但憑借過硬的視訊内容,一年時間,紅樓宴就有了近15萬名粉絲。小有名氣之後,吸引了一些商業機構,有的讓他們去做商業招待的餐飲,有的則想與他們合作,以紅樓菜為切入點,做青少年教育。但李榮康一一婉拒了。他覺得,現在還不是時候。
李榮康認為,想把《紅樓夢》的相關産品推廣到市場上,最大的難點在于沒有比對的環境。在他的設想裡,“紅樓宴”的未來應當是一個主題樂園。他想做成一個商業綜合體:“從《紅樓夢》輻射出去,在主題餐廳裡吃紅樓菜,玩劇本殺,看劇場演出,與虛拟偶像互動,等等。”不過,他也清楚,目前還是“紙上談兵”的階段,想實作這個願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而在當下,他們能做的,就是用有限的成本做出優質的内容。李榮康說,讓他覺得很受觸動的是,有些中國小生在考試答題時,會用到他們的視訊文案中的句子。那個瞬間,他會覺得做這件事情是值得的。“如果通過這種方式将文化與傳統滲透給年輕人,那它就是有意義的。”
“紅樓宴”賬号在視訊中展示的桂花糕。
在這些UP主的視訊中,《紅樓夢》美食已然不再是紙面上的文字描述,它變得鮮活而有溫度。某種程度上看,這也是深入傳統、進行再創造的一種方式。這些視訊UP主可能無法成為紅學家,但在呈現的過程中,他們卻記下了那些閃閃發光的生活細節。同時,複刻紅樓美食,也讓這部文學巨作在煙火氣中變成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