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茶在端。
恩施玉露作為我國的知名綠茶,在中國的茶葉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曾經是朝廷的寵兒,在清朝時期是以貢茶的身份出現的。
如今,恩施玉露放下了高貴的的身段,走入平常的普通人家,大家平日裡都可以喝到。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恩施玉露的曆史與傳說吧。
一、曆史沿革
恩施玉露是中國蒸青針形綠茶,也是我國曆史上唯一儲存下來的蒸青針形綠茶。
恩施玉露的蒸青工藝盛于唐代,外形制作創制于清代,成名于民國。
恩施是巴人的發源地,神農與巴人在清江流域産生交集,茶在這片地方得到利用。

在三國或更早的漢代,恩施所處的“荊巴間”有了“采葉作餅”的茶葉加工。
唐代的“施州方茶”成為江陵、襄陽一帶的暢銷茶葉商品。
據考證,恩施玉露産生于清朝乾隆年間,最開始是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藍姓茶商,壘竈研制。
其焙茶爐竈,與當今之玉露茶焙爐極為相似,所制茶葉稱為‘玉綠’。
藍氏家族始創了“恩施玉綠”及其制作技藝,并經曆了第一代至第七代的世襲嫡傳。
1946年,中國茶葉公司恩施實驗茶廠慶陽壩公廠廠長楊潤之在恩施玉綠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完善其茶湯色、葉底綠亮,鮮香味爽,外形色澤油潤翠綠,毫白如玉,故改名為恩施玉露。
抗日戰争爆發後,1937年,湖北省府西遷至恩施。
1939年,中國茶葉公司在恩施設立實驗茶廠。
1942年,湖北平價物品供應處在恩施多地設立制茶所,1938年——1942年為恩施州茶葉生産出口盛期。
1945年,恩施玉露外銷日本,從此"恩施玉露"名揚于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楊勝偉确立了恩施玉露的理論體系和技術規程,結束了個體間“手把手”傳藝的曆史,開創了群體傳承的新局面。
二十一世紀初,張文旗建成中國第一條恩施玉露連續化自動化生産線,實作了恩施玉露機械化生産和連續化自動化生産的兩次技術飛躍。
他還制定了恩施玉露湖北省地方标準,成功申報為“湖北第一曆史名茶”,使恩施玉露起死回生。
并帶領整個産業走上了現代化、規模化、标準化的發展道路,成為恩施經濟的支柱産業之一。
二、故事傳說
在清朝康熙年間,在當時的湖北恩施有一位藍姓的茶商。
不知道什麼原因,茶葉店的生意一直不好,眼看着就要倒閉,店主呢,也準備回家種地去了。
但是這位藍姓的茶商有兩位如花似玉的女兒,一叫藍玉,一叫藍露。
這兩位女兒不僅僅貌美如花,關鍵在茶方面還有一定的敏銳度。
兩位姑娘看父親愁眉緊鎖,整日愁困不已,茶葉堆積如山卻遲遲賣不出去,試想,是不是茶葉出了問題。
于是,商量之下兩人便決定親自上山去采摘茶葉,二人專門挑選那種青翠欲滴的芽葉,隻選一芽一葉或者是一芽兩葉的鮮嫩葉子,而且要求嚴格到每片芽葉必須大小勻稱、細嫩飽滿、色澤鮮綠,而且形狀像松針一樣挺直而堅實。
因為要求較高,二人上山半個月僅僅采到兩斤精品茶葉。
回去之後二人開始研制,經過一系列的蒸汽殺青、烘幹揉撚,最後将一些碎片、老梗等摘除出去,用特有的牛皮紙包好,并儲藏于密封的石灰缸中。
兩人整整花了8天8夜才将這款茶制好。
二人将制好的茶沖泡給老父品嘗,藍姓茶商喝完之後驚為天“茶”,并贊不絕口。
這款茶還得到客人的廣泛好評,并且一路暢銷,藍姓茶商高興不已,便用自己女兒的名字将這款茶命名為“玉露”。
由于藍家父女家住恩施,大家一般都叫作恩施玉露,自此恩施玉露名揚天下。
曆經數百年的發展,恩施玉露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符号。
它不僅幫助當地的茶農脫貧緻富,也助力了中國茶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