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老照片
現在一提天津西北角,大家都知道,那是天津傳統美食小吃的根兒。其實從曆史上來說,西北城角與文廟所在的東南城角一樣,都是天津的文脈。老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铛閣,鈴铛閣曾是稽古書院,就在西北城角。南開學校創辦人嚴範孫,清華大學校長梅贻琦出生的梅家老宅,泥人張世家,書畫家梁崎,金石書畫收藏家楊伯年,都住在附近。
梅氏,是明代天津建衛以來最早的族戶之一,世居西北城角梅家胡同。這個大家族出過許多在文化界有影響的名人,梅成棟曾與天津詩人酬唱,刻為《沽上題襟集》,在水西莊組織“梅花詩社”。鼓樓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作者是梅家的梅小樹。梅贻琦是清華大學校長。
與張伯苓共同創辦南開學校的嚴修,家住西北城角文昌宮。他最初開辦家館,又辦女學和蒙養院。南開中學創辦後,嚴氏女學1923年從嚴宅遷往南開中學附近,學生增至七十多人,成為南開女中部。蒙養院是最早的幼稚園,按照日本經驗辦學,培養兒童愛清潔、講衛生、守紀律的習慣,教育小朋友互相友好,尊敬成人,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以摺紙、剪貼、編紙工、泥工、圖畫等課程發揮兒童的創造力。
天津西北角
西北城角與教育有關的故事不止嚴家。這裡的府、縣城隍廟,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屢經修繕,清末民初廢廟興學,城隍廟首當其沖,成立城隍廟國小堂,是天津第一個公立國小校,不久更名市立第十國小,後改為西北角國小,廟前增設府署街中學。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铛閣”,鈴铛閣就在西北城角,過去是稽古書院,1901年高淩雯在此創辦普通中學堂,是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學,後改為天津市第三中學,原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戲劇家洪琛、内分泌專家朱憲彜等都曾就讀于這所學校。
“泥人張”舊居,也是泥人張的發源地,在西北城角大夥巷韋馱廟街東口坐南的第一條胡同裡(後為大豐路)。泥人張創始人張明山,與嚴範孫是鄰居兼好友。“泥人張”家的房屋,一邊是住宅,一邊是作坊。作坊門前常有小孩看熱鬧,有的還幫張家打泥、摔泥。
泥人張
張明山的五子,“泥人張”第二代張玉亭,人稱“老五爺”,善于捕捉生活細節,技藝絕佳。他有一件名作叫《胖子串腳氣》,一個胖子席地而坐,一腿盤,一腿弓,一手扳腳趾,一手搓趾縫,龇牙咧嘴,皺眉吸氣,表情既痛快又痛苦,正是他在澡堂子長期觀察後才動手制作的。
有一次他家胡同口來了個擔挑锔碗的,老五爺隔着窗子觀看锔碗人的一舉一動:對碴、拼湊、纏綁、鑽孔、釘锔……,他據此塑制了一件《锔碗人》:锔碗挑子旁邊,馬紮兒上坐着一位匠人,戴着老花鏡、雙腿緊夾着綁好的殘碟,一手拉弓,一手握鑽,聚精會神地锔碗。讓人感覺锔碗人的手在動、頭在動,全身各個部位都在動……
城隍廟附近有一處楊家大院,津門金石書畫收藏家楊伯年住在這。50年代,收藏家、文物考古家鄭振铎來天津,專門拜訪楊老。楊老藏品豐富,有一冊商周鐘鼎彜器原拓本,鄭振铎看後愛不釋手,懇求楊老将這個冊子讓給他,并給楊老300塊錢以資酬謝。又在楊老所藏文房四寶中,選中一方端硯和一小瓶精裝的法國寶石紅顔料,但楊老謝絕出售。
梁崎和他的畫作
畫家梁崎,家住西北城角一個小院的一間半南房裡,約十二三平米的小屋是他的畫室,窗前是書桌,後面是床,因是南房,不見陽光,陰暗潮濕。梁崎生于河北省交河縣書香門第,六歲臨摹八大的名畫《松鹿圖》,他沒拜過名師,靠刻苦自學,畫作豪放古拙、雄奇超逸,筆墨功力非凡,被稱為“畫隐”。1986年他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個人書畫展,京華震動。
民國時期,西北城角有一家大陸電影院,北門西路南則是天津縣衙駐地,附近書店挺多,有經營中西文書籍的舊書店,也有既賣書也賣文具的商鋪,路南胡同口還有打地攤賣舊書的,延續了這一地區的文脈。
過去天津城内無井,老百姓隻能去南運河挑水。1901年,天津成立濟安自來水公司,每天供應100多萬加侖淨水。在西北城角建起一座水塔,很長時間内成了地标,離老遠就能看見。80年代末,天津電視台拍電視劇《龍嘴大銅壺》,故事就發生在西北城角,攝制組在廣播電視局大院搭設實景,有街道、胡同、城牆角和三十多間商号、民宅,建起水塔,再現了西北城角舊貌,為後人留下難得的畫面。不過,現在西北角隻剩賣吃的了。不過連賣吃的的,也越來越少了。(文:何玉新)
西北角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