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嘴的愛美食,“盡有閑人聚酒樓”一說早就出現在清道光年間詩壇翹楚梅成棟的《津門百味》中。人們下飯館兒,難免遇見熟人,挺講禮節。比如,趙二爺和幾個朋友正推杯換盞,這時,李五爺帶着弟兄也出來吃飯,巧與二爺碰個照面,彼此拱手“爺,爺,爺”客氣一番。
五爺坐定,點菜同時輕聲吩咐堂倌順便看看二爺那席大緻要了什麼菜,然後專點一道兒二爺桌上沒有的菜。錢算在自己賬上,告訴堂倌兒炒得了給那桌端去,連跟人家說一聲“李五爺,給幾位添個菜。”添菜習俗在舊津較為普遍,是在不浪費的前提下,友人往來之間的一種尊敬、交情與面子。
天津人講面兒,好面兒。趙二爺見李五爺給添的菜上桌,當然開心,同桌人覺得二爺面子夠大夠足,緊着恭維。二爺豈能落場,也順勢給五爺那兒添個菜。稍後估計菜已到位,二爺斟滿酒,自己或帶着幾個相好一起去給五爺敬酒,以示回禮緻謝。如此這般兩廂宜一碰杯就算都認識了。新朋舊友,其樂融融,皆大歡喜。添菜講究彼此量力而行,心意點到即可,常以一兩道中檔菜為宜,無需攀比。假如後到飯館兒者僅一人,遇熟人打招呼,前者也會熱情邀約“您就坐這兒一起吃吧”,後者也曉得此為客氣話趕緊謝過,不多打擾,這種情況雙方就不見得要添菜了,畢竟後者人單,飯量、消費有限,以免浪費。
堂倌兒機靈,對津人習俗了如指掌,營業中也注意觀察,若發現互相認識的食客不在一桌,往往會動動小心思,來回通報一下,如此便促成了添菜,無形中增加了飯館兒的收益。
在天津,添菜習俗不局限于下飯館兒,親戚朋友拜訪走動,也有類似禮節。二姨欲到大姨家串門兒,大姨說必須在家吃飯聊天,并囑咐二姨千萬别破費買東西,家裡啥都不缺。即便是親姊妹,可二姨還是好裡禮兒講面兒,趕緊打發二姨夫買來螃蟹與燒雞,如此才叫“不空手兒”。進了大姨門,大姨“質問”幹嘛又花錢,二姨夫連忙說:“給您添個菜。”親情、友情重在互相禮尚往來,不是狹義上的“窮講究”,彼此喜樂,又不浪費,日子會更和諧。
文 由國慶
轉載自天津日報2020年8月17日
(轉載源于喜歡,如涉及版權,請聯系我及時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