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一閣“修書人”:擇一事,終一生

作者:春河月亮
天一閣“修書人”:擇一事,終一生

在浙江省甯波市天一閣藏品修複部,古籍修複師在對書頁進行修複(2020年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鄭夢雨 攝

一盞台燈,一盆打稀的漿糊,漿糊裡泡一隻毛刷。

取出備用紙,用手撕出一角蘸上漿糊後,把它小心地襯在古籍上破洞的背面,再一點一點移去多餘的部分——

這一套動作,王金玉已在浙江省甯波市天一閣博物院裡重複了40多年。

天一閣建于明嘉靖年間,原為明兵部右侍郎範欽的藏書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現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曆經數百年歲月剝蝕,這些古籍不少已發黃變脆,出現斷裂、破損、蟲蛀,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時刻精心呵護。

1978年,16歲的王金玉供職的甯波甬劇團進行人員調整,她是以被安排到天一閣工作。“當時還不知道古籍修複是什麼,隻是喜歡唱歌跳舞。”王金玉說,但經過學習後,原本好動的她卻漸漸迷上了“進入禅定狀态”。

天一閣“修書人”:擇一事,終一生

正在進行古籍修複操作的王金玉(受訪者供圖)。新華社發

讓古書再複“青春”,讓典籍重制“盛顔”——

王金玉說,這是“修書人”職業最大的魅力所在。

古籍修複要先進行準備工作。修複師需要去庫房調研,針對古籍破損情況提出初步方案。古籍出庫後,修複師會以材質相近、厚度略薄、顔色甯淺毋深的原則挑選修複用的手工紙,這樣的紙天一閣共有近三百種。

準備就緒,修複師會先把古籍拆解,随後清理灰塵、抹平褶皺,接着一一修補破損之處。破洞補好後,修複師還要對書頁噴水、壓平,單張書頁修補完成後再統一修剪、錘平,随後才能重新裝訂、加封面,初步完成一項修複任務。

靜心,細心,耐心,恒心——

對一名合格的修複師而言,這四個“心”缺一不可。

天一閣“修書人”:擇一事,終一生

王金玉在對古籍書頁進行修複。新華社記者鄭夢雨 攝

古籍修複,每個步驟都要十分謹慎。連續幾個小時伏案而坐,隻是為了“處理好書頁上的幾個小洞”,是再常見不過的事。

“破損的古籍就像是‘病人’,給它們診斷祛疾,不斷地激起我内心深處的責任感和成就感,不斷激起我對華夏傳統曆史的敬意。”王金玉說。

2018年,王金玉率團隊啟動天一閣館藏58冊《複莊今樂府選》修複項目。這套書是清代文學家姚燮編選的曆代戲劇類文學作品的總集,目前分藏于浙江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及天一閣。

王金玉回憶,當時這58冊書損壞較嚴重,其中有19冊根本無法翻閱。如果書冊在未來要再次出版,破破爛爛的顯然不行。

“一定要和時間來個賽跑!”

思來想去,王金玉在修複前暗暗下了決心。

由于存放時間過長,受潮程度不一,《複莊今樂府選》是在曾被修補過的基礎上再次破損,并時常出現同一頁紙的不同部分顔色不同的情況。

為避免出現頁面不平整,修補方式不統一,王金玉沒有直接開始修補,而是先将被修補上去的部分小心揭離,讓最原始的破損情況呈現出來。另外,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她挑選了幾種不同顔色的修補用紙,盡可能據實還原古籍原始狀态。

去年11月,專家組認為圖書修複後厚度适當,顔色和諧,展閱平整,項目資料完整、規範,一緻同意項目通過驗收。

天一閣“修書人”:擇一事,終一生

王金玉團隊成員正在進行古籍修複。新華社記者顧小立 攝

如今,王金玉帶領下的天一閣“修書人”團隊已有11名成員,現任天一閣的藏品修複部主任的她工作中多了很多事務性内容,但古籍修複仍是她最看重的部分。

自己設計圖紙打造有弧度的圓頭錘,避免錘書時在紙上留下不必要的印痕;将書畫裝裱技術和化學手段加強的方法應用到古籍修複中,讓已成為碎片狀的清代進士榜獲得“二次生命”……

在同僚眼中,王金玉的古籍修複技藝充滿着創新與匠心,總有切合實際的新想法和新思路。

“每一本書都是不一樣的,永遠都有新的情況要面對,新的經驗可總結,我沒有做夠、學夠的時候。”王金玉說。

記者:王思遠、顧小立、鄭夢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