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的相關記載,主要描寫的是秦末項梁起兵造反的所訴說的理由。
别打了楚國貴族們想要複國的強烈願望,也發出了楚國南公曾經說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最強音,是必要為楚國一雪前恥,為楚國先祖報仇雪恨。
這段話講述的曆史大背景是,陳勝吳廣率領的起義農民軍被秦國戰将章邯平定之後的事情。那個時候是楚國遺族殘餘勢力假傳陳勝旨意,授予項梁上柱國的大位,讓項梁率領楚殘餘勢力出長江向西與秦軍對峙。
這個時候這本來就是項梁策劃好的計謀,于是也就借機出兵,項梁等八千餘子弟兵渡過長江,首戰告捷吞并了陳嬰的部隊,緊接着就向駐紮在彭城的楚王景駒、秦嘉部。在這次戰役中項梁帶領的八千子弟兵也真是給力,再次獲得了勝利。秦嘉被斬殺,雖然景駒後來逃跑了,不過在梁地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
也正是在這個連連大勝的戰況中,項梁将衆将召集到了中軍帳内,将陳勝已死的消息告訴了大家。衆人一片唉聲歎氣,在這個時候範增說出了筆者開頭引用的那句話,然後說:陳勝之是以沒有成功會失敗,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擁立楚王的後代。
接着又說,項梁獲得了楚地人民的支援,最主要的是因為項家在楚國世代為将。這個時候我們想要取得進一步的進展,或者說是擴大我們現有的戰果,那麼我們就要獲得楚地人民的支援。而這個時候我們首要做的就是擁立楚王的後代為王,以此來上司大家反秦。
這個時候大家都覺得範增說的很有道理,于是大家有鼓起了自己的自信心,項梁也聽取了範增的建議。
後來項梁等一幫人在民間找到了四處流浪的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擁立他為楚懷王,建都盱眙,項梁也自封為武信君。
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有資格提出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很可能就是範增為項梁提出的一個反對秦同志的借口。
很可能隻是範增假拖出來一個楚南公出來,其目的就是給他們這些反秦的勢力打氣,擔心他們因陳勝部的失利而喪失信心。讓他們這一波楚國殘餘勢力團結起來,鞏固項梁的統治地位,共同振興反秦大業。
至于為什麼會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我們下面且來将上一講:
第一個方面,其實仔細想一想在戰争時期,即便是一帶戰将項燕說過的話也未必能被很清楚的記得,畢竟戰争的情況是十分複雜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是以能夠被載入史料,其實與楚國殘餘勢力反秦大業還是有很大關系的。
如果是當初主持反秦運動的人是趙國。魏國或者是齊國後裔的話,恐怕會出現“xxxx,亡秦必魏”或者是亡秦必趙等等。
第二個方面,楚國雖然在後面也學着魏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運動,但是楚國内部畢竟十分複雜,想要快刀斬亂麻顯然很不符合楚國的基本國情。是以楚國的變法運動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而這些我們所謂的變法雖然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國家的軍事實力,但是更為突出的就是鞏固君王的統治地位,加強王權。
戰國裡的國家不論是後來的剩下的戰國七雄,還是一些被滅掉的國家,其實他們也都做過變法運動,隻不過有些做的很成功,有一些默默無聞罷了。
其中變法最為成功的就是秦國,秦國也确确實實嘗到了變法所帶給他的甜頭。
當然有了變法最為成功秦國,自然也有變法最為失敗的國家,其實總的來講楚國在這場變法運動中是最不徹底的。
楚國的變法運動随着楚悼王的去世,原來的高樓大廈瞬間化為烏有,楚國貴族帶頭發動叛亂,包圍王宮,射殺吳起,楚國的貴族又一次成為了楚國的主導者。
在秦國滅楚的戰役中,秦國動用了舉國的力量,當然最後也消滅了楚國王室,楚地也被秦國占領。楚國最大的氏族熊氏也被遷徙。
不過楚國内部的勢力早就已經根深蒂固,楚國各大貴族勢力也是盤根錯節,深入到楚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也正是以在反秦運動出現之後楚地可以在短時間内就可以集結出多支戰力相當強悍的反秦義軍。
其實這些情況秦始皇自己的心裡也是十分的清楚地,是以在不斷發動的對嶺南的戰争中征調楚地群眾是最多的。并且他将自己巡遊的重心放在了楚地,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威懾楚地那些反對自己的人。
其實當範增等人提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相關言論的時候,之是以能夠得到很大的響應,最主要的就是因為當時的楚國殘餘勢力還是很大的。而這句話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加強這些反秦人員的信心,讓他們空前的團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