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楚成王(7):子文拒賞避富

#曆史故事#

楚成王(7):子文拒賞避富

有了錢,便好辦事。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裡,正是在令尹子文的協助下,楚成王大力整頓楚國内政,憑借着雄厚的财力和一項項有利生産發展和商貿流通的措施,為楚國掃清江漢諸姬、兵指淮河流域、争雄中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成為當時春秋江湖上齊、晉、秦并雄的南方大國,也是當時唯一一個敢于和齊桓公管仲年代的齊國叫闆的諸侯國。

但子文家裡真正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史料記載“積不過日”,意思就是,在堂堂的令尹子文的家裡,已經到了今天有吃的,但明天卻不一定,家裡的積蓄隻能夠維持一天的生活。有時,不得不靠若敖氏其他家族成員救濟才能度日。

楚成王得知這個情況後,他便決定通過獎勵的辦法賞賜些必要的生活所需給子文。有功則賞,這無可厚非。一開始,子文還認為楚王也是照章辦事的,畢竟,功勞按大小分,有的功勞,楚成王獎勵了兩石米糧,有的功勞,楚成王獎勵了一百銅錢。但獎勵了幾次,子文發現,這個獎勵貌似隻是針對他個人的,于是他便推辭。但楚成王根本不理會他的推辭,他挖空心思找子文的功勞,繼續獎勵他。

楚成王(7):子文拒賞避富

子文見推辭不掉,便不再推辭,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舉動:曠工。是的,我不去上朝,王上便不會再賞賜自己了。楚成王見子文這樣,也無可奈何,隻好打消了通過獎勵給予子文以賞賜的念頭。

這些事,都記錄在不少史料上,放到現在,許多人認為子文這個人有病,腦子進水了:你公正清廉、勤懇履職是對的,但楚王要獎勵你,也是有根據的,來自楚王的獎勵與封賞,那可是榮耀,為何要推辭?

我們後面講其他國家的賢臣時,也會講到,在春秋這個江湖裡,有一些偉大的人,他們的想法是超前的,有的至少超前了兩三代。拒封賞,絕非是許多人想象中的沽名釣譽或自命清高,而是一種保全家族的必要手段。

楚成王(7):子文拒賞避富

比如子文,他便看到了若敖氏家族的過分強大存在的隐患。強大在于當世,而不一定對後代有好處。所謂富不過三代,但許多家族富了百八十代數百年,就是因為這些家族有一個極具長遠目光的老祖宗,以及由這個老祖宗為首制訂下來的族規家訓!

子文作為令尹,在主抓整頓兵馬、擴軍備戰的同時,非常注重選賢任能,向楚成王推薦了一大批人才。而且,他真正做到了舉賢不避親。比如,他認為屈完德才兼備,就推薦他做大夫。自己的弟弟成得臣有才有智,就推薦他治軍。自己的兒子鬥般文武兼備,才能出衆,推舉他為大夫等等。

子文是楚國曆史上有名的令尹,勞苦功高,深受楚王的信任,也深受臣民的愛戴。子文的一生,是清貧的一生,無論是作為若敖氏家族一把手,還是楚國百官之首,他與奢靡兩字毫不相幹,甚至到了“積不過日”的地步。而他的清廉,不但因為不貪,更是因為将家财全部奉獻給了國家。這樣的官,整個中國曆史上都是少見的。

楚成王(7):子文拒賞避富

子文自出道以來,追随楚文王南征北戰,立了很多戰功。這在楚國曆史上是一個不成文的慣例,要想當令尹,戰功很重要。後來,在楚成王時代,他幫助楚成王平定了很多小國,使楚國疆土不斷擴大,成為當時春秋江湖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連齊國都不敢輕易與楚國交惡。

在治理國家上,他使楚國在短時間内實作了國庫充盈,人民安居樂業。可惜的是,史料中很少記載他的文治武功。

作為令尹,他總是将人材推薦給楚王,楚國在子文當政的那些日子裡,政治清明,人材濟濟,這與子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子文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卻未見他有着什麼樣的政治鬥争記錄。什麼爾虞我詐與他無關,相反,當他認為某人已經超過了他的德能,他便向楚成王推薦由該人當令尹,而自己則辭官不做。

楚成王(7):子文拒賞避富

史料記載,子文“三登令尹”,即他是曾經三次當令尹,這說明他有三次是辭職。而且他的每次辭職,并不是因為他當政時出現了不可解決的問題,或者犯了什麼樣的過錯,相反是因為國家已經是氣象更新蒸蒸日上時。

他認為,楚國需要讓更多的賢德之人發揮作用,自己作為令尹,應該主動将位置讓出來給他們以更廣闊的空間。而他的每次當上令尹,都是因為國家出現了問題,需要象他這樣的人力挽狂瀾時。這是何等的格局!

子文辭官,三登令尹,勇退于順境,受命于危險,真正的“功成身退”,也真正了解什麼叫“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與之争”。這既是境界,更是大智慧!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參透不了這一層,結果身敗名裂?真的很想對後來的越國大夫文種、秦國丞相李斯、西漢的韓信和霍光等人講講:學點曆史吧,看看子文。

楚成王(7):子文拒賞避富

又比如,他毀家纾國,别人不了解,但子文是了解的:如果國家崩潰了,個人的小日子再富足,也會毀滅于兵火之中。他更明白,一個貪戀錢财的官員,一定做不到公正廉明,這樣便得不到支援,也會給人留下彈劾的報酬把柄,伴君如伴虎,很少有君王會無條件的信任一位百官之首的。

子文的朋友因為他毀家纾國不了解,來問他為何要逃避富貴,子文說:“當官是造福和庇護百姓的,如果百姓困苦而官員富貴,那就是将官員的幸福建築在百姓的痛苦之上。我作為令尹,如果我貪圖财富,卻失去了民心,那麼我離死亡也就不遠了。我不是在逃避富貴,而是在逃命啊!”

有人說,子文的另類“逃命”,逃出了舉國尊重,逃出了流芳百世,逃出了千古官員之标杆。嚴重支援!

楚成王(7):子文拒賞避富

子文是如何卒的,有說他是老死的,也有的說他是被太子商臣給害死的,這些一時沒有史料佐證。其實,一個偉大的人,不在乎自己的生死,而在于他活着時,給人民帶來了多少的好處,是看他活着時輕于鴻毛,還是重于泰山。無疑,鬥子文,鬥谷於菟,是一個重于泰山的人。

子文的高風亮節和治國方略,不僅得到楚王的尊重和楚人的愛戴,也使得當時各諸侯列國很仰慕。連孔子也對學生們公開贊賞子文行事“忠矣”。一千多年後,北宋皇帝宋哲宗還封子文為“景德侯”,賜以“宗應廟”,還有的地方為他設廟祭祀。

用偉人的話講,“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楚成王(7):子文拒賞避富

歡迎繼續關注《璀璨春秋》(楚國篇),作者千裡草人,圖檔部分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