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生活三:同期美國汽車非常便宜,運到中國卻翻了三倍

#曆史冷故事##民國那些事兒##抗日戰争#

民國生活三:

在民國時期,因為汽車産業被外國人壟斷,導緻汽車的價格很高。當時的小轎車最便宜的也要1100大洋,普通的福特T型汽車2700大洋,卡車4000-5000大洋。

民國生活三:同期美國汽車非常便宜,運到中國卻翻了三倍

但是有一點其實需要指出,就是當時國外的汽車價格其實并不高。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家用轎車其實已經普及到了普通家庭。中國的汽車那麼貴,純粹是因為遠隔重洋導緻的費用增加、和洋買辦層層加價的結果。

一、當年的外國汽車其實價格并不高

當時在中國隻有少數富豪才能買到的汽車,在國外特别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其實已經成為了日常的家用品。那時美國的家用小轎車其實并不貴,很多工薪階層都買得起。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汽車産業的流水線化工業大生産的結果。而其中一種革命性的車型,就是廉價的福特T型車。

民國生活三:同期美國汽車非常便宜,運到中國卻翻了三倍

說到福特T型車,了解汽車發展史的朋友肯定不陌生,這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1908年開始批量生産的輕便型家用汽車,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流水線裝配的汽車。而正是由于新技術大大降低了生産成本,導緻它的售價極其便宜,而且使用成本極低。它的革命性意義,其實并不亞于今天的新能源汽車。

1.福特T型車非常便宜

在1913年生産之初,T型車的起初售價就是850美金,比起同期與之相競争車型的2000-3000美元的售價,可以說是真正的物美價廉,是以迅速搶占了不少市場。而這還不算完,随着規模化的量産,流水線的威力逐漸展現了出來。

到了1920年代,由于生産效率的提高和産能擴大,該車的生産成本已經降到了300美元,而最終售價也随之降低到525美元!這種隻是競争對手四分之一的價格優勢,那是颠覆性的。而到了1925年,福特公司更是颠覆性得把T型車的售價,直接降到了260美元!這個價格能讓當時普通美國工薪家庭,基本都買得起汽車。而同期英國最暢銷的平價家用車型,當時的售價是165英鎊,大約相當于803美元,價格是福特T型車的三倍!這樣的價格優勢,大家作為消費者,自然就知道怎麼選了。

2.福特T型車非常省油

民國生活三:同期美國汽車非常便宜,運到中國卻翻了三倍

而且最關鍵的是,作為最廉價汽車的福特T,不僅價廉而且物美,它的油耗非常小,在1930年代就做到了百公裡耗油七八升!這個油耗控制放在今天當然不出奇,可是在大半個世紀以前,那在耗能上可以碾壓所有競争對手。1930年出廠的雪鐵龍轎車,平均油耗是百公裡十幾升,是福特T型的兩倍——而這還是當年非常省油的車型。

據當時的回憶,那時候上海的一般小汽車,加上一加侖汽油(1美加侖=3.785011355034升),也不過能在上海市區開上十幾公裡而已。這當然有市區行人和黃包車多,道路又狹窄,交通比較擁堵車行緩慢的原因。但是這百公裡30多個油,富豪用起來也肉疼啊。而油耗隻有七八個的福特T,自然就是車主的最佳選擇了。

3.福特T産量巨大

消費者是用腳投票的,福特汽車迅速成為當年最流行、最普及、最容易買到、也最容易被大衆認可的品牌。在1920年代,福特就以17萬輛的年銷售量,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年銷量超過10萬輛的車企。

而福特公司也精益求精,不斷改進T型車這一款産品,在20年的生産周期内,總共生産并銷售了1500萬輛T型車,至今仍然是單一款型汽車的銷量高峰。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鬧得很轟動的新能源汽車特别是電動汽車,無論是在售價還是産量來說,都還隻是個呀呀學步的嬰兒而已。

而福特公司當年的産品貴精不貴多,一門心思把一樣東西做好、做細、做強的經營理念,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當年美國的汽車保有量

美國在一戰以後的總統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那可真是一個紙醉金迷、奢靡富足的夢想社會,是以又被稱為“柯立芝繁榮”。那時候的美國吃足了一戰紅利,經濟正在飛速發展時期,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很高。

民國生活三:同期美國汽車非常便宜,運到中國卻翻了三倍

當時普通勞工的平均工資,是每年200美元---400美元,福特公司的勞工甚至達到了周薪30美元,年收入在120*12=1440美元。而當時的高收入階層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的收入,甚至達到了3000-5000美元。

别的不說,就這一個勞工一年收入就可以買到一輛轎車的水準,就是很多國家至今也沒有實作的。而既然當年的汽車價格如此之低,從那之後一直到1929年大蕭條來臨前,美國的汽車保有量就有了飛速的增長。據《東方雜志》1924年21卷1号刊的統計:

據最近調查,全世界共有汽車約14,347,468輛。其中美國占83.8%,計12,364,377輛,而其餘各國則合而計之,亦不過2,379,091而已。茲将各洲汽車數以表示如下:

南北美洲…………13,078,297輛(除美國外的美洲其餘各國計713,902輛)

歐洲………………1,302,153輛

亞洲………………144,479輛

大洋洲……………147,189輛

非洲………………71,368輛。

由這些資料來看,那時候的汽車八成以上集中在美國,達到了千人173輛,相當于2018年底中國的水準。而亞洲同期的汽車數量僅有144,479輛,僅占百分之一點零幾。1929年當年,美國共生産汽車535.8萬輛,而當年美國人口不過1.2億人。按照人均水準算達到了每千人219輛,大部分家庭至少有一輛車,初步完成汽車普及。而直到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也剛剛達到193輛,仍然不及1929年美國的水準。

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承認差距奮起直追才是正路。不過我們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因為除了美國這個特例之外,大洋另一邊的歐洲傳統強國,包括這其中收入最高、号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一樣也沒有完成汽車普及。而且其後不久,資本主義世界就發生了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這種“寅吃卯糧”的虛假繁榮,很快就嘗到了惡果。

三、便宜的福特車在中國卻很貴

民國生活三:同期美國汽車非常便宜,運到中國卻翻了三倍

不過雖然汽車在美國很便宜,福特T型車甚至僅有260美元,但是運到中國之後,由于運輸成本費用的增加,再加上洋買辦們的層層加價,那價格就打着滾地往上翻。福特T型車在中國售價高達2700大洋,而該車美國售價隻相當于260*3.3=858大洋,中國售價整整漲了三倍!而當時民國規定的奢侈品關稅,不過是區區20%而已。這其中的大量超額利潤,其實都被洋人和買辦們掙去了。

而當時的中國老百姓本來收入就低,正常白領收入不過15-20銀元,進階管理人員也不過是40-60銀元,這點收入隻夠糊口,更是隻有美國普通勞工的幾十分之一。再加上美國售價三倍的價格,民國普通老百姓、甚至是普通地主和小資本家,那都是買不起汽車的。

不過民國的财富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這些富豪和權貴的消費能力可是很高的。是以就在底層民不聊生的同時,民國的富豪和達官貴人們,卻都在互相攀比式地大力采購汽車。當時僅上海租界,就有近萬輛汽車。而大家選擇最多的,無疑是最物美價廉的福特汽車。當年的大學者胡适、四川大地主劉文彩、貴州省主席周西成等等名人,買的都是福特汽車。

民國生活三:同期美國汽車非常便宜,運到中國卻翻了三倍

而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因為各國的車型都有,有的駕駛位在左、有的駕駛位在右,導緻交通秩序比較混亂,堵車也就是經常的事了。是以現在的有心之人,其實可以描繪出兩個民國:一個是車水馬龍、衣香鬓影的小資民國。另一個,是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的底層民國。

四、同期的中日汽車水準

種種因素之下,當時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并不低,到1927年北伐時,汽車總數就由1912年的294輛增長到18677輛。而在同一年,日本公路汽車保有量不過是5萬輛,1929年才增加到了8萬輛,而且主要汽車生産也都掌握在外資巨頭手中。中日雙方雖有差距,但其實在發達地區,雙方的平均水準都差不多。

民國生活三:同期美國汽車非常便宜,運到中國卻翻了三倍

而日本在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之中受到了重創,不僅民生凋敝,而且直接重創了本土工業,在日本的汽車廠相繼倒閉。當時日本僅剩下3家當地工廠,即東京氣電、石川島汽車和DAT機動車三家還勉強存活。

而經濟危機對自我循環能力強、又采用銀本位貴金屬貨币的中國卻影響不大,在結束軍閥混戰之後,我國的經濟有所恢複,發達地區還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在1931年左右的時候,完成了名義上統一的我們,其實處于自甲午戰争後最難得的恢複發展期。

在中國東北,張學良将軍甚至已經開始建設自己的沈陽“民生汽車廠”,生産中國人自己的汽車。預計不久之後,中國最早的汽車牽引的摩托化炮兵,就将出現在東北大地上。在此情況下,日本人處心積慮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搶占了中國東北,打斷了我們的工業化程序。而在順利吞并富饒的東三省之後,日本人靠着侵略的紅利,也順利度過了經濟危機。

民國生活三:同期美國汽車非常便宜,運到中國卻翻了三倍

縱觀整個現代史,我們會發現一個讓人警惕的事實:每次當我們處在重要的曆史節點、要取得統一或者快速發展良機的時候,那個所謂“一衣帶水”的鄰邦,都會露出它的青面獠牙,直接猛撲上來打斷我們、搞亂我們。

1894年甲午戰争時是這樣!

1900年庚子國變時是這樣!

1914年侵占山東時是這樣!

1928年濟南事件時是這樣!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同樣是這樣!

到了1937年時,這匹惡狼更是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争!

民國生活三:同期美國汽車非常便宜,運到中國卻翻了三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有這麼個居心叵測的鄰居,一定要警惕啊!

參考資料:

《九一八國難痛史》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論》

《閻錫山畫傳》

《上海勞工階級運動史》

《民國中産階級賬本》

《銀元時代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