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詳說明永曆皇帝殉國故事

作者:版納雨林老侃

昆明市華山西路市婦幼保健院北牆外,一個四角碑亭中靜靜地立着一塊碑,上書:明永曆帝殉國處。此碑原在華山西路(篦子坡)東側,後因擴建街道,被移至華山西路西側現在的位置,并建立了碑亭。此碑記的是三百五十多年前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亡于昆明的故事。

詳說明永曆皇帝殉國故事

明永曆帝殉國處碑

明朝末年(1659年),清王朝平西王吳三桂率部進入雲南,進占昆明,并直追西逃的永曆皇帝及餘部到緬甸,然後逼緬甸交出逃入緬甸的永曆皇帝。

初緬王接納永曆皇帝避難,是想以永曆皇帝為籌碼,靜觀中國的形勢發展,以根據情況應變,利用永曆皇帝這個籌碼圖謀最大利益。他們雖然将永曆皇帝軟禁一隅,但是對永曆皇帝表現的還是非常恭敬的,仍以屬國之禮安排永曆帝一行衣食住用。但1661年緬甸老緬王莽達喇的弟弟莽白發動政變,殺死老緬王,自己當上了國王。新緬王對永曆皇帝态度蠻橫,時時污辱刁難。吳三桂大兵入緬,緬王又懾于清兵的威逼,向吳三桂交出了永曆皇帝。

詳說明永曆皇帝殉國故事

清平西王吳三桂畫像

1661年末,初二日未時,緬王派人去見永曆皇帝,謊稱“中國有兵來近城,我國發兵,繇此抵敵,宜速移去。”就是說,中國清兵攻到城邊了,我國要發兵經過此地去抵抗,是以恐驚吓着皇上,請皇上迅速移駕。話還沒說完,就有數十個緬兵挾持着皇帝坐上小橙子從宮中擡了出去。緬兵又逼太後(永曆皇帝母親),中宮(永曆皇後)坐上轎子,簇擁着上路。此時,宮中大小男女因受驚吓而哭聲震地。步行五裡後坐船渡過一條河,船抵岸邊時永曆皇帝一行看到岸上人馬來往,不知道是什麼兵。正在狐疑之時有兵将來到船頭,自稱是晉王李定國帶隊伍來迎接皇帝,皇帝欣喜若狂地上岸随兵将進入岸上大營,待到這些兵将除去甲胄才知道是吳三桂的清兵。原來是清兵到江邊拘押永曆皇帝回中國時,怕永曆皇帝知道被拘後投江而死,是以假稱是永曆皇帝部将李定國部來迎駕,将永曆皇帝騙上岸後才漏出真面目。

初九日,吳三桂押送永曆皇帝班師回昆明。因吳三桂原為明将,又投降清朝不久,初始對永曆皇帝還是非常敬畏。他雖不敢見皇帝,但是卻命人為皇帝及太後,中宮,東宮(太子)打造了轎子,為永曆皇帝及等三宮制作新衣鋪蓋,為皇親宮女等均制備了衣服。途中吳三桂的将軍,總兵,章京将領均擁随皇帝轎子行走。皇帝及宮人早晚餐飲極整齊,食物用金銀盤盂盛裝,周圍服務的人均為吳三桂的家人。每天宿營時,永曆皇帝布帳外滿兵層層圍宿防守,永曆皇帝及三宮身邊隻有小内官五人,陋小宮人三四人,男子隻有自己的侍衛總兵鄧凱而已。有一天太後問一小侍:“汝家吳王在此,何不來見?”就是說,我大明朝的總兵吳三桂在這隊伍中,為什麼不來見皇上?小侍忙跪地回話:“(吳王)每常在皇帝面前,雜在那幾多官将中,認識不出。但坐褥是貂鼠,不與别人一樣,又有許多蝦子(侍衛)跟随。”皇太子聽見許多蝦子後歎道:“我父子君臣正所謂龍遊淺水遭蝦戲也!”

詳說明永曆皇帝殉國故事

明永曆帝畫像

1662年初,三月二十三日,永曆皇帝一行到達昆明城外,大街小巷盡是圍觀的人群,上萬人垂淚哭泣。吳三桂為防發生變故,安排衆多清兵每人手持一根大棍圍在皇帝轎子四周防護。入城後吳三桂将永曆皇帝安置在昆明篦子坡故崇信伯李本高宅内。

永曆皇帝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吳三桂進見,神态很是倨傲,見到永曆帝沒有跪拜,隻是長揖而已。永曆皇帝連問幾次:“你是誰?”吳三桂才被迫道出自己的身份。永曆帝一聽是吳三桂,便質問吳三桂道:“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吳三桂聽了這誅心的三問,“緘口伏地若死人,左右扶之出,則色如死灰,汗浃背。”

四月二十五日,清皇降旨:“着将永曆正法!”,吳三桂得旨後即命人将永曆皇帝斬首。時在雲南的滿清内大臣一等公定西将軍愛阿惜對吳三桂說:“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清安南将軍卓羅也說:“一死而已,彼亦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當日吳三桂命人将永曆皇帝和15歲的皇太子以及王維恭(國舅)之子(皇後侄兒)從崇信伯宅院擡入對門小廟(金蟬寺)内,用弓弦勒死,永曆皇帝終年40歲。

詳說明永曆皇帝殉國故事

昆明蓮花池明永曆帝死難塑像

當天昆明天氣原本晴朗,永曆皇帝等被勒死後,天氣突轉霾暗,下起了瓢潑大雷雨,平地水深三尺。雲南老百姓得知永曆皇帝被處死的消息後個個如喪考妣,罷市痛哭,半城人都借故身穿白色喪服緻哀。并私下将永曆皇帝殉難的“篦子坡”改稱“逼死坡”。

永曆皇帝死後,吳三桂命昆明縣知縣聶聯甲親自背負柴薪到北門外兩裡地的蓮花池,将永曆皇帝的屍體燒化揚灰。這個聶知縣是四川巫山人,降清不久,卻處處對清人表現得奴顔婢膝,本來就為昆明人所不齒,現在又背着柴薪趾高氣昂地走在永曆皇帝等三人的棺木前邊引路,昆明人無不指着脊背罵他。

二十六日,清兵到火化處檢查火化結果,撿了幾根大骨帶回結案。昆明一些老百姓假稱上墳,将還有沒燒化的小骨收撿藏在手提盒中偷偷帶出城,送到了太華山(西山)上埋葬。

二十七日,吳三桂遺人将馬太後,王皇後,并宮人李貴芳押送北京。太後和皇後不忍到京受辱,途中決定互掐尋死,皇後被太後掐死,太後卻被清兵搶下。到達北京後,清王朝感覺到年邁的太後對清王朝已經沒有任何威脅了,為了籠絡人心,清朝将馬太後安置下來,為其養老送終,馬太後去世時年91歲。

因為永曆皇帝之死标志着明王朝被最後推翻,是以以“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的辛亥革命勝利後,雲南首義元勳蔡锷代表雲南士民分别在永曆皇帝被害處立“明永曆帝殉國處”碑,在永曆皇帝火化處立“明永曆帝灰骨處”碑以紀念此段曆史。“明永曆帝殉國處”碑失而複得,“明永曆帝灰骨處”碑現已遺失無考。

明永曆帝殉國處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