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下旬,甘肅武威市民勤縣老虎口依靠“沙障+梭梭”模式壓沙造林的場景。 阙道華 攝
中新網甘肅武威8月26日電 (高展 崔林)“這個地方叫老虎口,不是地形長的像老虎,是因為前些年這裡風沙暴虐,狂風吹起時,飛沙滾石,如老虎般怒吼。”甘肅武威市民勤縣大灘鎮上泉村村民白生忠說,經過民勤人十幾年努力治沙,随處可見的梭梭和網格牢牢鎖住了流沙。
民勤縣三面環沙,被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其中老虎口是民勤綠洲西線最大的風沙口,全長37公裡,沙漠面積達17萬畝。區内沙源深廣,沙丘星羅棋布,嚴重威脅着沿線5個鎮、18個村群眾的生産生活和交通、通訊、水利等設施的安全運作。長久以來,老虎口每一次“怒吼”,都給當地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
現年52歲的白生忠,身穿一件白色襯衫,淳樸的臉上帶着自信的笑容。“這些年來,老虎口治沙效果非常明顯,風沙少了,地裡收成也好了。”白生忠說,十多年前,一到冬春季節,狂風肆虐,黃風過後,滿是沙土;每年春播時期,莊稼要補種好幾茬。“來一次風沙就要補種一次,收成全看老天心情。”
一望無際的“沙漠衛士”梭梭鎖住了“老虎口”的風沙。 高展 攝
“有些村民用麥草插在田邊,以圖能堵住少量風沙,借此提高莊稼成活率。”白會本說,但效果微乎其微,沙丘還是步步緊逼。
時間來到2008年,該縣啟動實施了老虎口大規模治理工程,曆時兩年,完成“沙障+梭梭”模式工程壓沙造林10萬畝,灘地造林4.6萬畝,實施封沙育林(草)2.4萬畝,建成防沙治沙技術示範區0.2萬畝,試驗示範稻草、土工編織袋、黏土、尼龍網、卵石、玉米稭稈、生态草墊等沙障設定技術9項,治理區植被蓋度達到36%,沙丘頂部土壤結皮初步形成,周邊生态逐漸恢複。
梭梭是“沙漠衛士”,就是靠它固定荒漠裡的沙土。白生忠說:“梭梭根系非常發達,可以延伸到地下十幾米深處吸收水分,這也很好的起到固沙的作用。”白生忠說,最累的還是拉水,都是從很遠的地方,人扛畜拉到達目的地。
“過去老百姓在這裡讨生活,就像虎口求生一樣艱難。”民勤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金發萬說,民勤發展首先要考慮生态環境問題,“如果百姓生存都成問題,經濟更是無法提及。”
“當地村民常年與沙為伴,與沙為戰,每年秋季壓沙,春季種樹。全縣每年完成壓沙、造林4萬畝以上。”金發萬介紹說,截至目前,采用“稻草沙障+梭梭+人工補播草種”的模式,該縣人工造林儲存面積達229.86萬畝以上,其中壓沙造林面積達63.3萬畝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萬畝以上,縣森林覆寫率由上世紀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有效阻隔了兩大沙漠‘牽手’,縣域生态環境持續改善。”
現在的老虎口,滿目都是網格狀的沙障和成千上萬的梭梭、紅柳。環境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穿的幹淨了,臉上不再有土了,莊稼收成也好了,已經開始在考慮發展點副業來補貼家用了。”白生忠說。(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